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說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以後,在印度幾經演變,大約可以分為四個時期:(l)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中葉,為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承傳教時期,稱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2)公元前4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由於對教義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二部,稱之為根本二部,並從中演化出許多的教團,後稱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為部派佛教。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被稱之為小乘佛教。(3)佛元寂500年後,產生了大乘佛教,這就是龍樹菩薩創立的中觀學派,被稱為空宗。後來大乘佛教有瑜伽行學派的產生,被稱為有宗。(4)到公元7世紀至9世紀,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別與原婆羅門教結合而發展成密教。自11世紀到13世紀,印度受到外來的侵略,佛教在印度也就趨於衰落了。
佛教從傳布的路線看:經南傳的多係上座部佛教,以斯裏蘭卡為中心;北傳的佛教是以中國為中心,大小乘兼有而以大乘為主;中國西藏地區的佛教,則是以密教為主體;隻有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有上座部佛教的弘傳。現在世界上是按三藏經典的文字而劃分的,即巴利語係佛教屬南傳上座部佛教、漢語係佛教和藏語係佛教。
本篇所敘述,是在於向讀者介紹釋迦牟尼這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和他創立的佛教,不是神化了的佛陀和現在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因此十三年前出版時,書名《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起,直至佛滅百餘年間,可以說是至毗舍離七百結集的完成,這樣的一個曆史階段。據北傳佛教記載,部派分裂的時期是佛滅116年,亦即阿育王在位的時代,在這以前,都可以稱為原始佛教時期。不過也有人將這一時期分為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兩個階段,謂佛陀住世及親從佛陀出家的直接弟子為中心的教化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光從時間上說,即佛陀成道初轉法輪直至王舍城第一次結集的完成,為根本佛教;其後到部派分裂之前,也就是毗舍離第二次結集的完成為原始佛教。這一時期,佛教雖然有些變革,但是在理論上和僧團製度上,以及其他任何方麵,大體還保持著佛陀時的原始狀態,所以稱為原始佛教。
成、住、壞、空是佛教所主張的規律,佛教本身亦不例外於這條規律。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佛教和原始佛教已經大不相同了,雖然上座部佛教還殘存著原始佛教的影子,但也顯然有著區別。故而筆者將本書奉獻給讀者,使大家更能真實地了解佛教的原貌。
弘學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