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2日當地時間15時27分,秘魯軍隊和特種警察部隊共約200多名士兵,在時任秘魯總統藤森的親自指揮下,衝入日本駐秘魯大使館。一場持續了126天的惡劣人質劫持事件,在38分鍾內得到徹底解決。
依照藤森事後的介紹,當時恐怖分子放鬆了警惕,正在官邸大廳內踢室內足球,而所有人質都被集中在官邸的二層。秘魯情報部門得知這一情況後,事先籌劃好的代號為“查文·德萬塔爾行動”(秘魯印加帝國之前著名文化時代的名字)開始付諸實施。
藤森說,軍警突擊隊從事先挖好的5條地道進入大使官邸,其中一條地道通向大廳,一條通向餐廳,其餘3條通向花園的3個戰略角落。這些地道深3米,有的長達80米,地道內有照明、空調和通信設備,可供人在裏麵呆幾天。
該計劃於21日當地時間上午6時開始布置實施,次日6時30分,士兵進入地道等待命令,15時27分開始行動。軍警突擊隊首先把通向官邸大廳的地道口炸開,當場炸死了5名正在大廳踢足球的恐怖分子。有3名恐怖分子在同第二個地道口出來的士兵交火中被擊斃。以塞爾帕為首的其餘6名恐怖分子同從官邸大門正麵進入的突擊隊進行了15分鍾的頑強抵抗,最後全部被打死。營救行動從而結束。
據獲救人質之一、玻利維亞駐秘魯大使古穆西奧透露說,人質中有一名軍官手中掌握著可同秘魯情報機構直接聯絡的通訊手段,他一直密切注意著恐怖分子的活動,正是他事先向外界通報了上述情況,因此人質多少也有一些精神準備。
此外,在秘魯軍方花數周時間在官邸下挖地道時,為了掩蓋挖掘的機械聲,官邸附近的喇叭中一直大音量播放著軍樂。此外,秘魯特工還在地道內安裝了敏感的竊聽裝置,用於監聽恐怖分子的動靜。
營救人質時,藤森坐鎮日本大使官邸附近的一棟住宅內,親自指揮了這次戰鬥。秘魯電視台也派記者親臨現場進行直播活動。
成功營救後兩天,美國反恐專家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秘魯軍隊營救72名人質的大膽行動得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從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人質事件中吸取了教訓,同時采取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創新的做法,其中包括利用在大使官邸下挖的地道網。
一些專家說,秘魯此番營救行動完全可以與以色列1976年從烏幹達恩德培被劫持的飛機中救出105名人質的行動以及當年西德1977年從索馬裏摩加迪沙的一架班機中救出86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行動相提並論。
美國前國務院官員保羅·布雷默說:“我認為這次行動非常了不起——堪稱樣板。我認為這裏的經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拖延談判時間是有利的,它使恐怖分子心煩,希望有一條出路。但是最終你必須準備使用武力。”
(3)武力未果 終靠談判
1980年4月25日,美國華盛頓白宮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時任白宮新聞秘書的科林·鮑威爾宣讀了美國政府的一則聲明,宣布美國為營救被扣留在伊朗的美國人質而進行的一次軍事行動“徹底失敗”。
伊朗扣留美國人質的事端,緣自1979年伊美之間的一段過節。
當年11月4日,伊朗學生突然占領駐德黑蘭美國使館,並扣留52名美國人質。伊美關係急速降溫。翌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還宣布廢除1959年簽訂的伊美安全條約。
這次人質事件發生在1979年2月霍梅尼領導人民推翻巴列維國王的統治、建立伊朗伊期蘭共和國之後。霍梅尼對美國過去一直支持伊朗前國王、並讓他在1979年10月22日赴美治病十分不滿。扣留美國人質的學生要求美國引渡前國王。
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手續在美國居住的伊朗學生,並宣布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國的資產。與此同時,美國還派遣大量軍艦進駐印度洋和海灣。
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交。接著於4月22日進行一次代號為“藍光”的武裝營救人質行動。依照美國方麵的說法,這一營救行動在實施時,因飛機在伊朗境內遇到沙暴天氣“發生故障”而流產。
鮑威爾當時說,派去伊朗的兩架美國飛機回撤時在伊朗境內一個邊遠沙漠地區相撞。機上人員8人死亡,數人受傷。不過,鮑威爾同時指出,這次營救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是為了保護美國的民族利益和消除國際緊張局勢,而不是針對伊朗和伊朗人民采取的敵對行動。
“卡特總統已下令取消在伊朗進行的一項為營救我們的人質作準備的活動,由於裝備失靈,這一任務已停止執行,”鮑威爾說,“總統對這次營救嚐試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