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俗話說:“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但八大胡同非同一般,這裏是草根的北京,是過去絕大多數老北京人的真實生存環境,而且至今形貌猶存。

129.圓明園中的“圓明”二字的來曆

滿清入關後定都北京,從此開始了自己長達200多年的統治。在位時間最長的康熙皇帝特別喜歡離開養心殿來到郊外的別墅清華園修養身心。康熙皇帝有感於此地湖光山色,湖光瀲灩、、花木蔥翠、殿閣金碧、步步有景,每次到這裏來都有心情舒暢、心神放鬆的愉悅感,於是將此地改為了專供自己休息的園林,並取名暢春,這就是暢春園。

康熙皇帝喜歡郊外別墅,這份心情讓他覺得天下最大的享受莫過於此,於是後來在賞賜自己的兒孫們得時候,就每人分別賜予園林一座。1709年,康熙帝將暢春園以北的一座園林,賜給了四皇子胤禛。這座園林林皋清淑,陂澱亭泓,的確大有風景。接受賞賜的雍親王胤禛命人“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構結亭榭,取天然之趣”, 修成了一座規模、氣勢都別具一格的王府莊園。雲林剛一建成,來了興致的康熙便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圓明!

最初的圓明園隻是一座極普通的皇子賜園,但是後來他的主人雍親王胤禛繼承皇位,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帝,圓明園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清代的第一皇家名園,在雍正年間,就已多達八、九十個景點。

那麼為什麼叫圓明園?康熙並沒做解釋。這裏有他對皇子們得關心和愛護,當然也建立在他對這些皇子的了解之上。胤禛愛好佛學,就自號“圓明居士”。 “圓”的精義達到儒家神妙境界,一個有才德之人行事立身就能做到既無過,又無不及;“明”的精義達到儒家神妙境界,一個知命通達的顯貴之人就能時時處處洞悉萬物,英明而有遠見。“圓明”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帝王治國為君的理念。康熙用“圓明”二字命園,也許是為了讓雍正自勉身心,體會天意,不忘聖誨,含味咀嚼,培養精神,不求自安而圖天下穩定,不為自樂而謀百姓康泰。

雍正死後,乾隆繼位。他敬佩父親對爺爺賜題“圓明”二字的精辟闡釋與深刻理解,也踐行圓明之德,不求自安而圖天下穩定,不為自樂而謀百姓康泰的為君理念,並認為這是爺爺為後人留下的一份功業,一種財產,應該發揚下去。 乾隆帝在位期間,正是清朝國力鼎盛之時,因而也就錦上添花地繼續在園內進行了增修。1744年乾隆帝仿照避暑山莊三十六景,為圓明園內的四十新景題書,每景以四字題名匾額,此即曆史上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此外,乾隆帝還在圓明園的東麵和東南麵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朝改稱萬春園),總麵積達到5,200餘畝,比整個頤和園的麵積還要大出近千畝,園中景點更是多達150餘處,圓明園內的宮殿建築總規模,也超過了故宮建築群,達到了曆史的顛峰。

圓明三園建成後,乾隆帝十分滿意,曾親自題寫《圓明園後記》,並告戒後世子孫——既然已經有了圓明園,就沒有必要再興建其他豪華的園林了。然而寄托了清朝諸位皇帝遠大理想和美好願望的這座萬園之園卻在短短的百年後就被打進來的英法聯軍一把火燒毀了,無數珍奇被劫掠一空,圓明園隻剩下了殘壁斷垣供人垂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