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揮白楊刀,清晝殺仇家。何慚聶政姊,萬古共驚嗟。
禹州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藥材的種植、采集、加工、經營有著悠久的曆史。禹州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盛產禹全蟲、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密二花等道地中藥材。曆史上禹州就是全國五大藥材集散地之一(河北安國、安徽亳州、河南河內、河南禹州、江西樟樹是全國五大藥材集散地)素有“藥都”之稱。民間有“禹州藥市千年旺”的美談。
禹州藥市的興起與一個叫聶政的戰國有名刺客有關。
聶政是戰國時軹縣深井裏人,因殺人避仇,與母親、姐姐遷到齊國,以屠宰為業。韓國大夫嚴仲子與韓相俠累(名傀)有仇,被迫逃亡,同時也在物色能替他報仇的人。他到了齊國,聽人介紹說聶政是“勇敢士也,避仇隱於屠者之間”。於是便幾次登門拜訪,後來又備下酒筵,親自送到聶母麵前。酒酣之時嚴仲子獻上黃金一百鎰,為聶母做壽。聶政對這份厚禮感到非常驚訝,堅決辭謝,表示自己雖窮,但有能力供養母親,不敢接受如此厚重的饋贈。
過了不久,聶母逝世。聶政為母親守孝三年後,為報答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朝都陽翟(今禹州),欲刺殺韓相俠累。到了俠累府上,聶政仗劍直入,徑直上階刺殺俠累。左右隨從目睹俠累被殺,一時大亂,隨後便圍攻聶政。聶政大呼酣戰,竟一連擊殺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麵貌相似的姊姊聶瑩,於是持劍自破其麵,挖眼、剖腹。聶政姊姊在韓市尋找到弟屍,伏屍痛哭,後撞死在聶政屍前。
據《禹州市誌》記載,周安王五年(前猿怨苑),聶政刺死韓相俠累後,人們為彰其俠勇,於陽翟(今禹州)西關築塚以記,史稱“聶政台”。“每年二三月間,商家雲集聶政台下,山貨、藥材、土布入市經營,帳篷稠密,馱載輻轉,貨殖尤多矣。”成為遠近聞名的市場。
唐朝時期,藥王孫思邈常年在此地采集中藥,著書立說,傳播醫藥知識。他死後,人們在“藥王祠”周圍逐漸修建起許多藥行、藥鋪,成為數百米長的一條街,稱之為“藥行街”。到宋代,逐漸形成古城寺以東,以白芷、南星為代表的道地藥材種植區域。元世祖至元元年(員圓遠源),此地已成為藥材彙集之地,各種藥材填滿街市,藥農及深山大壑采藥者往來不絕。
明太祖洪武元年(員猿遠願),朱元璋剛剛統一中原地區,就詔令全國藥商,集結鈞州(今禹州市),恢複遭到元末戰亂破壞的藥業市場,使鈞州成為當時全國性的中藥材交易集散地。關於這件事,至今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朱元璋之所以將藥市建於鈞州,與馬娘娘有關。元末大亂,馬娘娘的一個弟弟失散在鈞州,成為藥市中的一個小夥計。戰亂結束後,馬娘娘親自到各處尋找弟弟,最終在這裏找到。馬娘娘目睹此處藥鋪林立,於是向朱元璋建議,將此處設立為藥材市場。到明朝崇禎十七年(員遠源源),藥商結幫而至,並在禹州籌建棧驛(明神宗萬曆年間,因避神宗朱翊鈞之諱,改鈞州為禹州)。
康熙二十五年(員遠願遠),禹州興起了藥材大會,又另起南大街藥市,當時有藥商專門經營海南參、沉香等名貴中藥材。經營懷藥的商人,舟車輪轉將懷藥輸入禹州市場。“同仁堂”、“屈同仁”、“協盛全”等懷藥商號相繼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