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大向開放大學轉型是電大教育演進的必然趨勢
1.媒體技術發展需要電大教育進一步彰顯本質特征
通過廣播電視媒體開展電大教育是我國在特定時期“多快好省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途徑”。采用當時先進的、即將在我國迅速普及的傳授媒體----廣播電視為主要媒介和支持手段,在短時間內,電大彙集了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最優秀的教師和專家,組成中國專家教授的“國家隊”,建成了基本覆蓋全國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型大學”,成為一個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種媒體教學和教學管理的教學實體。電大教育的發展“對我國高等專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專業科類結構、本專科層次結構及地理布局的調整,進而對我國教育新格局的形成都發揮了重要作用”[7]。但時至今日,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大實現了從單一的廣播電視授課到包括網絡在內的多樣化交互式教學方法的轉變,從以文字教材為主、音像教材為輔,到文字教材、計算機課件及網絡在線等多種媒體綜合利用的教學資源的轉變。[8]媒體技術的發展,使電大在更高更廣的平台上實現了思想觀念、教育對象及規模、資源整合、學習時空及方式、教育層次及內容的開放,“有教無類”的思想在電大得到了真正的體現。與此相應,“廣播電視大學”的命名過分強調了媒體特征,使開放教育真正的本質特征不能被充分地體現,作為開放教育的“新型大學”不能“實至名歸”,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上的無所適從,影響了開放教育的發展。因此,從媒體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講,實現從電大教育向開放大學的轉變能進一步彰顯開放教育的本質特征。[9]
2.開放教育發展需要電大教育尋求“新型大學”轉化試點成果
為了全麵落實《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1999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直接領導下,全國電大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探索現代遠程教育環境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經過8年的試點,開放教育觀念深入人心,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遠程開放教育特色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製初步形成。至2007年,教育部把現代遠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由“試點”轉為常規工作,標誌現代遠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在電大取得全麵成功。但試點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如部分省級電大通過試點,辦學實力明顯提升,學校麵積大了,辦學條件改善了,教學、管理、技術和研究隊伍力量增強了,且在舉辦遠程開放教育的同時,也舉辦了一定規模的高等職業教育等,多元化辦學特色趨向明顯。因此,部分實力較強的地方電大更希望在地方政府爭取較穩定的政策支持,將自己建成辦學實體,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0]在此情況下,重新定位,尋求“新型大學”轉化試點發展成果,探索遠程開放教育環境下人才培養改革與發展的新模式,成為後試點時期電大教育發展的主流。
3.國際開放大學的發展需要電大教育進一步修正定位
毋庸置疑,過去的30多年,電大始終堅持麵向基層、麵向行業、麵向農村、麵向邊遠和民族地區辦學,形成了一個由中央電大、44所省級電大、956所巿(地)級電大分校、1975個縣級電大工作站組成的世界最大的遠程教育係統。至2009年底,電大累計培養高等學曆教育畢業生640餘萬人,占同期各類高等教育招生總數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生總數的1/3,在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進終身教育體係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電大在國家規定的辦學層次上是成功的,但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中國電大資格最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卻為最低。[11]早在2004年前,國際主流開放大學中,除了中國電大外,其他開放大學均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還有包括英國開放大學在內的8所開放大學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而中國電大至今還沒有獨立的學士學位授予權,需要同其他普通高校聯合才能獲得學位授予資格。[12]中國的國情同其他國家相比有其特殊性,但在探索和實踐開放大學這一理念過程中,中國電大沒能同世界其他開放大學一樣,獲得完整意義上辦學自主權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借助《綱要》的頒布與實施,在開放大學這個平台上,逐步建立一個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所謂“頂天立地”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立體的終身教育體係是新時期電大教育重新修正定位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