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風吹得遊人醉搖 家家扶得商人歸(1 / 1)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台映幾重。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這首宋之問的《龍門應製》描寫的正是天子親臨洛陽龍門石窟,祭拜佛祖的盛況。事實上,東漢之後形成三國鼎立局麵,河南是爭奪之地。在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連年,農業、手工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直到苑世紀初中國又一次經曆了大統一,隋朝時期,中原才擺脫了長期戰亂的局麵。洛陽作為隋唐的東都,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非常重要。

隋唐時期形成了幾個有利於經商的因素:第一,各個行業的人都把經商作為一個非常有利的行業,很多人都棄農經商;第二,一些有權勢的王公貴族也參與了經商,使經商的隊伍進一步擴大;第三,隋唐時期的糧食、油鹽的大量販運,加速了商業的發展;第四,在商業經營中,出現了市場經營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行業興起,這些特點成為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重要標誌。隋唐時期擁有巨資的商人數量是非常大的。

搖 搖 隋代的洛陽已經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當時的隋煬帝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他接受外交大臣裴矩的建議,在洛陽東市舉行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貿易盛會。

裴矩(?─遠圓苑),字弘大,河南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原名裴世矩。曾在北齊、北周為官。隋文帝統一中國後,裴矩如魚得水,一直從事外交工作。隋煬帝時,裴矩多次出使西域,恢複了西域與中原隔絕多年的互市貿易。裴矩根據胡商所述西域各國的情況,撰成《西域圖記》三卷,獻於隋煬帝。

好奇心極重的隋煬帝就在洛陽東市舉行盛會,邀請諸蕃酋長、各國使者和胡商參加,集娛樂、貿易為一體,之後又派遣使者出訪波斯、印度等地。《北史·裴矩傳》和《隋書》都有以下的記載:

帝令都下大戲,征四方奇技異藝,陳於端門街。衣錦繡、珥金翠者,以十數萬。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閣而縱觀焉,皆被服鮮麗,終月乃罷。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蠻夷與民貿易。所至之處,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蠻夷嗟歎,謂中國為神仙。

外商在中原活動日趨頻繁,以至於據《朝野僉載》中記載,唐代的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都有胡妖的神廟。每年,人們都殺豬宰羊,奏起各種樂器,載歌載舞,開懷暢飲,乞求胡妖賜福。外國宗教場所、宗教活動的出現,從另外一方麵說明了外商長期在中原經商的事實。

在這商業活動發達的太平盛世,就連普通人也有機會因商發家。從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的《賈客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看到些許端倪。

賈客無定遊,所遊唯利並。眩俗雜良苦,乘時知重輕。心計析秋毫,捶鉤侔懸衡。錐刀既無棄,轉化日已盈。徼福禱波神,施財遊化城。妻約雕金釧,女垂貫珠纓。高貲比封君,奇貨通倖卿。趨時鷙鳥思,藏鏹盤龍形。大艑浮通川,高樓次旗亭。行止皆有樂,關梁似無征。農夫何為者,辛苦事寒耕。

從詩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當時的農夫隻能“辛苦事寒耕”,而商賈卻可以“高貲比封君”,富可敵國。

另外,《太平廣記·衛慶》中記載了河南養牛專業戶衛慶的發家史。衛慶本是汝墳的普通農戶,傳說有一天,他在村南古城下耕地幹活一直到深夜,由於睡在田壟上休息,突然看到一道流星劃過,田地中出現白光焰焰,結果發現一枚“徑寸五分”的大號合浦寶珠,因而暴富。從此開始養牛墾田,直至“飯(飼養)牛四百蹄”,一牛四蹄,即是飼養了一百頭牛。有了充足的牛力和家產,故能“墾田二千畝”,耕牧並舉,十年間變成了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