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懷藥貿易源遠流長,明清時懷藥商人的足跡遍布中國各地。懷慶藥商南到湖廣,北達天津,東通冀魯,西去川陝,並將懷藥遠銷國外。懷藥商人聯藥幫、建貨棧,先後疏通了多路貿易渠道。現擇四路藥材貿易,簡述如下:
第一路,武漢。
懷慶府轄區內所產的“四大懷藥”開始打入武漢市場時,先由泗水經禹州,過社旗,入唐河、襄河,南下到武漢。原在萬壽橋起卸貨物,後改為九如橋。開始運到的懷藥,存放在船中或臨近客棧,然後尋覓主雇。稍後,交易日繁,貨物日益增多,遠銷懷藥的商人急需有一個定居點,以便於存放貨物和相互交易,也給客人提供居食之便。於是,就在九如橋巷新河邊建立了三個專業性藥棧,即“忠興棧”、“三合公”、“三成公”。後由懷貨莊發展成為懷幫。
懷幫是懷慶藥材商人經過商議,訂立幫規而成立的。懷幫為了供奉“藥王”,又由全行業議定,在武漢礄口區購地 圓緣 畝,於康熙二十八年(員遠願怨),破土動工,興建“覃懷藥王廟”。又在新安街占據有藥幫一巷、藥幫二巷、藥幫三巷、藥幫大巷、懷安縣等地盤,還修了很多懷藥商住房為懷藥商人使用。經營懷藥的大商號“協盛全”占用了一條巷叫“全記巷”,“杜盛興”占用了一條巷叫“杜家巷”,在經營業務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這些地方的懷藥堆積如山。
當時,懷藥商人為了壟斷懷藥市場,先將款貸給藥農,以賤價從藥農手中收貨,待擁有大量貨源後,又以“上吐下瀉”的方式,將產地收購價提高,把市場價壓低,以此控製藥農長途運銷和外商來產地收購。他們還以漢口為基地設分莊於外埠,貨物調運仍由懷慶總號掌握,經常保持貨物總量的三分之一為調度標準。價格均由總號通過成本核算,一般以猿園豫為毛利標準操縱市場。總號和分號之間,每旬互相通信一次,分莊和分莊之間,每半月通信一次,如有特殊情況,可寫加班信或拍電報,時時掌握市場動態,掌握懷藥貨源,掌握主動權,掌握貨源吞吐量。在業主之間,盡管表麵上保持和睦相處,彬彬有禮,實則不擇手段地抑製或壓倒對方,以達到獨獲高額利潤之目的。
全國在武漢的藥幫,發往買方的藥材,一般從成交之日或發貨之日起,先開計碼小票,三天之內如發現貨物不符,可以退貨。懷幫以紅筆號碼,隻允許複秤,不允許退貨,唯懷幫可以拒不執行退貨的規定。
湖北武漢的漢正街,是中外馳名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而在漢正街的中心區域,至今還保留有懷藥大巷、懷幫一巷、懷幫二巷、懷幫三巷,以及懷商杜盛興經營的懷藥一條街杜家巷、懷商協盛全經營的懷藥一條街全記巷等。可見,懷商在武漢漢正街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曾經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路,天津。
同治年間,是懷藥貿易在天津的興盛時期。當時,懷慶府轄區內的藥商,設在天津的大商號有“同德藥行”、“協盛全”、“杜盛興”、“新複興”等藥材行棧,專營“四大懷藥”,總存貨量達萬件以上。“同德藥行”在香港等地設有分莊,專門辦理出口交易手續。這些懷藥商號以經營懷地黃、懷山藥、懷牛膝、懷菊花為主。經營的懷地黃分源、遠、願、員遠 等規格,至源園支以上稱為套貨,俗稱幾成單,以幾成單為核價依據。加工的元身貨,主要是出口,運銷國外。小地黃,主要銷售我國東北各省及山東等地。懷山藥除經營光貨外,並有毛山、切頭等貨。山藥員圓支以上均是小木箱裝,每箱員園園市斤裝。懷牛膝,分頭肥、二肥、三肥、平條,均是木箱裝,每件圓園園—猿園園市斤。懷菊花分木箱和布包裝兩種,木箱裝用以出口,布包裝用以內銷。
這些大的懷藥商號除專營懷藥外,還創製自己的名優藥品。“杜盛興”的麝香遠近馳名,大雇主是北京“同仁堂”,成交動輒逾萬。“協盛全”藥莊所製的協字麝香,也極有名望,並專營朱砂。為了便於聯誼和懷藥交易,經懷藥商人議定,於同治七年(員願遠願),在天津市紅橋區曲店街,興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懷慶會館”,專供懷藥商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