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聲譽日漸提高,醫院是省級衛生先進單位、浙江省衛生行業誠信單位、省級巾幗建功立業示範崗、省級愛嬰醫院,還被評為市級青年文明號、市級先進團總支、市級巾幗示範崗、基層先進工會……但他並不以此感到滿足,他說,成績隻代表過去,‘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要著眼於未來,我們要當老百姓的貼心人,做老百姓的放心醫院,醫院擴建工程啟動了,屆時,將會為百姓提供一個占地40畝,標準床位400張,設施一流的醫療服務場所。
(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辦公室主任李溯)
【單位簡介】
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康複、保健、社區衛生服務於一體的二級乙等綜合性、非營利性醫院,柯城區醫療、教學、科研、急救及業務指導中心,是杭州市、衢州市、柯城區、衢江區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
現有醫務人員200餘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0餘名,人才隊伍日趨結構合理;醫院臨床、醫療科室設置齊全,開展外、骨、婦、產、眼、五官科等各類手術及危重病人的搶救和預防保健谘詢,在微創外科(腔鏡診療)、無痛診療、老年康複治療方麵形成了自身特色。
醫院堅持以“客戶滿意”為宗旨,倡導“換位思考,用心服務”,實行全程跟蹤服務。近年來,通過全院上下的艱苦奮鬥,各項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讚許,患者滿意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各項主要業務指標連年翻番。2006年醫院全年總收入突破2930.5萬元,業務收入比去年增加657.58萬元,增幅達到34.59%,被評為“二○○六年度柯城區服務流通行業五強”。
聯係電話:3860771,3862100,3862032
【相關鏈接】
2005年開始,一場關於中國醫改的爭議,正在愈演愈烈。“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百姓的一塊心病,衛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應住院而不住院。
醫改向左,還是向右?政府主導,還是市場說了算,雙方爭論不休,暗流潛湧。
1980年代:給政策不給錢
對於醫改的時間界定,一般從1985年改革算起,但如果追本溯源,啟動中國醫改的第一句話是:“衛生部門也要按經濟規律辦事!”此時改革開放剛剛舉步,農村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開始風行,而在城市,一切顯得十分冷清。標誌性的事件是,衛生部等三部委當年聯合發出了《關於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幾乎從一開始,這項改革就已經爭論甚烈。但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的醫院管理,這時已顯露出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勢,1984年8月,衛生部起草了《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幹政策問題的報告》,其中提出,“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這一政策下,1985年成為醫改的啟動年,而此前的則隻能算是醫院改革。盡管提出,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但在實際中情況正在微妙地變化。在百廢待興這個大前提下,醫療衛生還不能放在首要位置來考慮。於是改革的手段從最初就十分明確——“給政策不給錢”。
1990年代:大爭論
1992年春,中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浪潮。
1992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要求醫院要在“以工助醫”、“以副補主”等方麵取得新成績。
此後,點名手術、特殊護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後春筍般在醫療係統湧現,正是在這一階段,衛生係統的內部爭論日漸興盛,圍繞“醫院是不是掉到錢眼裏”、圍繞政府主導還是市場改革,兩種思路開始針鋒相對。
政府的財政補貼已經隻占醫院總收入的10%左右,除了三甲醫院情況還比較穩定,不少中小醫院就麵臨著工資都發不出的窘境。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基層醫療機構在市場化改革、政府投入逐漸減少後,缺技術、缺設備、缺人才成了鄉鎮衛生院發展的瓶頸,麵臨財政斷奶、身份尷尬等多重困境,基層醫療機構發展“自生自滅”。如何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如何在逆境中發展是擺在每位醫院管理者麵前嚴峻課題。
【問題思考】
1如何看待醫院財務的風險防範問題?
2如何發揮信息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