管鮑之誼成詩篇搖 招商重賈助齊桓(1 / 1)

九畹原上鳴鶺鴒,存亡貴賤莫友生。相桓匡合霸天下,敢忘雙親與鮑生。

管仲,河南登封人,春秋初期齊國國卿,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孔子稱之以“仁”,梁啟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提起鮑叔牙,朋友們一定會想起,中國商業史上有名的貿易合夥佳話———管鮑之誼。

管仲少時有一位好友,名叫鮑叔牙。管仲由於家貧,經常占鮑叔牙一些便宜,可是鮑叔牙一直對他很好。他們合夥經商,每到分紅利的時候,管仲總是給自己多留一些。鮑叔牙是個重義輕利的人,對此毫不介懷。有人替他打報不平,說管仲見利忘義,不夠朋友。鮑叔牙就替管仲辯解說:“並不是管仲貪圖錢財,見利忘義,是我自己願意多分一些給他,因為管仲家境很不好。”

後來,管仲曾經替鮑叔牙謀事,誰知道不但沒幫上忙,反倒使鮑叔牙的仕途更加困窘。鮑叔牙卻一點都不怨管仲,因為他明白,並不是自己的好朋友愚笨不會辦事,隻是時機不利罷了。管仲剛進入仕途時,非常不順,幾次謀官,幾次被君主驅逐,鮑叔牙也從不曾鄙棄他,還安慰他說:“這絕不是因為你沒有才幹,隻是你運氣不好,生不逢時。總有一天,你會遇見賞識你的君主的。”

管仲曾經參加戰爭,結果三敗三逃,又有人譏諷他貪生怕死,不具備勇武精神。鮑叔牙知道了,又出來替他辯護說:“管仲絕對不是貪生怕死之徒,隻是他家裏還有年邁的老母親,全依賴他一個人贍養,所以他明知會遭人嘲笑,也隻得保全性命。”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曆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製定規範的國家製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隻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不記射中帶鉤之仇,還以親自出城迎接的厚禮禮遇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

管仲相齊後,一心輔佐齊桓公的霸業,對齊國很多方麵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製;在經濟方麵,管仲采取了不少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他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同時,管仲注意調整物價,放寬征稅,對於關、市實行“譏而不征”,就是僅象征性地收點管理費,不征關稅,這樣一來,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商人赴各國經商的積極性,使天下商民“驅齊國如流水”。他還積極實行“官鹽鐵”,也就是推行鹽鐵專賣政策,為國家積累財富。管仲還大力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根據年景豐歉和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此外,他規定由國家鑄造錢幣,努力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使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在管理上,他主張禮法並用,禮以使人知廉恥,法以使人守規矩。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輔佐桓公北攻山戎,南征楚國,扶助王室,救邢存衛,主持會盟,終成首創霸業之功。由於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麵,因有殊勳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管仲心裏萬分感激。他曾感慨地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