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生逃課之後的趨向觀測來看,導致大學生逃課現象的相關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如:學生組織紀律觀念淡漠,自由散漫,怕麻煩不履行正式的請假手續;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缺乏動力和競爭意識,學業上隻求“60分萬歲”,生活上追求享受;專業興趣偏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知識的快速更替等導致的學習無興趣;為了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增加“社會積累”而做出的學業犧牲;為了發展個人興趣愛好而不分主次,有了副業、荒廢了主業;迫於經濟壓力、因為生活費困窘,隻能邊學習、邊打工,結果是“顧了腳,顧不了頭”。
第二,客觀外部因素。客觀外部因素又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與任課教師相關的原因,如有的教師教學水平不高,講課枯燥乏味,要麼照本宣科,要麼讓學生埋頭抄筆記;有的教師不能為人師表,使學生從內心裏反感;有的教師老好人,對學生逃課行為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有的教師為了完成學校下達的硬性教學任務,疲於課堂應付;有的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考試通過率,不得不采取“填鴨式”的教學。二是與學校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相關的因素。其主要表現有:課程設置不甚合理、教學內容可用性不強、甚至陳舊落後;課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內容單調、陳舊老套;考試方法不當,學生考前“惡補”或複印筆記完全就能過關,甚或比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分更高;課堂設置人數過多,基本教學設備落後,課堂互動交流無法開展;教學檢查力度不夠,教學檢查隻查教師的到位等形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很少檢查,學生考勤完全流於形式;規章製度沒有落實,許多校紀校規、學籍管理辦法執行不力,甚或空有其文。
三、大學生逃課問題的矯正
(一)更新教育觀念,實施主體教育
一要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討論式、研究式等教學方式的介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主角”。二要實施個性化教育,盡量創造多種多樣的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以滿足大學生的多種需要,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三要大力改進教學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實踐機會,更好地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二)改善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一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濃厚的學習、科研氛圍,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和各種競賽活動,更多地為學生提供鍛煉和展現個人特長的機會。二是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基本精神,使他們逐漸樹立終生學習的信念和遠大的人生理想,解除貪圖虛榮、急功近利等思想。三是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及職業修養,包括教師的專業背景、人格特質、價值觀念、社會態度、精神狀態、行為表現等,以其名師風範、人格魅力和淵博知識做“招牌”,全方位提升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悅納”課堂。
(三)推行教考分離,嚴把考試關
不少大學生非常隨意地選擇逃課,是因為目前高校的課堂教學沒有一個明確的客觀的要求,大學生的逃課與課程考試和畢業關聯性不強。因此,要減少大學生逃課,就必須在高校推行嚴格完備的教考分離製度,嚴把考試、畢業關。考試要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為主,考試內容靈活,不以死記硬背的題目為主,考試方法靈活多樣,口試、筆試相結合,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
(四)嚴格執行規章製度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有令不行,規章製度也就形同虛設。學生對逃課往往不以為然,就是因為規章製度沒有落實。所以,對日常的學生考勤必須“動真格的”,做到有檢查、有結果,嚴格按製度辦事,該處理的堅決處理,使規章製度在學生心目中真正有股威懾力,以維護製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