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很好,革命活動海外國內都是一樣。南洋情形,漢民、精衛慢慢告你,
活動時方有把握”。[8]
新加坡同盟會的《中興日報》還專門發表《成都革命黨
人獄記》一文,報道了四川起義的真相。孫中山對四川革命黨人鬥爭的悉心指
導和親切關懷,增強了他們勝利的信心。
同盟會在四川的各次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卻擴大了同盟會在四川的政治
影響,鼓舞了四川廣大被壓迫人民的革命熱情,為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起義的發
生播下了火種。辛亥秋同盟會領導的保路同誌軍大起義,正是這些失敗了的武
裝鬥爭的延續和擴大。
1911年夏秋之際,反對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主權和清王朝賣國、賣路
006
的四川保路運動,以磅礴的氣勢、浩大的規模席卷全川。四川同盟會員因勢
利導,“借保路之名,鼓動人民以行革命之實”,決定“組織民軍,共同革
命”。[9]9月7日“成都血案”之後,群眾性的愛國運動迅速發展為同盟會領導
的反清武裝大起義。各路同誌軍揭竿而起,包圍成都,占據新津,扼守大相險
嶺,進軍自貢鹽場,武裝鬥爭如疾風暴雨掃蕩著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同誌軍
起義標誌著全國革命形勢的成熟,鼓舞著全國的革命黨人。黃興等人一掃黃花
崗起義失敗後的氣餒情緒,已灰之心複燃,立即致信在加拿大的馮自由,請他
轉告在美洲的孫中山,“請設法急籌大款,以謀響應”,並說他不日即赴長
江上遊參加鄂省起義。[10]
當時正在美國北部華僑中籌集款項、演說革命的孫中
山,聞悉四川同誌軍起義消息後,曾在9月14日複函蕭漢衛指出:“近日祖國
風雲日急,四川已動,若能得手,則兩廣、雲貴、三江、閩浙不得不急起而為
之援應,到時弟或有不待籌款之成而立當回國也。”[11]9月25日,孫中山又在另
一封信中寫道:“近日四川省起大風潮,為民眾與政府之間發生鐵路爭端所引
起。我黨在華南的總部諸君大為激動,因為謠傳四川軍隊已卷入紛爭。如所傳
屬實,則我黨人擬策動雲南軍隊首先響應。而廣東軍隊亦將繼起。但我不相信
此一傳聞,因我們從未打算讓四川軍隊在國民運動中起首倡作用,這方麵它尚
毫無準備。據官方報道,四川新軍拒不服從總督的作戰命令,但亦未加入人民
大眾一邊,即持中立態度,我認為此與事實相符”。[12]
孫中山遠在萬裏之遙的
異國,仍然十分關注著全國尤其是四川革命形勢的發展。從他信中所言可知,
對於四川新軍未能在辛亥革命時期發揮更大作用,除了它本身不團結,軍隊中
同盟會員如同散沙等原因之外,亦與同盟會總部的部署有關。據程潛回憶:他
離川之時,曾告訴四川新軍將領“以不介入這次風潮[13]為好”。[14]應該指出,
同盟會在四川沒有充分發揮新軍的作用,雖然有客觀原因,但終歸仍是一失
策。
四川保路同誌軍起義響應了孫中山提出的政治綱領,“各軍皆樹旗四麵,
文曰‘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將保路之麵具揭去,而
樹同盟革命之旗幟”。[15]
宣告自己的鬥爭已迥然不同於舊式農民自發鬥爭,而
綜合篇
007
—紀念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運動一百周年文集
是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了。1911年11月22日,重
慶同盟會員在渝舉義,建立蜀軍政府,發布的政綱、宣言等文件,均參照同盟
會總部的綱領、宣言寫成。其中《對內宣言》,接受了孫中山民族主義中革命
是推翻滿洲貴族專製統治而非消滅所有滿族的思想,對同盟會總部六年前製定
的宣言中不恰當的提法予以修改。1912年1月6日,蜀軍政府電賀孫中山任臨時
大總統,稱頌他“為提倡民族主義第一偉人”。[16]
四川保路同誌軍起義的壯舉,導發了舉世矚目的武昌起義,一舉推翻了兩
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其曆史功績永不可磨滅。當時孫中山先生對四川
人民的革命鬥爭給予了公正的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誌會的起義,武昌革
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的。”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及其同盟會的
政治影響和具體指導,四川保路運動也不可能迅速發展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的一個洪峰。
在辛亥革命疾風驟雨般的階級鬥爭中,四川湧現出了一批愛國主義、民主
主義的英雄人物和仁人誌士,他們留下的愛國革命的優良傳統,開創了近代四
川革命人才輩出,對全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時代。四川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
三大將軍——“革命軍中馬前卒”巴縣鄒容,“浩氣長存”的黃花崗著名烈士
內江喻培倫,“殲除大憝,以收統一速效”、勇炸宗社黨頭目的金堂彭家珍,
就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代英傑。我們不能忘記,“三大將軍”正是
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時,親自下令追贈的。“三大將軍”是人民革
命的先驅,是全川也是全國人民的驕傲。人民將永誌不忘“三大將軍”的光榮
業績,也永誌不忘孫中山先生對四川革命鬥爭和一代英傑所作出的崇高評價,
更永誌不忘孫中山先生對四川辛亥革命的巨大政治影響和指導作用。
注釋:
[1]《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三集2頁。
[2]原刊在《民報》第四期。
008
[3]《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三集75頁。
[4]檄文原件照片,藏四川博物館。
[5]《孫中山全集》第一卷183頁。
[6]《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三集5頁。
[7]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佘英傳》。
[8]楊兆蓉《辛亥革命四川回憶錄》、《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二期。
[9]曹叔實《四川保路同誌會與四川保路同誌軍之真相》。
[10]《黃克強先生書翰墨跡》。
[11]《孫中山全集》第一卷53頁。
[12]《孫中山全集》第一卷504頁。
[13]按:指保路風潮。
[14]《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卷76頁。
[15]曹叔實《四川保路同誌會與四川保路同誌會之真相》。
[16]《重慶蜀軍政府資料選編》。
綜合篇
009
—紀念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運動一百周年文集
辛亥一
夜
張秀熟
燈殘蛾定,夜書讀得我兩眼昏花。我悄悄溜出廳堂,穿過天井,摸索走到
前廳,打開當街大門。一股冷風迎麵襲來,我禁不住立刻打了一個寒噤,但頓
覺神清氣爽。眼睛似乎也睜大起來。好一片黑茫茫,我微感有些孤獨。忽然,
一線強光從鄰家壁縫中射出,隱約還有人聲,我暗想:“這是李大娘家還在烤
火呀!我去玩一會兒吧!”
李大娘家的一間小側屋,沒有天樓,也沒有地板。挨近臨街板壁挖了一個
約方桌般大的地爐,四周安著四條青岡木質、寬有尺把、長過地爐的矮板凳。
這時青岡圪蔸的爐火正燃得通明,照耀得四周的五六人臉上都閃出光亮。我一
看,李大娘一人坐在進屋的一條板凳上;圍坐的,有今天給我家送玉麥租來的
佃客王二,有在南門外河壩淘沙金的兩個金伕子,還有經常替人家運米上鬆潘
的王大爺、街後邊的孤老頭李木匠。他們正在噓著竹管水煙棒,李老頭慢條斯
理地在卷他的葉子煙。他們剛才被我敲門的聲音打斷了話頭,但一看見是我,
便都不期然露出一絲會心的笑意。“老二,這夜深你還沒有睡嗎?”李大娘說
邊把我拉在她的板凳上。他們的談話又繼續起來。
“我不肯信,就這樣過一輩子!”一個金伕子似乎不平地在回答什麼人的
話。他的口氣和表情那樣堅定,使我有些突然。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但好幾次
在李大娘家裏見著他,聽說他是一個遠方人,惹下了什麼禍,到這裏來暫時躲
避的。他被我們一群孩子視為神秘人物。
010
這時王老大正一手拿著一隻土碗,一手提起爐上吊著的瓦茶壺想倒一碗
茶,繩索抖動,梁上煙炱恰有幾片飄落在他的碗裏,他恨了一眼,索性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