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世界曆史上著名的5次武力營救人質事件
自古以來,以錢受物曰贅,以物受錢為質。人質,也就是為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接受某項條件而遭拘留的人。對於營救人質的方式,或為妥協,或為談判,或為武力。而後者,顯然也是最為冒險的下下策,通常是不得已才為之。
事實上,武力解救人質未嚐不可。但終究,這種手段是在妥協與談判破裂後才采取的無奈之舉。曆史上,在全球範圍內,憑武力成功救出人質的事例不在少數,但以失敗告終的也比比皆是。此外,這種解救人質的方式還有最為致命的一個弱點,那就是武力之後的“後遺症”。
(1)談判偽裝下的武力
1994年12月24日上午11時許,再過十多個小時便將迎來聖誕節。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布邁丁機場旅客格外多。許多歐洲人都急著回國與親人團聚。一架法國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00型飛機停在停機坪上,乘客開始陸續登機。這架原定於11時15分起飛的飛機突遭4名恐怖分子的劫持。
劫機者來自一個名為“伊斯蘭拯救陣線”武裝組織。4名20歲至25歲的年輕人都身穿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的藍色工作裝,胸前佩帶著該公司的證章,一個個揮舞著俄製卡拉尼科夫衝鋒槍、手榴彈和匕首,殺氣騰騰地高呼口號,機上乘客頓時驚愕。
當時,登機人員中包括227名乘客和12名機組成員,乘客多數是阿爾及利亞人和具有阿、法雙重國籍的人,還有40餘名法國和其他國籍的人。
飛機被劫持不久,從機艙內傳出陣陣槍聲,恐怖分子大開殺戒。他們先將一名阿爾及利亞警察槍殺後從行李艙口推出機外,接著又殺死一名越南駐阿使館的經濟參讚。
此時,阿爾及利亞警察部隊紛紛趕來,將飛機團團包圍,無數輛救護車和消防車也聞訊而至,一架直升機在機場上空盤旋。阿安全局局長和內務部長坐鎮指揮。一場艱苦談判開始。
經過阿警方和劫機犯長時間的無線電談判,恐怖分子同意釋放人質,先後共有63名人質獲釋,其中多為婦女和兒童。
到了25日午夜,劫機恐怖分子突然要求飛往巴黎,法國政府立即表示願意接收飛機,並責成阿政府履行諾言,準許飛機離境。
事實上,自飛機遭劫持兩小時,法國外交部就得到消息,並立即成立了危機應急小組。法國政府當時確立了唯一目標,那就是確保人質的生命安全,尤其是40餘名法國公民的安全。
26日淩晨2時許,這架在布邁丁機場滯留近40個小時、載有172名人質和4名劫機犯的空中客車開始在跑道上緩緩滑行,繼而一躍升空。3時30分,飛機在法國南部馬賽機場安全著陸。
天明後,馬賽地區的行政長官和警察局長一方麵與劫機分子進行談判,同時加緊作突襲的準備。時任總理的巴拉迪爾這天上午作出了武力解決的決定。一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法國國家憲兵行動小組的突擊隊員已到位待命。另外,40名醫生、300名消防隊員、80輛救護車和兩架直升機也來到現場。
17時整,夜幕降臨時,空中客車依然停留在那裏,馬賽機場一片沉寂。這時,劫機犯向指揮塔開了一槍,法國警察由此斷定劫機者全在駕駛艙內。這正是行動的好時機。
17時15分,40餘名特種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成幾個小組同時向飛機的頭部、中部和尾部進擊。10名突擊隊員爬上飛機前部舷梯,強行打開機艙門,正與4名恐怖分子相遇。劫機者端起衝鋒槍亂射一通,數名警察中彈。替補突擊隊員隨即跟進,向艙內扔入煙幕彈。與此同時,另幾支突擊小組也打開後艙門,把滑梯放下,因劫機者均在駕駛艙內,突擊隊員因此未遇抵抗。他們首先開始搭救人質。
盡管恐怖分子十分凶悍,但終因寡不敵眾,先後被全部當場擊斃。整個行動持續了20分鍾,曆時54個小時的特大劫機事件宣告結束。
5.秘魯:創造營救“樣板”
憑借武力營救人質的行動的確不罕見。但被評價為“幾近完美、沒有缺憾”的行動卻少之又少。不過,1997年4月秘魯軍隊解救72名日本人質的突襲行動確實獲得了美國《紐約時報》的如此最高評價。
1996年12月18日晚,日本駐秘魯大使官邸正在舉行日本天皇誕辰慶祝活動時突然被一夥武裝分子占領,秘魯政界要人和一些國家使節等400餘人被“圖帕克·阿馬魯革命運動”扣作人質。之後,該組織武裝人員多次要求釋放460名被關在監牢裏的戰友作為人質交換條件,但秘魯政府拒絕滿足這一要求。
雙方僵持數月之久,武裝人員先後釋放了300餘名人質,但秘魯政府始終沒有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