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懷慶最為佳,滋陰補陽世間誇。地黃牛膝皆道地,覃懷菊花滿天涯。
關於四大懷藥,曆代中華醫藥典籍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經典《神農本草》,把“覃懷地”(懷川)所產的山藥(薯蕷)、地黃、牛膝、菊花都列為上品。之後曆代醫藥名家對四大懷藥進行了由表入裏、去粗存精的深入研究,在研究中進一步發現了四大懷藥的優秀原始本性。張仲景的《傷寒論》、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蘇頌的《圖經本草》、龔延賢的《壽世保元》、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以及《本經》、《藥性類明》、《湯液本草》、《傷寒蘊要》、《得配本草》、《本經逢原》、《儒門事親》、《食療本草》、《百一選方》、《聖惠方》、《普濟方》、《醫經溯洄集》、《本草正》,及至葉天士、董建華、王永炎、薑良鐸等近現代和當代中醫名家,都對四大懷藥作出了極為精到的評價,每每言及四大懷藥的神奇效用與效力,必褒譽有加。
山藥,原名“薯蕷”,是因其形、味與食用薯類近似而得名。唐代有個皇帝叫李豫,“豫”與“蕷”同音,為避諱皇上,“薯蕷”隻好改名“薯藥”了。到了宋代宋英宗時,這位天子叫“趙曙”,“曙”與“薯”同音,忌諱“薯”字,“薯藥”又隻好改名為“山藥”。自此沿用至今。山藥具有甘寒入脾、潤血歸肺、養胃健脾、止瀉固精、滋陰壯陽、除寒熱邪氣、補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種較好的滋補藥。山藥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種植,在宋朝以前,眾多醫家都在苦苦尋求山藥的道地產地。經過長期的實踐,到明朝時,醫家才一致推崇河南懷慶府是山藥最道地的產地,並命名為“懷山藥”。明朝醫學家龔延賢在《壽世保元》書中第一次提出“懷山藥”之名。朱棣在《救荒本草》中說:“懷孟間產者入藥最佳。”這裏說的懷孟,即指金時的懷孟,明清皆為懷慶府,大體相當於今焦作市轄境,即武陟、沁陽、溫縣、孟州、修武、博愛等地縣。《神農本草》也載有:“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本草蒙全》也說:“南北州郡俱產,唯懷慶者良。”《本草原始》(員緣怨源年撰成,員遠員圓年刊本)說:“山藥,今以生懷慶者良。”《植物名實圖考》進一步將藥用和食用作了區分,說:“生懷慶山中者白細堅實,入藥用之。種生者根粗。江西、湖南有一種扁闊者……味淡。”
對於“懷山藥”,清代中西會通派醫家張錫純大為推賞,他曾創有“一味薯蕷飲”等多種方劑,並謂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誌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
地黃又名“地髓”,塊大、油性大,是治病營養的好藥。所謂地髓,是說它吸收了地氣之精髓,“一種之後,其地便苦”,若第二年複種,“不堪藥也”,因此有“地黃不重茬”的說法。自古以來,人們都以懷地黃為上品。《本草綱目》中記載:“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生產於懷慶的地黃塊根,蘊含了幾多天地精華,確實可起到填精補髓的神奇療效!明代溫補學派名醫張介賓以陽虛立論,特別注重甘溫益氣、補腎填精,常用懷熟地(懷慶產的熟地黃)以奏其功,人們因此稱他“張熟地”。
牛膝,因其基部有節似牛膝而名,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用於治療腰膝酸痛,筋骨無力,經閉癓瘕,肝陽眩暈。產於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所轄之縣(市)區的牛膝稱為懷牛膝。《別錄》載有:“生河內川穀及臨朐。”蘇頌《圖經本草》中記載:“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本草品彙精要》載有:“懷州者為佳。”李時珍認為:“牛膝處處有之,謂之土牛膝,不堪服,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蒔者為良。”清朝道光九年(員願圓怨)《武陟縣誌》中記載:“牛膝以懷慶為佳。”《藥物出產辨》:“產河南懷慶府武陟溫三縣。”可見古今牛膝均以河南為道地。
菊花,幹、葉、莖、根、花都可入藥,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殺菌消毒、清熱、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豐富的菊花色素、維生素粵、月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揮發油,有味濃和煎煮不敗之特點。《別錄》載有:“生雍州川澤及田野。”陶弘景認為:“南陽酈縣最多,今近道處處有之,取種便得。”唐《天寶單方圖》中曾經記載:“原生南陽山穀及田野中。懷菊花
……河內名地薇蒿。”蘇頌《圖經本草》中記載:“菊花處處有之,以南陽菊覃者為佳。”這裏所謂的“南陽”,由《左傳》中的《魯僖公·二十五年》一文可知,指的是今焦作市的沁陽、武陟、溫縣等縣市。清朝道光九年《武陟縣誌》中記載:“白菊河內名地薇蒿。”員怨猿員 年版《武陟縣誌》中有“菊花以武陟所獨優”。由此可知,菊花自古以懷菊花為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