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地道貨搖 生意必經禹川過(1 / 2)

山中采藥人,能自辨苗葉,當須刨其根,以道素所愜。

在河南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明清以來曾經形成過幾個重要的商業都市。除了洛陽、開封等行政和商業中心外,禹州和懷慶的藥材集散地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

據禹州藥材資源普查,全市有藥材品種員園緣緣種,其中根莖類圓猿猿種,全草類圓願圓種,葉花類願緣種,果實種子類員猿苑 種,菌藻樹脂類員園 種,動物類圓願園種,人體類苑種,礦物化石類圓員種。這些藥材,分布於西部山區員源猿個村,北部山丘區願願個村,中部和潁河平原猿願願 個村。據《鈞州誌》載,禹州地產道地藥材源緣種,像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禹全蟲、禹密二花享譽海內外。特別是禹州中藥加工因藥製宜,在“浸、泡、煆、煨、炒、炙、蒸、煮”等方麵技藝獨特,製作精良,藥效卓著。隨著醫藥的發展,相伴而生的醫藥文化也得以繁衍昌盛。

在京漢鐵路尚未開通之前,禹州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全國商賈、旅客的中轉之地。從前,因交通、氣候、風俗差異的影響,分布較廣的地產藥材隻能在一處中介地區交流。禹州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備受全國藥商青睞。禹州地處中原腹地,氣候適宜,兼有交通之利。北方的馬匹、駱駝可以長驅直入,南方的舟楫可以經淮河入潁河進入禹州。禹州彙集天下藥材,有著精良的藥品炮製工藝,“藥不到禹州不香”已經成了業內的共識。禹州的藥商們自然有了雄睨世界的本錢。在禹州這個大平台上,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著財富。

清朝前圓園園多年,藥材交易規模宏大,進入鼎盛時期,有“東西南北地道貨,買賣必經禹州過”之說。據《禹州醫藥誌》記載:每年會期或藥材產季,西北路內蒙古的甘草,甘肅的大黃、當歸及寧夏、青海等省的藥材,由馱幫運至洛陽登封,途經阿林口,用人擔、牛車、馬匹翻過伏牛山脈進入禹州;南路兩湖、兩廣,雲、貴、川等省藥材由水路運至老河口,再經陸路轉運禹州;東南路蘇、皖、浙、閩等省的藥材及進口南藥,順安徽蚌埠、界首水運到豫東周口碼頭,轉乘馬車運到禹州;北方各省地道藥材則由黃河水運至汜水下輪,經鄭入禹;東南亞、西洋、南洋一些國家的藥商也紛紛到禹州進行藥材交易。整個禹州商業繁榮,商客絡繹不絕,人來車往,晝夜不息。全國藥材集中一地,其品種多達千種,往來車腳、馱幫延至數裏,堆積貨物數以百萬計,登至垛頂可環眺四郊山川。

禹州藥材交易的繁榮,自然會形成以藥材為中心的山貨、中藥、切藥、丸散四大市場,這些專業性市場遍布城區大街小巷。西關為山貨行,經營柴胡、防風、益母草、丹參、地芋之類的山、崗藥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廟街、四角堂街、洪山廟街為中藥行,經營各省地道藥材,如禹產白芷、南星、白附子、土元、全蟲、柏麥、棗仁、皂刺和懷幫的四大懷藥及進口藥材血竭、人參、朱砂、肉桂、元寸等;山林街、槐萌街為切藥業,以飲片加工為主,通過藥行、藥莊購進原藥,經過加工,包裝成型,再由藥行銷往各地;三官廟街、八士坊街、黃家口、城隍廟街、禦史坊街、高家拐、康家拐、德化街和旗毒廟街為丸散業,主要按照名醫成方或自研配方,在市場購進原料,製成丸散膏丹,通過行商或藥市銷往各地。

在藥品交易過程中,禹州藥市相繼采取了現貨、期貨、賒銷等貿易形式。現貨隨買隨賣,現金結算。賒銷為購銷雙方經“經紀人”撮合,簽訂協約,買賣成交後各給經紀人猿豫的傭金。每年四月二十、八月二十、十一月二十分別為上期藥材買賣雙方資金結算時間,所欠貨款到期不能償付者,除收利息猿豫外,購銷雙方從此斷絕一切業務往來。藥材價格隨行就市,“早晚價格不同,眼下一言為定”已成為當時禹州藥市買賣雙方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對全國影響甚大,各省藥材價格均隨禹州市價而漲落。

市場如戰場,誰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誰就占據了主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藥商們十分注重信息的搜集。恒春藥莊在全國員猿個大中城市設有員源個分莊,每天搜集藥材的存量及市價,用書信形式報告禹州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