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美蘇爭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蘇、英、法等國家組成聯盟,共同發對法西斯國家。二戰後,美國和蘇聯發展很快,並迅速成為兩個超級大國。
美國和蘇聯原來是兩個反法西斯的盟國,後來怎麼又成為對手了呢?
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當時的蘇聯也不甘落後,也希望獲得在世界舞台上的發言權。雖然沒有發生直接的戰爭,但“冷戰”不可避免,兩個國家私下裏較勁,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
兩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美蘇在冷戰中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62年秋冬之交,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在加勒比海地區進行了一場被稱為“古巴導彈危機”的核對抗,幾乎把人類投入熱核戰爭的深淵。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蘇聯和古巴曾參與決策的部分官員和研究國際問題的學者一起舉行了五次討論會,不僅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材料,而且對那次危機的發生得出了重要的結論:所有三個國家在危機前所作的決定,都是由於錯誤的信息、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導入歧途。現在,蘇聯和美國有關危機的檔案都已解密。本文試圖利用這些新材料對那次危機作一評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國把世界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在各個領域進行著你死我活的對抗。1959年古巴革命在美國的後院取得勝利,美國對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政權采取了敵對態度,經濟上封鎖禁運,外交上孤立,政治上設法顛覆。1961年4月中旬,肯尼迪總統批準了中央情報局組織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的行動。美國和古巴關係的惡化促使卡斯特羅轉向蘇聯和社會主義體係,這就為蘇聯插足古巴和拉丁美洲提供了機會。
1961年4月美國支持流亡分子入侵古巴豬灣失敗,肯尼迪撤換了應對這次失敗負主要責任的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6月3日到4日美蘇兩國首腦在維也納會晤時,肯尼迪向赫魯曉夫表示,那次入侵是個錯誤。豬灣失敗後,肯尼迪決定對古巴執行比較謹慎的政策,由直接入侵轉向外交上孤立和經濟上封鎖。
既然美國並沒有入侵古巴的計劃,赫魯曉夫為什麼要把導彈核武器運進古巴呢?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一再辯解:“我們確信豬灣入侵僅僅是個開頭,美國人是不會放過古巴的。”因此,他決心要采取一些決定性步驟來保衛古巴。他認為:“合乎邏輯的回答就是導彈。”
促使赫魯曉夫把導彈運進古巴的還有一層更本質的原因,那就是要達到在冷戰中同美國的軍事戰略上的平衡。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在導彈技術和核武器的試驗、製造和儲備方麵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直到60年代初,蘇聯同美國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據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提供的數字,美國當時擁有5000個核彈頭,蘇聯僅有300個。而且,美國在意大利、西德、土耳其都部署著針對蘇聯的導彈。1962年5月,赫魯曉夫和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在保加利亞黑海邊散步,馬利諾夫斯基指著大海的那一邊對赫魯曉夫說,那一邊,在土耳其有美國的一個導彈基地,從這個基地發射的導彈可以在6-7分鍾內消滅我國西部重鎮基輔、哈爾科夫以及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赫魯曉夫當即問:“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導彈放到古巴去呢?”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說:“如果我們秘密地(在古巴)裝置導彈,如果導彈已經裝好可供發射之後才被美國發現,美國人在試圖用軍事手段摧毀我們的設備之前,就得仔細考慮考慮。我們知道美國能夠毀掉我們的某些裝置,但不是全部。如果有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導彈留下來———即使隻留下一兩個大的導彈———我們仍能夠擊中紐約,而紐約勢將所剩無幾。”
赫魯曉夫派蘇聯火箭部隊司令比留佐夫元帥和新任命的駐古巴大使阿列克謝耶夫等秘密去哈瓦那同古巴領導人會商,卡斯特羅表示同意。蘇古兩國政府代表草擬過一份協議,基本原則是,導彈本身及其操縱,完全處於蘇聯軍事人員的管轄之下。
赫魯曉夫要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把導彈運進古巴,並在11月4日美國議會選舉之前迅速裝置起來,使美國人在既成事實麵前,除了吞下這顆苦果之外別無選擇。還在同古巴政府協商部署導彈協議的時候,在7月份蘇聯就開始了向古巴運送導彈和軍事人員的行動。為了掩飾,蘇聯采取了一係列轉移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視線的伎倆,盡可能不使美國產生懷疑。
8月底西德的情報機關給美國提供了第一批信息,流亡在美國的古巴人也從國內親人的信件中得到消息:蘇聯人運來了“奇怪的武器”。9月4日,美國政府發表一項聲明,證實了報紙上關於蘇聯在古巴設置防空導彈、運載導彈的汽艇以及運來3500名蘇聯技術人員的報道,聲明指出:美國決不能容忍把進攻性的地對地導彈或其他進攻性武器運進古巴。9月11日,蘇聯政府授權塔斯社發表聲明,聲稱蘇聯船隻是裝運“給古巴人民的日用品和食物”。但也承認“應古巴政府的請求,還裝著一定數量的武器,以及訓練古巴人使用武器的軍事專家和技術人員”。
當美國通過U-2高空偵察機拍照掌握了古巴的導彈秘密並正在秘密討論對策時,9月18日,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參加聯合國大會後專程訪問了華盛頓,同肯尼迪和國務卿臘斯克進行了會談。葛羅米柯保證,蘇聯運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禦性的。肯尼迪和臘斯克反駁,“目前,形成的局勢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危險的形勢。”
從7月中旬到危機爆發之前,蘇聯動用了超過85艘船隻,向古巴共運送了42枚中程導彈,162枚核彈頭,42架伊爾-28型轟炸機,還有大批防空導彈及43000名蘇聯軍人。
美國人是從10月14日由兩架U-2型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拍攝的照片上才發現蘇聯在古巴的設施的。肯尼迪總統在10月16日組成一個專門研究和討論應付古巴導彈危機的班子。由於事先沒有料到俄國人的這一舉動,消息使與會者大為震驚。
大多數人認為,惟一的辦法隻能對古巴的導彈基地采取空中打擊。但美國的行動弄不好就有可能導致同蘇聯發生一場熱核大戰。因此,後來便提出了隔離或叫封鎖的設想。肯尼迪在10月21日作出最後決定:在海上對古巴進行封鎖,同時準備空中打擊和兩棲登陸行動。
10月22日下午7時,肯尼迪通過廣播、電視宣布:“過去一周來美國發現古巴有進攻性導彈基地和運載核武器的伊爾-28型轟炸機的基地”,“這構成了對所有美洲國家的和平與安全的最明顯的威脅,這種突然而且秘密作出的決定是出於預謀的挑釁性的不正當地改變現狀的行動”。他說,他已下令對運往古巴的一切軍事裝備加以嚴格隔離。一切船隻如果發現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必須開回去。肯尼迪表示,美國還準備了一個緊急行動計劃:將出動1080架次的戰鬥機進行空中攻擊。一個總數為18萬人的登陸部隊也被集結在美國東北部港口。到20日,美國在全世界的武裝力量都處於戒備狀態。海軍部署了180艘艦隻進入加勒比海。B-52轟炸機隊奉命載足原子武器進入空中,一架著陸,立即由另一架飛上去頂替。
在肯尼迪發表講話前,國務卿臘斯克召見了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多勃雷寧,把肯尼迪致赫魯曉夫的一封信和肯尼迪講話的副本轉交給蘇聯政府。23日晚,肯尼迪宣布,美國海軍於24日格林尼治時間下午2時,開始封鎖古巴。美國還對蘇聯通往古巴的空運進行了封鎖。
據美國海軍報告,當時至少有25艘各式各樣的蘇聯船隻和幾艘可能裝備有核導彈的潛艇正在駛往古巴。美國當局決定,對進入封鎖區的蘇聯船隻,如果拒絕停航和不接受檢查,就予以炮擊。10月24日,就有兩艘蘇聯船和一艘護航潛艇接近攔截線,美國派出一艘驅逐艦和一艘航空母艦前去攔截。據赫魯曉夫說,當時在古巴已裝好的導彈足以摧毀紐約、芝加哥和其他大城市。蘇聯軍人已把核彈頭移出儲備庫,置於距發射架較近的地方。
加勒比海的緊張局勢持續了三天。在赫魯曉夫10月26日向肯尼迪發出了和平倡議的信件後,形勢也未立即轉變,而且,10月27日是最緊張、最危險的一天。這一天,先是蘇聯廣播了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另一封與前封大不相同的信件,提出以撤除美國在土耳其的導彈基地來交換蘇聯撤除在古巴的導彈設施。接著又有美國一架U—2型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一枚薩姆導彈擊毀。參加決策會議的人幾乎一致認為,必須在第二天一早就用飛機去襲擊和摧毀導彈基地,麥克納馬拉已提出了空中打擊與入侵的時間表。隻是肯尼迪還憂慮這一行動的嚴重後果。這天下午,又發生一件突然事件,美國一架高空偵察機在北極地區飛行時,在蘇聯領空迷航,遭到一群蘇聯戰鬥機的攔截。這件事可能會被蘇聯誤認為是一架帶有核武器的作戰飛機。肯尼迪決定再作最後努力,一封致赫魯曉夫的信件把赫魯曉夫26日的建議概括為:
一、你方同意在聯合國適當的觀察和監督下從古巴撤走這類武器係統,並答應在適當安全措施下保證不再將此類武器運進古巴。二、我方同意在通過聯合國做出充分安排後,確保執行並繼續承擔以下義務:1、立即取消現在實行的隔離檢查措施;2、保證不入侵古巴。
肯尼迪還派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去會見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多勃雷寧,說明事態嚴重的程度。羅?肯尼迪表示:赫魯曉夫26日的信和肯尼迪27日的信可以成為合理調整古巴衝突的基礎。羅?肯尼迪強調,總統要求明天之內給予切實明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