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漁隱(1 / 2)

桃花漁隱

劉啟和祖上事明,後因李自成禍亂京師破家,流寓吳三桂軍中為幕

僚。順治元年(1644),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衰亡。

劉啟和不屑與其為伍,乘亂從吳三桂軍中逃脫。他輾轉數地,曆盡萬

般艱辛,終於回到了故鄉綿州,隱於富樂山裏。後遊曆到遂州的象山,喜

其清幽,便擇郪水而居,搭建草廬兩間,廣植桃木於舍前。

裏人不知劉啟和來自何方,時常見他垂釣郪水邊,每每忘情而引吭高

歌。村夫鄉婦多淳樸厚道,路上相遇就問他姓甚名誰,劉啟和從不正麵回

答,隻說自己是個老漁翁,自稱“桃花漁隱”。

劉啟和隱居深山,不再過問時事,日日寄情山水間。每年到了陽春三

月,他的茅屋前總是蒼蘚盈階,落花滿徑,令人心曠神怡。在這樣的季節

裏,鄉親們每天都會看見他攜了茶器、漁具、書籍,獨自一人從容步行到

郪江邊,找一處淺灘垂釣。

劉啟和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品茗,隨意讀著《周易》《國風》,間或

坐弄流水,漱齒濯足。等到山妻稚子廬前呼喚時,魚簍裏多盛有二三尾

魚。他興致勃勃地提回家裏,親自精心烹煮,讓一家人喜滋滋地飽食一

頓。

立夏已近,天氣時陰時晴,遍地禾麥漸黃。漁民們都知道,這種天

氣,正是釣魚的大好時節。民諺有雲:“大麥黃,魚兒餓斷腸。一陰一

89

晴,取魚忙不贏。”

立夏前一日,天氣異常地悶熱,照常理論,這樣的天氣裏,魚兒不易

吃食。但劉啟和已經習慣了每天垂釣的生活,依舊早早地來到了郪江邊。

常言說得好,鄰水識魚性,近山知鳥音。劉啟和久居郪水,早已摸透

了郪江裏魚兒的活動規律。他擇一水灣處下鉤,不多時就釣上了十來尾尺

長大小的魚兒。

劉啟和心裏高興,正準備躺在樹下的草地看書。猛然間,見到綸絲大

動,急忙收竿。斑竹製成的漁竿彎如巨弓,釣線直繃如弦,竿頭沉重如吊

大石。

劉啟和將竿穩穩地豎起,隻見江心浪湧洶洶,一魚尾闊盈尺,金紅鮮

亮。他情知釣著了大魚,一點也不著急,耐著性子和魚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