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同全世界打仗的德國(1 / 1)

第七十八章 同全世界打仗的德國

本書的最後一章是少數幾章不涉及戰爭的,但是,在最後一章之前,我們還得用一章的篇幅來講講曆史上的一場世界大戰。

在歐洲有一個小國家,名叫塞爾維亞,它同奧地利是鄰國。一個塞爾維亞的年輕人槍殺了奧地利的一位大公,小國家塞爾維亞隻好為此向奧地利道歉。可是奧地利不接受道歉,堅持要塞爾維亞整個國家付出代價,並真的動手開始進攻塞爾維亞。

我有一次看到這樣一件事:一隻狗咬了一個大孩子一口,狗主人是個小孩子,他馬上向大孩子道歉。可是這個大孩子不接受道歉,相反,因為小孩子的狗咬了他,他就動手打起小孩子來。立刻一大群孩子圍了上來,有人是大孩子的朋友,有人是小孩子的朋友,大家打成一片,一場混戰。

所以,發生在塞爾維亞和奧地利之間的爭端也就像是這麼回事。雙方矛盾爆發之後,奧地利的一個大朋友,德國立馬參戰,要教訓塞爾維亞。可塞爾維亞也有自己的朋友,那就是俄國,俄國站在塞爾維亞這邊。從普法戰爭之後,在俾斯麥和皇帝威廉的統治下,德國早就做好了戰爭準備,而它的鄰國,為了防禦德國,也都有各自的軍事準備。在那幾年中,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慢慢地都形成了兩個大的陣營:德國的盟友,或者德國的敵人。這兩個陣營早就彼此虎視眈眈,摩拳擦掌,隻要奧地利或者德國,或者任何一個國家挑起事端,雙方就會撲向對方,戰作一團。

可是這一次,德國一開始沒有插上手,奧地利不需要德國的幫助來對付塞爾維亞,於是德國就把矛頭轉向了法國。因為德國知道,法國是自己的老對手,又是俄國的朋友,法國一定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德國先發製人,迅猛地撲向了法國,打算在俄國從東邊趕來幫忙之前,就把法國摧毀。不過,在進軍法國的路上,德國得先經過另一個小國家——比利時。當戰爭開始,德國的軍隊毫不把小國比利時放在眼裏,大軍一下就開進了比利時。比利時試圖阻止德軍,但是毫無效果,德軍在比利時境內長驅直入,呼嘯去來,箭頭直指法國首都巴黎。德軍向著巴黎推進,一直來到巴黎三十二公裏之外的一條河邊。這條河不大,叫作馬恩河。可是就在這裏,法軍在將軍約瑟夫·霞飛的指揮下,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繼續挺進。法德軍隊在馬恩河的一戰是人類曆史中的一場重大戰役。因為如果德軍贏了馬恩河一戰的話,那他們就能很快攻下巴黎,進而把法國納入其版圖,而整個戰爭的形勢也會越來越有利於德方。

德軍在戰場上首次使用了毒氣,打算毒死它的敵人。德國還首次在戰爭中投入了潛水艇,從水下對敵人展開進攻。德國甚至還襲擊別的國家的客船,要知道客船上麵沒有武器,上麵搭載的人也不是軍人。當時,英國的海軍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德軍隻是因為擁有潛水艇,所以才能同英國海軍相抗衡。英德之間的海戰,是人類曆史上首次不僅僅發生在陸地上,也發生在空中和海裏的戰鬥。

英國站在法國和俄國一邊——這幾個國家被統一稱為協約國,它們的對手是德國和奧地利。一開始,戰爭還隻是在這幾個國家之間發生,可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站到了德國的對立麵,成了德國的對手。因為大家都意識到,如果德國打贏這場戰爭,那麼德國就將有對全世界發號施令的能力。就在戰況激烈的當兒,俄國國內爆發了一場革命,俄國人民殺掉了他們的統治者——俄國沙皇及其家屬,新的俄國政府表示退出戰爭,不再繼續參戰。失去了俄國這樣一個有力的盟友,協約國一方看起來形勢可危。

1917年,美國也加入了戰爭,這一年是這場大戰開始之後的第三個年頭。美國之所以參戰,是因為德國的潛水艇襲擊了美國的船隻,打死了船上的美國人。

美國離歐洲很遠——幾乎有五千公裏的距離,要讓美國跨過大西洋到歐洲參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看起來似乎美國沒法對戰爭做出多大貢獻。可是,美國製止德國的決心很強,它迅速地派遣了一支部隊,跨過大西洋,在歐洲登陸。這支部隊有兩百萬人,由美國的潘辛將軍帶領。美軍一連打了好幾個勝仗,狠狠地教訓了德軍。最終,德國再也無力支撐戰局,於是在1918年11月11日簽署了停戰協議。這樣,一場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