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們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看法,“即使學生把課堂上教的內容全忘了,但無論如何總還是會有一點點印象留下來”。而我認為,這是為不負責任的教學和敷衍了事的學習所找的借口。曆史學習同其他很多學科一樣,也可以成為一種“精神訓練”。但是,要使曆史學習達到這樣的高度,就必須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記住曆史事件的日期和某些抽象概念,而學生也必須克服畏難情緒,努力記住並理解這些內容,而不僅僅是在背過這些知識之後就又全部忘記。曆史故事相對而言很好記住,但是“人物、時間、地點和原因”這些內容卻更加重要,這些才是需要準確記住的東西。舉個例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這是故事;而“1215年,國王約翰在倫尼米德……因為……”這才是曆史。
基於以上所有考慮,本書並非一本補充曆史知識的故事書,而是一本針對基礎曆史知識的教材。書中的敘述性部分是為了讓曆史的骨架變得豐滿易讀而設計的,但添加這些敘述內容的原則,是做減法而非加法:修去不必要的蕪枝,保留最最基本的框架,同時把上千頁的曆史內容壓縮到現在的篇幅。
不論教師如何編纂教材,呈現他試圖呈現的曆史內容,最終最重要的環節還是在於學生自己的學習,在於他如何把自己的思考投射到這些對象中去。檢驗學生是否真正達到這一學習效果的方式,是在教授完每一章之後,請學生來複述這一章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不時提問,要求學生準確無誤地講出其中的人名、地名、日期乃至曆史事件。隻有通過這種複述和問答的方式,老師才能確切地知道學生是否完全記住並消化了這一章所學的東西。
我現在還記得當年有個才從大學畢業的小夥子,第一次走上講台教授曆史課的情形。他就像足球場上一個熱情高漲的運動員一樣,在講台上又講又唱,在黑板上、牆上、地板上畫滿了地圖。他用圖畫講述曆史事件,他在桌子上跳上跳下,甚至倒立在地上來說明某些問題。他的學生被他的這些舉動完完全全地吸引住了。他們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張開嘴巴,沉浸在曆史的世界裏。他的學生沒有遺漏他講的任何一點,而且始終充滿對新知識的渴求。可是,他隻顧上了教學,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度。在第一個月結束之後,學校的校長建議他進行一次測驗,看看孩子們學得怎麼樣。這位年輕的老師對測驗結果信心滿滿。
測驗隻有三個問題:
1.關於哥倫布,你知道些什麼?
2.關於詹姆斯頓,你知道些什麼?
3.關於普利茅斯,你知道些什麼?
其中一位對曆史興趣最濃厚的學生給出了他的答案:
1.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2.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3.他也是一個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