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從悉達多太子到釋迦牟尼
第一節釋迦族的由來及悉達多太子的誕生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曆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宗教領袖,他的生平和創教活動是印度古代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人們了解佛教的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古印度沒有留下這方麵的專門史料,曆來都是以佛典進行考察。佛典中雖然有神話傳說色彩,但是從佛典中科學地分析,可以明確地整理出釋迦牟尼的傳略。
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族姓喬達摩。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現在尼泊爾王國南部),是淨飯王的太子,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關於他的生卒年,曆史上有不同的記載,卒年大至推定在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間。在南朝齊武帝永明七年(489),中國譯出了《善見毗婆沙律》,這是佛教徒的一部重律典。相傳佛滅之後,每年7月15日,在印度的這一派佛教都把這部律書捧出來,香花供奉,於書後記一點,師師相傳,年年不斷。到齊永明七年,在這部律典的原本上,共有975點。由此上推975年,則佛卒年相當於中國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較孔子早去世6年。這就是世界上公認的“點元紀年”。還有一種說法,據錫蘭的記載,阿有王灌頂之年,在佛示寂後218年,由此上推,佛逝世在公元前483年,相當於中國周敬王三十七年,與點元紀年相差兩年。根據佛典記載,佛隻活了80歲。照中國史料推算,佛生於公元前563年,相當於中國周靈王九年,比孔子大12歲。
釋迦牟尼是人,是佛,不是神。釋迦是印度的一個民族,牟尼是明珠,喻聖人的意思,釋迦牟尼是釋迦族的明珠或者釋迦族的聖人。中國古代翻譯為能仁寂默,以表佛具足的智德與悲德。他是人間的聖者,這是曆史的事實。他曾經講過:“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這就是說,佛是人間的正覺者,不在天上。佛是佛陀的簡稱,是“覺者”或者“智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偉大的哲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既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之義依《長阿含經》卷13《阿摩晝經》之注文:“釋,秦言能,在直樹林,故名釋;釋,秦言直。”又據《佛本行集經》卷5《賢劫王種品》載:“以釋迦住大樹蓊蔚枝條之下,是故名奢夷耆耶。”蓋依“能”之義,稱為釋迦;依“直樹”之義,則稱奢夷耆耶。則稱瞿曇種、甘蔗種、日炙種等,皆來源於印度古老的神話傳說。
釋迦族為純粹之雅利安人。當遊牧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土著居民已經是農業很發達的了,據《釋迦譜》卷1雲:雅利安人“……各封田宅以分疆畔。其後眾生自藏已米,盜他田穀,無能決者,議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各共減割以供應之。時彼眾中有一人,形質長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請以為主。於是始有民主之名。”據說這民主王就是釋迦族的遠祖。《樓炭經》也說:“時彼眾中一人,最尊端正神巍巍。眾人便白當我典主,作君長,號之日王,以法取租,是名為刹利。”刹利是刹帝利之略。《佛本行集經》卷4稱之為“刹利王”,名為“田主”。釋迦族的遠祖是軍事武士貴族,為古印度四種姓中的刹帝利種姓。據說那個時候人民“富樂熾盛安穩,生青草色如孔雀尾。有八萬郡國,人民聚落雞鳴相聞,天下無病大熱大寒,大王以法治國,奉行十善哀念人民,如父母愛子;人民敬王如子敬父,人壽長久……”這種氏族部落式的“聯邦共和國”的“民主王”是群眾選舉的,因此,有些佛典或後人的著述則稱釋迦族的遠祖名字叫“眾所許”。同姓相傳到“大善生王”,這便是釋迦族的七世祖。
大善生王有子名甘蔗,音譯為懿摩彌、懿師摩、聲摩、伊摩。乃是中印度逾闍之日種最初之王,又稱為“善生王”、日種王。佛教中此王為釋跡族之始祖。據《長阿含經》卷13《阿摩晝經》、《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2等載,薩羅(拘薩羅)國娑枳多城的城主聲摩王有四子,此四子有大能力,且曾居於雪山之南的直樹林。以此之故,遂以聲摩為釋迦族的始祖。聲摩王是雅利安刹帝利五姓之一,亦即釋尊五姓之一。
據《佛本行集經》卷5所載,甘蔗王之前有王稱為“大茅草王”,舍王位出家,得五神通,稱為王仙。王仙是否大善生王,無法具體考證。據說王仙衰老不能行,諸弟子出外乞食,恐師有虎狼之患,逐盛以草籠,懸於樹上。時有獵獅者,誤認王仙為白馬,射殺之;其滴血處,後生二甘蔗,日曬而剖開,一生童子,一生童女。大臣聞而迎取之,養育宮中。以日炙甘蔗而生,故稱“善生”;以自甘蔗而出,故稱“甘蔗生”;又由放日實,故稱“日種”;稱女為善賢。聲摩立善賢為妃,善賢生一子。甘蔗王後又納第二妃,生四子。據說善賢所生之子名長壽,雖然端正可喜,世間無雙,然而骨相不堪作主。善賢欲立其子為王,借小錯而勸甘蔗王放逐第二妃所生四子於國外。四子被擯逐後,在雪山之南建國,立姓為釋迦,又號舍夷。其開拓之地,即是迦毗羅衛城。其中三子歿後,另一子為王,名尼拘羅,生子名拘盧,後傳子瞿拘盧,傳子師子頰,傳子閱頭檀,即淨飯王,也就是釋迦牟尼之父。所以馬鳴菩薩所著的《佛所行讚》說:“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納備,故名曰淨飯。”
為有謂釋迦的本姓為瞿曇。瞿曇為印度刹帝利種中一姓,是瞿曇仙人的苗裔。據傳說,久遠劫時,有菩薩為王,早失父母,乃以國付其弟,從一婆羅門學道,住於甘蔗園,時人稱其師為“大瞿曇”,稱彼為“小瞿曇”。其時國中有500大賊劫取官物,於逃遁時路經甘蔗園,乃散其盜於左右,捕賊者尋跡追至,以為菩薩即為大賊,即以木貫射之,至其身血流汙滿地;大瞿曇以天眼徹見,悲哀涕泣,乃取土中之餘血,以泥和之,迎至園中,盛之於器,並分置左右而咒之,謂此瞿曇若有誠心,則天神降血變為人。曆經10月,左化成男,右化成女,以後遂以瞿曇為姓。《大日經疏》卷16則謂瞿曇仙人於空中行欲,有二滴精汙落於地麵,生成甘蔗,後經日光炙照,生出二子,其中一子遂成釋迦族之王。以後的族譜,則就基本相同了。
印度在公元前6—前5世紀,有16個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拘薩羅、跋耆、末羅、支提、跋磋、居樓、般闍羅、頗漯波、阿般提、蘇摩、蘇羅婆、犍陀羅、劍浮(對這16大國的說法,《長阿含經》中不盡一致,這裏是根據《長阿含經》中的《闍尼經》,並可參閱《中阿含經》中的《持齋經》)。這些國家多實行君主專製,有的還保留部落聯盟的共和統治形式,但卻都是奴隸製。其中比較強大的有恒河流域的拘薩羅(也以都城舍衛,而稱舍衛國)、摩揭陀(都城為王舍城)、迦屍、跋耆、鴦伽,以及中印度的阿槃提和印度河中遊西旁遮普的犍陀羅。它們之間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到公元前5—前4世紀,摩揭陀逐漸統一了恒河流域,乃至整個北印度。迦毗羅衛是個弱小的城國,一直是在它西南的拘薩羅國的屬國。南麵有摩揭陀國,東麵是部落聯盟的跋耆國(都城為彌浠羅,吠舍離)。根據《普曜經》的記載,迦毗羅衛城有議事廳,由拉闍(國王)召集釋迦族民眾集會,處理行政事務和法律事務。可見迦毗羅衛國還處在原始公社解體階段的軍事民主製社會,軍事貴族掌握大權,氏族製還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釋迦牟尼的祖輩,就是這個弱小城國締建者和繼承者,直至其父淨飯王。
釋迦族祖輩雖是迦毗羅衛的拓荒者,其得名卻是因為古印度數論派傳說中的始祖迦毗羅仙人居住於此。迦毗羅衛意譯為黃赤城、黃發仙人居處、妙德城等,即今尼泊爾塔拉伊之提拉寇特地方。據傳說數論派始祖迦毗羅仙的鬢發和麵色皆黃赤色,故有黃赤仙人之名。然而今學術界有謂迦毗羅仙乃金胎神之人格化,而曆史上並沒有迦毗羅仙其人,但並無定論。在佛陀的晚年,迦毗羅衛國被拘薩羅薩羅)國琉璃王所滅亡,此地也就漸次荒廢。中國晉代著名高僧法顯旅遊至此,民戶僅有數十戶。到唐代玄奘大師西遊至此時,尚見迦蘭窣堵坡及阿育王所見大石柱。今遺跡不可見。唯有大石柱陷入土中,於1897年挖掘出土。
迦毗羅衛國從甘蔗王的四個兒子開拓立國而傳至瞿拘盧(瞿羅),生有子名師子頰王;文名耶輸陀羅,嫁給了鄰國拘利族天臂城主無能王為妻。師於頰王又娶的是無能王的妹妹建庶那為妃。生有四子一女:長子淨飯王,二子白飯王,三子甘露飯王,四子斛飯王;女為甘露夫人。
師於頰王之妹耶輸陀羅嫁給無能王後,生有一子名善覺。二女:大女為摩耶夫人,為淨飯王妃,即釋迦牟尼生母;二女為摩訶波闍提,為釋迦牟尼養母,淨飯王繼妃。
迦毗羅衛國是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國王淨飯王是釋迦族的族長。他英武能幹、智勝德高,自從他繼承師子頰王做了國王之後,把迦毗羅衛國治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智勇兼備、術德兼修的明君。他既非常愛護老百姓,老百姓也熱烈地擁戴他。他的妻子摩耶夫人,是拘利族天臂城國無能王的女兒,善覺王的妹妹,端莊秀麗、儀態大方,加之溫和賢淑的德行,夫妻的感情如魚得水,真似人間天上。
隨著寒來暑往、秋去春至,明王賢妃感到悶悶不樂,因為年齡漸漸老邁而膝下猶虛,他們沒有生育一位嗣位的王子。到摩耶夫人45歲那年,在春末初夏的日子,一個萬籟俱寂夜晚,摩耶夫人在王宮的花園,陶醉於寧靜優美的大自然中。朦朧的睡夢裏,仿佛天空有頭六牙白象,四周五彩祥雲圍繞。摩耶夫人正出神仰望時,這頭六牙白象竟冉冉而下,霎時間,突然從她的右脅鑽了進去……摩耶夫人被驚醒了,同時身體感到特別舒暢,內心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喜悅。她把這個奇特的夢告訴了淨飯王,淨飯王聽了之後,認為是個吉祥的征兆,也有說不出的快樂。他們這一樂,是有極大意思的,因為摩耶夫人懷孕了。
轉眼十月光陰過去了,依照印度的習俗,初生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在諸侍女的陪同下,從迦毗羅衛向天臂城進發,當她們一行到達她母親的別墅蘭毗尼花園時,生產的時刻已經逼近。陪伴的侍女們立刻在蘭毗尼園中的一棵無憂樹下,忙碌的臨時架起了床,準備摩耶夫人的生產。正當這時,摩耶夫人舉起右手,攀住樹枝,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誕生到了人間,他便是釋迦族的太子,後來成為佛陀的釋迦牟尼。是日為中國夏曆四月初八。
淨飯王為欲急知兒子前途吉凶,特地請了很多著名的相師為兒子看相。其中有位對相術有很高聲譽的婆羅門僧侶,看了太子的相後對淨飯王說:“太子相貌圓滿,長大後。如在世俗執掌國政,必將成為大統一的轉輪聖王;若出家修道,可成無上正覺,為三界的大導師。”
淨飯王聽了婆羅門僧侶的話,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極不平凡的人物,內心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但想到他也許會成宗教的大導師,王位的繼承無人,又感到憂慮。他希望兒子做世間的轉輪聖王,因為印度所說的“輪王”,是不依武力,不為民族移植。經濟掠奪,而純以“十善”教化,實現世間和平富樂大統一的“仁王”。在當時,輪王是新的政治思想。淨飯王心想,為了今後不使兒子生起出家的念頭,到了兒子可以繼承王位的時候,就立即將王位傳讓給他,去做世間的“轉輪聖王”,以解救人類的苦難。
據佛典的記載,隱居在雪山森林深處的阿私陀仙也來到了蘭毗尼園,說要為太子看相。阿私陀是印度著名的老仙,不輕易接待人,更難得請到他看相,現在不清自來,當然是很不尋常的事了。阿私陀告訴淨飯王說:“我在山中靜坐,忽然見諸神歌舞歡躍,似乎有什麼高興的事情發生。詢問之後,乃知大王得一位不尋常的兒子,將會成為人間的佛陀,世間的眾生因而得救。所以,今天特地來為看看太子的相貌。”
淨飯王聽說專為兒子看相而來,立即抱出嬰孩。阿私陀仙人對嬰孩注視良久,默默無語,愴然仰望天空,大歎一聲,淒然淚下,哭泣不止。淨飯王見到阿私陀仙帶著欣喜的心情而來,此刻又變得如此的悲傷,他以為兒子有什麼不幸,驚悸不安向阿私陀仙問道:“大仙,您為什麼歎息和流淚,請您告訴我,好讓我的心中能夠安定。”
阿私陀仙告訴淨飯王說:“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相,我認為他長大之後,一定會出家苦修,完成無上正等覺,普救世間的眾生,永離生死的苦難!可想到我自己,由於年歲已大,既不能看到太子成正覺,更不能受到他的教化,怎不能叫我感到極大的哀傷。”
淨飯王聽了阿私陀仙歎息和淚泣的原委,一方麵感到安心,一方麵增加了憂慮。阿私陀仙對太子恭敬作禮而去,淨飯王此時心中油然生起一種空虛失望的感覺,同時對兒子卻更生起了一重尊敬之心。於是,為兒子取名“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也就是眾善由此人而生的意思。並舉行命名慶典,為此淨飯王特下大赦令,赦免國內一切囚犯;賑濟國內貧民;供養所有的修人,以為太子求福;並迎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