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發揮地方的政府的積極性,按自願的原則參入省級開放大學建設。(1)對電大係統進行改造,減少管理層次,優化係統結構。“體製是製度外在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一個以權力的配置為中心,以結構、功能、運行為主體,以各種設施和相應的規範所構成的體係。”[20]因此,在省級開放大學建設過程中,要實行“扁平式”管理,對部分獨立的、條件較好、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市級電大,設置省級開放大學地方學院;對一些合並的、喪失管理功能的市級電大,由省級開放大學直接設置地方學習中心;同時,在部分實力強、規模大、人口多的縣級電大,探索省級開放大學直接設置基層教學點。此外,從實際出發,重視行業企業辦學等。(2)減少重複設置,強化內部約束,重視係統整體功能發揮。從開放大學健康與和諧發展出發,按行政區劃,通過合並、加盟或共建等方式規範開放大學教學點設置範圍,減少重複設置,提高辦學效益。省級開放大學要通過明確辦學的權利與義務、強化辦學合約的嚴肅性、完善經濟利益分配方式等加強對開放大學地方學院及基層辦學點的製約,必要時也可通過行政幹預等措施,最大限度保持係統完整及整體功能發揮。(3)建立內部激勵機製,提高係統自主適應能力。在開放大學組建過程中,一方麵,對部分堅定搞開放教育且短期內困難的基層教學點給予幫助,提供必要的辦學條件,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另一方麵,有針對性地出台一些旨在發揮地方學院辦學積極性的激勵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學院或基層教學點進一步提升管理能力與辦學實力。同時,建立業績評價、獎勵表彰、項目援助等動力機製,增強係統活力與凝聚力,確保係統整體目標的實現。
3.組建開放大學的保障:搭建一個功能強大的網絡平台,強化教學資源建設,促進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形成
平台是遠程開放教育的基礎,快捷的信息傳導是一個係統健康穩定運行的前提,而信息傳導的載體及傳導的效能高低決定了係統運行好壞。現行電大是基於衛星電視網絡、計算機網絡和教學管理網絡,也就是電大人常說的天網、地網、人網“三網合一”的信息傳導方式。技術進步不斷為開放教育的發展開辟著新的可能性渠道,組建省級開放大學同樣需要搭建一個功能強大的網絡平台。[21](1)對現行省級電大信息傳輸係統“電大在線”進行改造升級,搭建一個功能強大的網絡平台。省級開放大學網絡平台包括教學節目錄製、教學內容傳輸、教學信息管理、教育技術服務等各個方麵,一個強大網絡平台可更好地提供文本、聲音、圖像等綜合性服務,而且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而萬兆以太網(10GE)技術的推出,實時提供了一種簡單的帶寬升級途徑,且萬兆以太網路由器設備具有高帶寬、低延時、網絡管理簡易等特性,非常適用於校園骨幹網建設。[22]在對“電大在線”進行改造升級時,應麵向學習支持服務進一步將學習平台和管理平台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優秀的管理平台從功能上應該涵蓋教學的所有環節,涉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留下的所有痕跡,能夠實現在傳統方式下無法達到的智能效果。此外,強大網絡平台建設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設施和設備,也需要適應開放教育需要的技術規程和方法,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管理的思想。(2)組建開放大學教學資源建設聯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美國一流大學的遠程教育資源建設除了自主開發外,還尋求多種合作途徑,與其他高校共享資源,或與企業、學術機構、政府組織合作開發教育資源。因此,省級開放大學教學資源建設要在電大現有資源基礎上進行,本著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務求實效的原則,按照“引進+改造+製作”的模式,加快教學資源開發和推廣應用工作。一方麵通過訂購、衛星接收(含IP課件、電視節目)、網上下載(含 VBI、網頁)等形式,充分、有效地利用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國家開放大學等多媒體教學資源,以滿足教學急需。另一方麵,在現有的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資源協作會的基礎上,組建開放大學教學資源建設聯盟,以項目為依托,抓好示範資源建設,製作省設課程的教學資源。同時,注重教學資源的實用性和時效性,對資源要進行動態管理,保證數據資源的質量和數據資源的先進性,操作方便快捷,知識點準確無誤,使教學資源建設有明確目標和針對性,同時又能及時檢驗所建資源的教學效果和質量。(3)強化學習支持服務,促進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形成。 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指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數字化設施,按照統一的規範與要求,在有條件、有基礎的社區、農村、企業、行業等省級開放大學基層教學點建設“課程超市”,通過省級開放大學的網絡學習平台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及學習支持服務,並實現數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從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養環境。一是通過數字化學習環境,提高麵授輔導課的信息含量與質量,變麵授輔導的封閉性為開放性。二是通過數字化學習環境,設計各種問題情境和學習工具,使學習者明確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三是通過數字化學習環境,改善師生關係,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能根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自己學習習慣來安排在線學習環境,通過“課程超市”與“學分銀行”開放學習者的學曆學分及學位教育逐步認可,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就有可能出現學分互認、學曆互認的要求,而一旦開放教育學生與普通在校學生之間的學曆學位溝壑被填平,全社會建設成真正開放大學——“沒有圍牆的大學”就不再是夢想。[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