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樟樹又把初冬的夕陽擋住,又給周圍抹上一片陰影。不一會,三爺便感到有些冷絲絲的。但他還不想就回屋去,屋裏也是熄柴冷灶的,沒有一點暖意。他仍坐在屋門前,想,今晚吃什麼?好像還有兩包快食麵,燒碗開水一泡就行。這時喉裏湧上一股酸味,想起吃麵,胃就有意見。快食麵吃多了也不好。米缸裏早沒米了。去老四家要幾筒米吧,他老婆好像去了娘家。可一想起那個女人他就反感。不去,不要她家的米,還是用快食麵將就一餐算了。晚上去找一回老姚,叫他幫寫一張狀紙。不孝的兒子們呀,老子要告你們了。
三爺生有四個兒子,夫婦倆含辛茹苦把他們拉扯大,先後給老大老二老三娶回媳婦,可娶一個分一家,正如人們常說的,娶個媳婦死個仔。兩老就把希望寄托在晚仔身上,因為兩老最疼愛他,他也比幾個哥哥多讀了幾年書,多識些理。可不曾想,最後給他娶回的媳婦竟是個母大蟲,不久也把兩老撇開了。兩老和兒子媳婦論理過,老大他們說,兩老最疼老四,應該跟他們過;老四不敢出聲,他怕母大蟲老婆。母大蟲說,兩老不止單生老四一人,憑什麼單要老四一人養?三爺也曾找過村委幹部,也沒能解決問題,依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去年,老伴駕鶴西去,丟下三爺一人。他感到孤單寂寞。兒子們都另起了房子,他一人住在低矮潮濕的老屋裏。偶爾有孫子孫女過來玩,他才感到有一點欣慰,有一陣開心。他想了很久,實在沒法子,就決定到法論理。
晚上,三爺去了村頭的老姚家。老姚拿出一盅玉米酒,一碟花生米,兩個細斟慢飲起來。老姚是退了休的小學教師。他倆是從穿開檔褲時開始玩大的朋友。
你這事我想過了,上法庭好是好,但贏了又怎麼樣,弄得骨肉反目,今後還要過日子的呀!老姚說。
那怎麼辦?三爺問。
我給你想了一個法子。老姚就附在三爺的耳根邊如此這般了一陣子。
唔,好!妙計!三爺點頭讚道……
隔日,老姚見到三爺的大兒子,拉過一邊神秘兮兮地說,大侄子呀,我給你說個事:清朝乾隆年間有個第一才子紀曉嵐,因是個煙鬼,皇上賜過他兩支銀杆煙筒。其中有一支就在你們家裏。它怎麼流落民間,又怎麼到了你們家祖上人手裏,就不得而知了。你祖父曾用過。不知你見過沒有。後來你父親不用,藏起來了。那可是寶物呀!值幾十萬哩!可你們多蠢呀!竟疏遠自己的父親!難道讓他把寶物帶進棺村裏去?
真的?
當然啦!
第二天,老大就非常真城地把父親接到自己的家裏一起生活。
接著,老姚又分別找到老二老三老四,分別神秘兮兮地說了一陣子……
之後,四兄弟就搶著供養父親,你接去沒兩天又被他拉去……看這不是辦法,兄弟們就商定;從老大到老四,每家供養一個月,周而複始。此後,三爺過得很好,每天祖孫三代生活在一起,享盡了天倫之樂。四兄弟為了顯示自己孝順老人,常買回大魚大肉來哄老人吃。這時老人就告誡他們:要注意節約,要勤儉持家,不要鋪張浪費……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如此過了近十年,忽一日,年逾八旬的三爺得了腦溢血,一跤跌下去就再沒有起來。兒子們很體麵很排場地把老人安葬了。
隨後,兄弟妯娌們捧出老人的枕頭小木箱,砸爛那個鏽跡斑斑的鎖頭,打開,翻出些布碎小雜物,卻不見有什麼煙筒寶物。箱底下倒是有一封信。扯出信箋,老四接過念道:
……孩子們,我們家其實哪有什麼寶物!我欺騙了你們。我對不住你們!不過因當時那樣做了,才使我過上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也使你們贏得了好名聲:村人們都稱讚你們有孝心呢……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養兒防老,是我們世代老人的期望。你們也要成為老人,也需要後代孝順的……
兄弟妯娌們索寶的念頭蕩然全無。老人的遺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了觸動。他們想起了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許多歡樂,如今想要這種歡樂都難了。他們眼眶裏又沁出了淚水,就連老四的女人也低下了頭。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