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國南部的學校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很多白人學校的校長,以及很多白人小孩的父母親,根本就不希望對學校進行改造,他們打從心底裏就拒絕讓白人小孩與黑人學生融洽相處的念頭。因為美國最高法院並沒有告訴學校實施結束種族隔離的具體時間,所以大多數的學校依然不承認接受黑人學生入學。

在弗吉尼亞州的數個小鎮上,甚至還發生了白人的極端抵製運動。當地的社區在麵對最高法院的裁決之後,幹脆簡單地把公立校門一關,以此抵製取締學校種族隔離的規定。這就是美國曆史上的“大抵抗”。生活在這些小鎮上的白人父母憎恨美國最高法院的決定,他們一想到要將自己的寶貝兒送到學校和那群“又髒又蠢”的黑小孩成為同學便頭皮發麻、神經過敏。後來,白人父母們決定,與其讓孩子與黑人小孩成為同窗倒還不如把孩子送去更加昂貴的白人專屬私立貴族學校--有些極端的家長幹脆就不讓孩子上學。

然而到了1957年,事情出現了轉機。在美國中南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公立學校終於在政府的強製下實施了廢除種族隔離的規定。1957年的9月4日,一個名叫伊麗莎白·艾克福德的黑人小女孩和她的另外八名同伴打算進入當地的學校接受教育,伊麗莎白·艾克福德和她的同伴們都是十幾歲的少年,他們對當地的高中早已向往已久。然而當地的這所高中校長恰好是位不折不扣的種族隔離支持者,即使最高法院頒布了命令廢除隔離,但他壓根就沒有打算邀請黑人小孩進入學校學習,更別提讓學校接受黑人學生了。雖然美國的法律規定伊麗莎白·艾克福德和她的同伴們是有權利進入小石城中心高中接受教育的,但是更為強大的阻止力量來自於阿肯色州的州長先生奧瓦爾·富巴斯。事實上,奧瓦爾·富巴斯根本不願執行美國最高法院關於廢除學校種族隔離的命令。為了阻止這九名十幾歲的少年登上學校正門門前的台階進入學校,州長奧瓦爾·富巴斯派遣了一支“國家保衛隊”--“國家保衛隊”的成員都是阿肯色州的服役士兵,他們的職責是當敵人入侵或是天災人禍之時,極力保證本州公民的安危。很顯然,奧瓦爾·富巴斯希望用武力的威懾力量嚇退這些“不知輕重”的黑人。後來,當報社的記者采訪伊麗莎白·艾克福德的時候,伊麗莎白·艾克福德可憐巴巴地回憶道:“當時的門口站著名身強力壯的門衛,他隻允許白人學生通過。我在一旁等了好長時間,最後決定鼓足勇氣走上台階,在經過這個門衛身邊的時候,我試圖悄悄地在他不注意的時候隨著人群擠過去,但是他一下盯著我,然後舉起了手中的刺刀,隨後又有數名門衛靠攏過來,他們也紛紛舉起了手中的刺刀在我眼前明晃晃地揮舞著。這些門衛都用一種輕蔑的眼神打量著我,當時我可害怕極了,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於是我轉過身去卻突然發現大批的人群向我湧來,有人高喊著:‘宰了她!’”

很快地消息傳到了美國總統那裏,總統先生得知了阿肯色州州長的過分行為,他命令州長奧瓦爾·富巴斯允許伊麗莎白·艾克福德進入阿肯色州小石城中心高中進行學習。但是傲慢的州長奧瓦爾·富巴斯拒絕了總統的要求。於是,總統先生決定以暴製暴,他派遣了一支聯邦軍隊--也就是國家的軍隊力量--南下阿肯色州保護伊麗莎白·艾克福德以及她的同伴們,聯邦軍隊將陪同伊麗莎白·艾克福德他們走上小石城中心高中的正門台階,保證他們安全入校。

我們可以想像出伊麗莎白·艾克福德鼓起了多大的勇氣第二次邁上了學校門前的台階。但是她和她的夥伴兒們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了學校--即使學校很多的白人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用最汙穢的言語朝他們辱罵怒吼,還有很多人甚至威脅如果他們不滾出去的話,將會受到傷害。

不管怎麼樣,這是一個開端。美國的學校開始慢慢接受黑人學生,雖然這個過程非常漫長,耗費了數年的時間,才使這些固執的學校完全實現種族融合。正是由於那些像伊麗莎白·艾克福德那樣的黑人男孩兒女孩兒們,正是由於那些像羅莎·帕克斯那樣的黑人鬥士們,正式由於像馬丁·路德·金那樣的黑人領袖們充滿了勇氣與智慧,才幫助美國的黑人們贏得了與白人一樣的平等民權。美國曆史上的這次“民權運動”的成功還離不開美國政府的正義選擇,在地方強權違背政府意願的時候,政府往往嚴正地警告他們必須遵循最高法院的命令--否則後果自負。

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民權法案》。這項法律明文規定全美的餐館或是其他的公共設施不得依據皮膚顏色而歧視任何人,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這些餐館或是公共設施將一視同堂,公正地服務於白人和黑人。法律宣布徹底取締種族隔離製度。1965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美國公民選舉權法案》,這項法案第一次公開承認黑人公民具有選舉權,有權參選和有權被選、當選。

然而,三年之後,也就是1968年的4月4日卻是一個沉重的日子。這一天,偉大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呆在田納西州美國港口城市孟菲斯的酒店裏。他到這裏來正準備帶領黑人進行一次上街遊行,呼籲當地的政府能為黑人增加工資,提高福利待遇。然而當他站在客房外陽台上的時候,一名暗殺者一槍射中了他的咽喉--馬丁·路德·金當場死亡。黑人們陷入了萬分的悲傷,這是一位民族的英雄,正是因為他,正是因為他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不但贏得了蒙哥馬利城公共汽車種族隔離製度的廢除,而且贏得了全國全世界對伯明翰市黑人運動的關注和同情;不但勝利地組織了向首都華盛頓的大進軍,而且深深地打動了包括總統肯尼迪在內的各階層白人的心;不但促成了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從法律上正式結束美國黑人的被歧視地位,而且影響了英國國會通過反種族歧視法和反性別歧視法,從長遠來說還促成了南非種族隔離製度的崩潰。但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的被刺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即使在美國國會通過了相關法律,保證黑人能夠享受到與白人一樣的平等權利之後,黑人與白人之間的仇恨依然深深地存在於兩大種族之間,濃的化不開去。

105.阿波羅登月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的“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尤裏、加加林身穿90公斤重的太空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人。加加林的名字,連同他那迷人的微笑,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

這是人類科學探索的一次巨大突破。但這個成就卻令美國人十分不開心,因為這表明蘇聯在航天技術上已領先美國一步,也就是說在科技競賽中美國處於劣勢了。

“這是繼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之後,對美國民族的又一次奇恥大辱!”總統肯尼迪憤憤地說道。為了迎接蘇聯人的太空挑戰,肯尼迪於1961年5月25日提出要在10年內將美國人送上月球,並成為第一個能送人登上月球的國家。

於是,美國航宇局製訂了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當時美國科學家的想法是這樣的:從地球上發射一支火箭,將裝載3個宇航員的“阿波羅”太空船推向月球。“阿波羅”太空船繞著月球軌道運行,但整艘太空船並不在月球上降落,而是分離出一艘小的登月艙。登月艙帶著2名宇航員依靠倒退火箭抵達月球表麵,第3名宇航員則留在太空船上。當他的兩個同伴在勘查月球表麵時,他一路環繞月球飛行。當勘查工作完成後,月球上的兩位宇航員就引發登月艙上的火箭,重新和太空船會合。3名宇航員乘坐太空船,引發火箭回到地球上來。於是,科學家們決定采用“月球軌道會合”法。

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的計劃,美國國家航宇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要設計製造出一艘宇宙飛船“阿波羅”號,它的大小與火車頭相近。為了發射這個飛船,還要製造出一個與足球場差不多長的火箭。

TU98.2 登上月球是過去人類的幻想,今天卻變成了現實

當時間定格在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

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安全著陸月球,幾個小時後,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麵,在荒漠的月球上首次留下人類的足跡。

TU98.1 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的確實是一個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個人類邁出的偉大一步。他們見證了從地球到月球夢想的實現,這一步跨過了5000年的時光。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就有嫦娥登月的夢想。今天,人類的這一夢想真的成了現實。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做什麼事情,首先要敢想,這是成功的第一步。人類科學上的很多成就,往往是從看似荒謬的幻想開始的。

106.第一隻克隆羊

關於克隆的設想,中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當然是神話,但用今天的科學名詞來講就是孫悟空能迅速的“克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