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富且仁惠鄉黨搖 明清大賈有懷商(1 / 2)

人生之初性本善,經商全憑善為緣。心字頭上一把刀,滾滾利源滿三江。

博大精深的懷藥文化可以演變、折射出社會的變遷。明清時期,懷慶商人(懷藥商人)的大量湧現,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了大批的商人,並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縱觀明清時期的懷慶商人,就一般而言,在商人的經營規模不斷地擴大,商業資本的積累越來越多之後,具有以下顯著的特點:

懷藥商人廣泛捐資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商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後,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熱衷於興辦社會公益事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人與官府、儒與商、商與農的對立,對於緩和社會矛盾是有所裨益的。

如在《明故恩榮壽官西田劉公妣孺人金氏合葬墓誌銘》中記載了明代儒商劉冕輕財重義,廣做慈善事業的義舉。

“性好施予”,施棺、施粥、施茶、修橋、鋪路,萬曆六年(員緣苑願),“恩例,詔授壽官冠帶。”

道光版《河內縣誌》中記載了河內人李庚,經商有了積蓄後:“曾立鄉學,延請明師敬之,以故老生宿儒,均樂與之往來,其課子最嚴,子(李)澗源能承父誌,攻苦讀書,名譽斐然,道光元年歲貢生。”

乾隆版《孟縣誌》中載有孟縣喬必達:

嚐糾族人捐資並建先祠,家雖非素豐,而遇鄉人婚喪缺費,率以所入修金助之。

乾隆版《懷慶府誌》中記載清代孟縣人張炳熤早年喪父,與母親一起居省會祥符後賑濟災民的事跡。

習商賈業,每積居獲息,輒多所施予。乾隆四年(員苑猿怨),開封大水,熤挾金,約貧者於佛寺,賙之,患平乃止。

乾隆版《孟縣誌》中記載了張炳熤之子張繼行:

客祥符,賣絲歸,絲中藏有白金一百五十兩,繼行送還絲客。又省城遭大水,繼行持銀一百三十餘兩,散給貧民,活者甚眾。

嘉慶版《續濟源縣誌》中載有清代濟源宋家莊人李建元,亦農亦商,“後服賈鄧州,慷慨樂施,鄰裏婚葬,凡告貸,皆量資之。”

絕大部分的懷商都具有重義輕利的優秀品質。方誌中記載了不少商人重義輕利的事跡。

乾隆版《懷慶府誌》中記載清代陽武人程希聖,父母早亡,哥哥程希元又移居原武,他獨力營運,三十歲時,“積金千兩”。

道光版《武陟縣誌》中記載清武陟人李如芝:

敦厚好義,以貿易起家,積數千金,凡族黨有貧困者,輒周之。

道光版《河內縣誌》中記載河內人薛金章,早年家貧,朋友何寬,“餅師也,畜三十金,知薛誠樸,與作貿遷資,二人皆目不知書,薛善積,獲利日贏,何時瓜分焉。”後來,何寬病故,薛金章非常悲痛,回去把經商積累的金銀拿來,“置之幾案,拜且哭,眾起視,則白金千,積年出納清冊一,鹹大驚異。”

明清時期,懷慶商人通過懷藥貿易使自己發家致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與全國各地的商品流通,同時,也為全國各地的商賈在懷川從事商品貿易,提供了發展機遇。

但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並沒有改變當時的社會性質,商人致富後,熱衷於興辦義學、鄉學、家廟祠堂等公益設施,培養封建人才,成為封建秩序的自覺維護者。這說明在封建時代,商人的貿易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卻不能改變社會的性質。

中國的徽商文化、晉商文化,一南一北,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其實,誕生於洛陽、鄭州、安陽三大古都京畿之地上的豫商,也創造過令人稱奇的豫商文化,隻是豫商文化保留下來的東西不多,我們後人對豫商文化開發利用得也不夠。

康百萬是豫商的代表人物。我們就以康百萬為豫商的代表,探討豫商文化與晉商、徽商文化的不同之處。

北宋以後,隨著政治重心的轉移,商業文明雖然南移,但中原地區的開封、洛陽、商丘等地,仍是商業繁榮地區。康百萬家為河洛交彙之處,離古都洛陽較近,深受中原文化影響。他與當時較發達的山西晉商和兩淮徽商,在經營上互有不同之處,簡要比較如下:

從地域上,晉商的主要經營範圍是通過走西口,向晉北、內蒙古甚至白俄發展;徽商則主要在兩淮、江浙或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時順運河甚至海路北上至京、津地區;而康百萬則以黃河中下遊為主線,通過涇河、渭河、洛河、運河、沂河等水路,向周圍發展,西部最遠至蘭州,東部最遠達日本,北至京、津,南達滬、杭等地。

從經營內容看:晉商以票號、典當為主,兼營北方所需的糧、棉、鹽、茶葉等;以關公(山西解州人)之“義”,在經商處建會館以結幫;徽商崇尚文化與政治,以絲綢、糧食謀取大利。徽商所至,多建園林別墅和戲樓,以文會友。康百萬為代表的豫商,則以河洛文化為核心,緊緊圍繞土地做文章,以經營糧、棉、鹽為主,處處設棧房,賺錢買地,哪裏有康家的生意,哪裏就有康家的土地。“土能生白玉,地可發黃金”,從土地的擁有量上,康百萬可以說是當時全國商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