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書在講述曆史故事時,采取的是編年史式的處理方式——一個世紀一個世紀,一個時期一個時期地往前推進。我沒有采取把一個國家從史前講到現代,然後又把下一個國家從史前講到現代的做法。一個國家的故事在我這裏會被另一個國家的故事打斷,又融合起來,這就像在一部小說裏,要把同時發生的不同情節一致地往前推進一樣。這一處理方式同全書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向孩子們展現一個連續的曆史場景,像一幅時代的全景畫一般。我不會把希臘的曆史從頭講到尾,然後又回過頭去,把羅馬的曆史從頭講到尾。我的追求是畫一幅曆史全貌的素描畫,其中留下很多空白,讓孩子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去豐富和填充。要知道不少畫家也是這麼做的,先用素描打底,之後再用顏色填充空白。這樣一種處理方式既有利於對曆史知識進行分類,也符合材料歸檔以便合理使用的原則。
本序言之後的“時間階梯”將給孩子們一個形象化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時間在人類曆史進程中的展開和延續。每一級階梯代表一百年——也就是一個世紀。階梯每提升一層,就表示時間演進了一千年。如果你家裏有一麵空白的牆,不論是在娛樂室,還是在閣樓,或是在穀倉,你都可以在牆上畫上這樣一個“時間階梯”。你可以從牆腳一直往上畫,直達天花板。你還可以在每一個時間節點上添加你自己的注釋,畫一幅畫,講述這個時候發生的曆史故事;或者畫一個人,他是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人物,如此等等。如果這麵牆正對著孩子的床,那就再好不過了。因為孩子在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或者別的什麼時候,他都可以一眼就看到這麵牆上的“時間階梯”以及相關的曆史故事,而不會對著牆紙上莫名其妙的圖案胡思亂想。不管怎麼說,要想在孩子的心中切切實實地建立起一個過去時間的線索,他就真的得不斷地圍繞所學習的曆史知識,來複習這個“時間階梯”或者類似的大事年表。
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我知道一開始孩子們對曆史年份或者日期的數字表達是非常不敏感的。當看到2500 B.C.這樣的標記時,他們可能會念成二十五百B.C.,或者二十五千B.C.,甚至二十五百萬B.C.。這些讀法在他們的心目中是沒有區別的,因此隻有不斷地把年份或者日期放到“時間階梯”或大事年表中相應的位置上,孩子們才可能通過視覺形象建立起正確的時間概念。當你聽到某個孩子說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發生在公元776千年,或者他說意大利坐落在雅典,又或者說亞伯拉罕是特洛伊戰爭的英雄時,你可以覺得好笑,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吃驚。
如果你進到一個全是陌生人的房間,被一次性地介紹給這些人,我想你一定也不可能把這些人的名字一一記住吧,更不用說把他們的名字和臉對上號了。而要想記住這其中某個人的名字,最好的辦法就是聽一段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有趣故事,有了這樣的準備,你會發現再記住他就容易多了。同樣的道理用在我們的曆史教學上,對於孩子們而言,這些曆史人物或者地名就是一個個的陌生人,你一定得多講一些跟這個人物或地名相聯係的事情,這樣孩子們才能夠記住它們。同時,還得小心,你一次不能講太多,否則孩子們馬上就會把這些“陌生人”的名字和相貌忘得幹幹淨淨。同時,對於新的名字,曆史老師還需要不斷地重複,否則孩子們很容易搞混淆這些奇怪的人名和地名。隻有不斷地重複,才能讓孩子們逐漸熟悉起來。
我們前麵已經說過了,現階段的曆史學習,隻是為了給孩子們搭建起一個基本的曆史框架,其餘的內容留待今後他們慢慢填充。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認為,一份詳盡的大事年表應當是孩子們從始至終都需要認真掌握的內容。對於這份大事年表,孩子們應當像背誦乘法口訣表一樣把它百分之百準確無誤地背下來,隻有這樣,這些“死知識”才能完完全全地內化成孩子頭腦中的知識儲備。最後,當老師提到某一個時代的時候,孩子們能夠說出這個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那就達到教學的目的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在掌握了本書的曆史知識之後,可以從原始時代一直曆數到當代,能夠給出一條基本的曆史線索,並說出每個時期的重大事件及其日期。並且,他對這些內容應當了然於胸,不需要老師給他提示或提問,就能夠非常流利、準確無誤地複述出所有這些內容。可能有人會質疑我,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過於苛刻了。其實,如果本書的所有教學指示都能夠完整無誤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話,那麼達到上述目標並不是像想象的那麼困難。這些教學指示包括把不同的曆史事件連貫成一個整體,以及把人名、地名及其事件凝練到一個足以記住的程度。每年,卡爾維特學校裏上百名學生都能達到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