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世界曆史上著名的5次武力營救人質事件(3 / 3)

但與鮑氏的說法不同,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卻聲明說,墜毀在伊朗霍拉桑省塔巴斯的兩架美國飛機上運載的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和海軍陸戰隊成員,他們企圖“秘密潛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營救美國人質”。

此次武力營救的失敗促成了隨後的美伊談判。當年7月,巴列維國王在埃及病逝後不久,霍梅尼於9月12日首次提出釋放美國人質的4個條件,其中包括把已故國王的財產歸還伊朗和美國保證不從政治或軍事層麵幹涉伊朗內政。

1980年9月的兩伊戰爭以及同年11月美國副國務卿與阿爾及利亞外長的會談直接引出了1981年美伊協議的達成。美國人質隨後獲釋。

(4)莫斯科“文化宮之戰”

2002年10月26日淩晨5時30分左右,阿妮亞·安德裏亞諾娃開始聞到怪味氣體。緊接著,她見到了從空調出風口飄入的氣體。然而,正是這種氣體救了她。在俄羅斯特種部隊解救人質的行動中,神奇的催眠氣體成為秘密武器。軍隊從人質危機的第一天就開始在演出廳地下鑽洞,最後通過這些小洞和文化宮大樓的通風係統把神秘氣體送入大廳。

10月23日晚9時左右,在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演出廳內,風靡一時的音樂劇《東北風》剛上演到第二幕。突然,四、五十名持槍匪徒闖入大樓,一名蒙麵匪徒衝上舞台,對空中鳴槍,宣布文化宮被占領,所有人都被扣為人質。還沉浸在劇情中的觀眾,未及反應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人質遭劫持進入第4天,清晨6時23分,就在向文化宮注入催眠氣體近一小時,特種部隊官兵突破文化宮的玻璃外牆,7分鍾後衝入大廳,隨即打死醒著的恐怖分子。一些已經昏倒的恐怖分子也被當場處決,包括腰間綁著炸藥的女劫匪。

文化宮其它房間的槍戰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其間,一些人質試圖逃走,被守在出口的車臣人打死打傷。恐怖分子頭目、27歲的指揮官莫夫薩爾·巴拉耶夫在二層的配餐間被炸死。

7時剛過,仍作抵抗的3名劫匪舉手投降。

與此同時,警方在文化宮周圍及莫斯科其它地區逮捕了30名“同夥”。正午過後,據初步估計,在這次行動中共有90多名人質和50名劫匪喪生,特種部隊官兵無一傷亡。

參加營救任務的是俄最著名的“阿爾法”和“信號旗”兩個特種部隊行動小組近200名士兵。他們在營救過程中表現出高超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水準,隻用35至40分鍾時間,就將包括巴拉耶夫在內的約50名綁匪擊斃,750多名人質獲救。

危機結束後,俄羅斯國營媒體一片歡欣,普京總統成為當紅明星。連續數日閉門不出的普京總統穿上白大褂,前往莫斯科市內某醫院看望獲救人質。反對派政治家也紛紛向他表示敬意。

不過,此次精彩營救行動之後,也出現了一些“後遺症”。西方一些評論指出,俄羅斯特種部隊在這次行動中使用了過量的催眠劑,導致數十名人質昏迷未醒,直至離開人世。也有評論指責普京總統對莫斯科的安全保證如“一紙空言”。不過,大多數人質的安全終究還是用武力換回。

(5)奧運五環下的槍戰

第二十屆夏季奧運會於1972年8月26日在當時西德的慕尼黑開幕。122個國家和地區的7153名運動員參加了205個小項的比賽。

或許說,正是從那屆奧運會開始,國際政治的因素更多地卷入了奧運舞台。

當年的9月5日淩晨,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組織武裝人員入侵慕尼黑奧運村。他們強行闖入以色列代表團的住所,當場打死了包括一名以色列舉重教練在內的兩名以色列人,並把其餘9名以色列運動員扣為人質,要挾以色列政府釋放他們扣押的被控從事恐怖活動的200多名巴勒斯坦人。

隨後,該組織給慕尼黑警察局發送恐嚇信,並要求西德向以色列轉達他們釋放巴勒斯坦人的要求。麵對這一突發事件,西德警方決定發動突然襲擊。

經過數日的談判,西德當局同意武裝人員和人質乘用直升機飛往一處空軍基地,並從那裏離開西德。但在幕後,空軍基地四麵的黑暗角落裏早已布滿了狙擊手。當第一批人走下第一架飛機時,槍聲響起,手榴彈也隨之爆炸。

激戰之中,8名恐怖分子中的5人被擊斃,3名被擒。但在交火過程中恐怖分子炸毀了直升機,並開槍打死了全部的9名人質,另有一名聯邦德國警察在衝突中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