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富且仁惠鄉黨搖 明清大賈有懷商(2 / 2)

在運載工具上,山西商人以耐風沙幹旱的駱駝為主;徽商以船為主;而中原康百萬則兼而有之,既擁有敢於在險峰惡浪中行駛的船隊,又有適宜長途販運的騾馬“高腳隊”。

在經營思想上,晉商重錢不重官,“學而優則商”,從小就教育孩子怎樣掙錢;徽商重官不重錢,賺錢為做官,從小就教育孩子做官;豫商往往是深藏不露,“守中虛外”。可以這樣說,河南人的優點代表了中國人的優點,河南人的劣根性也代表了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傳統道德的“學而優則仕”,“尊儒黜商”,“重農輕商”,在河南人的思想中一直是根深蒂固,而康百萬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衝破了這種禁錮,大膽經商,且以經商賺錢,教育子孫從儒進仕,講君、臣、父、子,講忠、孝、節、義;以公益為手段,修黃河大堤、建學校、賑災民,贏得民心和朝廷的賞賜,達到做官的目的,回歸正統。

在經營辦法上,晉商以小勝大,往往從小商販開始,精打細算,各成體係,漸成氣候,發展穩定;徽商則從觀察入手,投機取巧,互相聯合,形成商幫,大的則走官府門子,盈大利,走紅運,窮奢極欲,誇富鬥靡,驟起驟落,曇花一現。盡管總體上徽商也活躍了三百年,但往往是你方唱罷我登台,難以像康百萬那樣,沉著老練,穩紮穩打,遇變不驚,處處為營,橫跨三朝、十三代而仍然富甲一方。

另外,晉商長期在外,婚姻不幸;徽商燈紅酒綠,多納妻妾;康百萬則要求婦女“三從四德”,家教極嚴。

豫商的代表懷商,能夠兼容優秀文化,使豫商享譽中外。懷商的大本營覃懷地區,位於山西、河南兩省的交界處,與晉商山水相連,也是晉商挺進中原的第一站。明朝時的山西洪洞縣向河南懷慶府一帶的移民,使許多優秀晉商和具有晉商文化傳統的人直接入住覃懷地區,為覃懷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而懷商也能從晉商的經營之道中借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這些成為懷商迅速崛起的基本元素,也使懷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係。人們說:“南京到北京,沒有懷川精。”就是中國人認可懷川商人的一種方式。這裏所說的精,一是精打細算,二是精明強幹,三是精誠團結。

總體上說,在我國曆史上,尤其是北宋以前,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包括陝西關中地區和山西南部)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但是長期以來,又是動亂頻率最高的地方。徽商(徽州六縣的商幫)的始祖,是西晉末年大動亂、唐末黃巢起義、北宋末期南遷時由中原逃去的名族。徽州緣遠姓,其中源怨姓是由中原遷去的。中原地區的物質文化、宗族文化、門閥文化、婚姻文化、喪祭文化、倫理文化以及建築文化等等,也傳到了那裏。地狹人稠、被逼從商的徽州商人,亦帶有濃重的中原文化氣息。

康百萬先祖,是明初由山西遷來的。因而不管晉商也好、豫商也好、徽商也好,在傳統文化和商業文化上又有許多共同之處。而在崇尚河洛文化上,徽商和豫商更為貼近些。

在曆史上,豫商雖不像晉商、徽商那樣雄霸當世,富甲天下,但曆代豫商對中國商貿經濟的貢獻,卻是彪炳史冊。

商代名臣伊尹是河南人,他很早就運用商品“重則至,輕則去”的流通規律,大力促進貿易,創造了商代的經濟繁榮,可說是中國最早的商業管理者;戰國時的商業巨子兼政治家呂不韋是河南濮陽人,他籌劃完成了“貨天下”的宏圖大業,堪稱一代人傑。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商業中心,在這裏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大大便利了市場流通;明代懷慶府藥材商組織了緊密型的民間組織“懷幫”,使懷慶會館遍布全國。清代河南鞏義的康氏家族,富過十三代,輝煌四百年,船行六河,土地員願萬畝,成為一代豫商的代表。

這種連綿不絕的懷商文化,影響了懷慶一帶乃至河南的民風。在河南現代經濟發展史上,懷慶一帶的八個縣市一直名列前茅。尤其被稱為“河南的溫州”的鞏義縣,作為中西部第一個百強縣,過去員猿 年一直穩居河南經濟第一線,連續七年在全國百強縣排名榜上名次攀升,被人們驚呼為“鞏義現象”。

總之,博大精深、淵遠流長的豫商文化,如一幅壯麗的《清明上河圖》,輝映著人類商業文化的長廊。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造就的勤儉、吃苦耐勞、踏實厚道、團結互助、白手起家的豫商精神,成為天下華商文化的血脈之一,使華商以鮮明的個性與猶太商人、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等世界著名商幫並肩而立,同台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