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三張新郵票
讓我們花幾分鍾稍稍回顧一下從拿破侖之後,在歐洲發生了些什麼。
在拿破侖被流放到厄爾巴島上之後,法國需要再找一個統治者。盡管經過了廢除皇帝的法國大革命,可人們現在又懷念起從前的君主來。當年路易十六當政的時候,王室家族的姓氏是“波旁”,於是人們認為應當找一個波旁王朝家族的人回來當國王。找來找去,人們找到了三位姓“波旁”的人,這些人同被砍了頭的路易十六都有親戚關係。
可是大家考察一番之後,覺得這三個人都不那麼令人滿意,這下誰都沒有辦法了。法國人又給了波旁家族一次機會,可是他們自己能力太差,當不起這個重擔。於是,最後法國人放棄了再度尋找國王的努力,另外建立了一個共和國。
在共和政體下,國家的領導人就不再是國王,而是總統。你猜最後當總統的是什麼人?是拿破侖的侄子,他的名字叫路易·拿破侖。這個路易·拿破侖在之前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把自己變成法國國王,可是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失敗。而現在,他居然被選為了法國總統!可是路易·拿破侖不隻是想當總統,他希望像他叔叔那樣,成為拿破侖大帝。他夢想成為法國皇帝,然後征服歐洲。他的這個願望最終在他登基後不久實現了,他成了拿破侖三世。(拿破侖一世有一個兒子。如果這個孩子活著的話,那他就應當是拿破侖二世。而拿破侖三世的由來卻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當路易·拿破侖稱帝的時候,在印刷出來的文件上,他的名字後麵是三個感歎號——“拿破侖!!!”因為很像羅馬數字中的Ⅲ,所以人們就讀成了“拿破侖三世”——譯者注)
拿破侖三世對鄰國普魯士非常嫉妒,因為他覺得普魯士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普魯士當時的皇帝叫威廉,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皇帝。同時他身邊還有一個同樣非常有才能的助手——首相俾斯麥。俾斯麥當時正在尋找機會同法國開戰,打算借此增強普魯士的國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的火苗一點就著,於是在1870年,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戰爭打響了,這場戰爭叫作普法戰爭。戰爭一開始,拿破侖三世就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誤,不應該挑選普魯士這個對手,普魯士不是正在變得強大,而是已經非常強大了。
拿破侖三世徹底輸給了普魯士,他和他的一支大軍不得不向普魯士投降。之後,在巨大的恥辱下,拿破侖三世逃往了英國。
普魯士軍隊開進了巴黎,要求法國人支付上億元的戰爭賠款。有些法國城鎮表示自己無力支付,俾斯麥就把鎮上首要的市民召集起來,告訴他們說,如果這個鎮子不能湊夠規定的賠款份額,就把他們都打死。於是法國全國上下隻得勒緊褲腰帶湊錢賠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人隻用了兩年時間就付清了這麼大一筆錢。可是法國人和他們的孩子從來也不會忘記這段屈辱的經曆,以及普魯士人對他們的威脅,所以從那之後,法國人和普魯士人——後來是德國人之間,結下了很深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