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釋迦牟尼創建的佛教
引言
在人類的經驗中,迫得人不滿現實而注重現實,要追求現實而又無法超脫。重視現實者,每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為除了實利及世間的欲樂享受,其他的一切都是無所謂的。而傾向超脫者,又離開現實,或者隱遁,把希望寄脫於未來,或者世外桃源。超脫與現實,不能和諧合一,這確是人間之痛事。釋迦牟尼以人成佛,才把二者合一。我們從釋迦牟尼創建佛教的偉大行舉,體證到佛性是人性的淨化究竟。那麼,我們來研究釋迦牟尼所創建的佛教教團。
第一節初轉法輪
釋迦牟尼成就正覺以後,曾經表達其自覺解脫的信念,《四分律》32中說:“一切無上智,一切欲愛解。自然得解悟,雲何從人學?我亦無有師,亦複無等侶。世間惟一佛,淡然常安穩。我是世無著,我是世間最。諸天與世人,無有與我等。”如此自信的覺者,當然是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他不是神,世間的正覺者必然是人。釋迦牟尼自己曾經對波斯匿王說“我今亦是人數”,“諸佛出於人”。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兒子或使者,而是以人身實現正覺解脫的聖者,在《增一阿含經·等見品》中,他慎重地告訴諸比丘,“請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釋迦牟尼是以人身而實現正覺解脫的聖者,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是人間佛陀。
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思考了些什麼問題呢?所悟道的內容又是什麼呢?佛典的記載概括起來說:人事現象逃脫不了因果報應,人之所以有種種煩惱,歸根到底是由於有了情欲貪愛,而之所以受情欲驅使產生貪愛的動機,從事種種活動,那是因為不明道理(無明),這樣便循環往複於生死輪回之中,不得解脫。而要達到解脫,則必須遵循正確的方法。如果采用苦行的方法,則使人精神“惱亂”,無益於達到解脫;不修苦行而過著世俗的生活,則使人貪戀福樂,永遠受苦。正確的方法是舍棄這兩種偏執,而采取介於二者之間的做法(中道)。這些內容都包括在原始佛教教義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和“人正道”之中。
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以後,決定開始宣傳自己的學說,以期人人成佛,個個得道。首先想到的是阿羅邏伽藍和鬱陀羅摩子二位大仙,可是後來知道已經去世了,隻好把這個念頭取消。繼而想到的是曾經隨他過著苦行生活的五個隨從,並知道他們正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於是決意去找他們,他接受了路過商隊的獻食,便向波羅奈進發。途中遇到了一名叫優波迦的苦行外道,見到佛陀威嚴相好,不知不覺地生起恭敬心,用很恭敬的禮節站在路旁,並請佛陀開示。
這是釋迦牟尼成道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道者,當佛陀看到優波迦真誠的態度,便很慈和的告訴他說:“我是自悟而正覺的,沒有什麼師承,也沒有什麼同學朋友共同參究,現在我已永斷三毒、五欲,別人所沒有得到的,我已經得到;別人沒有覺悟的,我已經覺悟了。我的內心清淨如蓮花,不為汙泥所染。從現在開始,我將引導在迷途上的人,走上光明平坦的解脫大道。我此刻就要去鹿野苑,第一次宣說我的佛法。”
優波迦聽完了佛陀所說的話,連聲稱讚,約定將來必定做佛陀的弟子,說後就分道而去。
鹿野苑是古代帝王養鹿的地方,那裏也有個苦行林,當佛陀快要到的時候,陳如等五人已經遠遠地看到了他。他們的會麵,佛典裏有一段很富戲劇性的記載,古印度的哲學大詩人馬鳴菩薩將其描繪得具聲具色,在《佛所行讚》中寫道:“遠見如來至,集坐共議言,瞿曇染世樂,放舍諸苦行,今複還至此,慎無起奉迎,亦莫禮問訊,供給其所須,已壞本誓故,不應受供養。凡人見來賓,應修先後宜,且為設床座,任彼之所安。”他們雖然已經商量好了,決定不理睬釋迦牟尼,可是說來非常奇怪,當“如來漸次至,不覺違要言。有請讓其座,有為攝衣缽,有為洗摩足,有請問所須,如是等等種,尊敬師奉事”。他們獻不完的殷勤,仍然視釋迦牟尼為悉達多太子,稱呼佛陀為“瞿曇”。
佛陀借此為開場白,開始了他的說法講演。他說:“瞿曇是我在俗的姓氏,你們不應該再用來稱呼我,當知我已成為人間的佛陀,已成為一切眾生的父母,在我雖是其心如空,於諸毀譽無所分別,因此你們這樣的稱呼我,是很不恰當的。”
陳如等五人聽到佛陀這樣講,感到慚愧起來。陳如問佛陀道:“您什麼時候成就佛陀的大行呢?您修苦行都沒成為佛陀,怎麼會舍去苦行反而成為佛陀呢?”
佛陀接著開示他們說:“一個修道者能不能體悟真理,其關鍵不在於苦行,同時也不在縱欲的樂行,我敢大膽的揭示,苦樂的二邊都不是得道的真因。”
根據現代眾多學者的研究,認為釋迦牟尼初轉法論並不是一開始就宣說“四聖諦”的,必然是首先批判苦行和欲樂,從講釋中道觀開始的。這是乎合事實和客觀規律的,因為陳如等五人是看到釋迦牟尼放棄苦行後才離開他們的,佛陀以鑽火為喻解說:“譬如鑽火,如果澆以冷水,就沒有照破黑暗的功用;當知鑽取智慧之火也是如此,如果於中澆以苦樂之水,智慧之光自然不會播放,生死黑暗不能滅。假定舍苦樂兩邊行於中道,內心得到安定,堪修八聖道,老病死患就可遠離。我就隨順中道兩行,所以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陳如等五人聽了佛陀的開示,受到了極大的感動,認為佛陀所開示的確實是至理名言,體會到所修的苦行,除了徒然苦了自己的肉體,對於身心的解脫,實在毫無益處。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下來,繼續向他的五個隨從講他證悟的道理。
佛陀在鹿野苑住了三個月,這是釋迦牟尼第一次說法,佛教史稱之為“初轉法輪”。“法輪”是從轉輪聖王的輪寶而來,因為在印度有個傳說,征服西方的大王叫做“轉輪聖王”,他有個輪寶(輪是古印度戰爭中的一種兵器,形狀像個輪子)。當轉輪聖王誕生的時候,空中會自然出現這種輪寶,預示他的前途無敵,這裏用來譬喻釋迦牟尼所說的“法”,佛陀的“法輪”出現於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被破碎無餘。所以把釋迦牟尼第一次說法稱為“初轉法輪”。初轉法輪又稱為“三轉法輪”,釋迦牟尼向陳如等五人宣講因果哲理和解脫教義的內容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和“八正道”,他從不同的角度講了三次。第一次稱為“示轉”,是從正麵肯定“四聖諦”,即此是“苦諦”,此是“集諦”,此是“滅諦”,此是“道諦”;第二次稱為“勸轉”,是指明在修行中對“四聖諦”應當采取的態度,即“苦諦”當知,“集諦”當斷,“滅諦”當證,“道諦”當修;第三次稱為“證轉”,是說“四聖諦”已達到的認識或修行的結果,即“苦諦”已知,“集諦”已斷,“滅諦”已證,“道諦”已修。每講一次,佛陀都強調“四聖諦”是過去未曾有過的教法,從中可以得到明(明見)、智(決斷)、明(理解)、覺(覺悟)四種正確的認識,佛陀從不同的角度講“四聖諦”,稱為“四聖諦”的“四行相”,“三轉法輪”則是“十二行相”。釋迦牟尼就自己親身的體驗宣講,通過對“四聖諦”的正確認識和修行,就可以達到解脫,陳如等五人聽講以後,都皈依了佛陀,為佛弟子,成為比丘。所以鹿野苑初轉法輪是佛教的第一件大事,從那時起,釋迦牟尼才正式諦建了僧團,具足了“三寶”,創建了佛教。釋迦牟尼是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故為“佛寶”;他宣說的“四聖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法,故為“法寶”;五比丘是僧伽,故為“增寶”。
佛、法、僧為佛教的三大支柱,在佛陀住世的時候,佛教是以佛陀為軸心的,在原始佛教中,是否就有了“三寶”的稱呼,筆者沒有去研究。想必是佛滅之後,佛教便以“僧寶”為重心,因為佛教的道場、佛教的聖典、佛教的信徒都必須由僧迦來主持、結集和接引,僧迦成為延續佛法慧命、保持佛教精神、傳接佛教教義的保證,故而方有了“三寶”的稱謂和多種的區別。不過總體來說,三寶中,佛最為尊貴,法最為殊勝,僧最為重要,這就是稱之為“寶”的緣由。任何宗教或者黨團的建立,都必須有創始人,即教主;具體的理論或綱領;信眾教徒或者成員,否則就不能成為宗教或者黨團。佛教的三大支柱稱之為“三寶”隻不過是一種譬喻而已。三寶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束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珍貴,如世間珍奇寶物,含稀有義、離塵義、勢力義、莊嚴義、最勝義、不改義等;三寶無漏,不為世間的稱、譏、苦、樂、利、衷、毀、譽八風所動,以堅牢、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願、莊嚴、最妙、不變等義來說明佛、法、僧得名為寶的意義。
第二節佛教僧團的形成和發展
佛教的僧團及其製度,當然是由釋迦牟尼宣傳佛教,吸收徒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以陳如等五人而形成了最初的僧團,並在那裏度過了佛教建立後的第一個夏安居。在這期間,波羅奈的耶舍聞聽佛說了“一切造善惡,皆從心想生,是故新出家,皆以心為本”的揭語而發心出家,他是僧團成立開始第一個發心出家的比丘。隨後,耶舍的父親俱梨迦長者來鹿野苑尋找兒子,聞聽佛陀說法,也虔誠發心皈依了三寶,成為佛教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第二天,俱梨迦長者請佛及諸弟子應供,接受他的飲食供養,當天耶舍的母親及妻子,也受到佛陀教化的感動,皈依了三寶,成為佛教最初的在家女弟子優婆夷。在這三個月的夏安居期內,耶舍的朋友富樓那、離垢、善博、牛王等50名青年人受到耶舍的感染,都發心隨佛出家。所以,鹿野苑最初的僧團就有了56位比丘,可見佛陀的教化,沒有經過好久,就有了很好的效果。
三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佛陀就帶領著他初建的僧團到了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在城西不遠的伽耶山中,住著“事火”婆羅門的三位高士,就是著名的三迦葉兄弟。“事火”即祭火獻供,將眾多的食物及財物投之以火,是婆羅門的主要祭祀,佛陀是不讚成的。釋迦牟尼決定拜訪他們。據《太子諸應本起經》說,佛陀向大迦葉波優樓頻羅迦葉借宿一夜,而大迦葉波將佛陀安排進一個大毒龍的火窟內,以考驗佛陀的道行。夜裏,大迦葉波看到窟中熾燃火起,慨歎的認為釋迦牟尼已被毒龍的火焰活活的滅燼。那知事實大出意料之外,毒龍反而被降伏盤身在佛陀的缽中,佛陀借此開導前來看視的優樓頻羅迦葉說:“外在的火不論怎樣的猛烈,都不足有所畏,最可畏懼的是人自己內在的火,亦即是貪、嗔、癡三毒大火,如這三毒大火熊熊地燃燒起來,一切都會跟著燃燒,這祭壇上燃著的火又算得了什麼呢?你們奉事火神,不是正當的辦法,亦不能因此而得到身心的自在,如果要得到身心的清淨自在,惟有立即撲滅尚在身心燒著的三毒之火。一日三毒之火不撲滅,一日不能得到清淨自在,這才是最為要緊的。”
釋迦牟尼指出他們事火的不對,同時又為他們宣說“四聖諦”的道理。於是優樓頻羅迦葉接受了佛陀的教化,將各種事火的器具統統的投入河中,率500弟子一同皈依了佛陀。大迦葉波的兩位胞弟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受到兄長的影響,亦各帶領自己的250名弟子皈依了佛陀,成為佛教的比丘。迦葉三兄弟加人佛教的隊伍,僧團立即擴大為一千餘人的組織。
三迦葉皈依佛陀立即轟動了王舍城,於是全城人民爭先恐後地皈依佛陀。摩揭陀國的國王頻毗婆羅也放棄了傳統的婆羅門信仰,成為諸國王中第一個皈依佛陀、信奉佛教的國王。王舍城中有位迦蘭陀迦長者,他有塊麵積很大的竹園,頻毗婆羅王用巨款在竹園內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精舍,請佛陀和諸弟子們居住。這就是著名的竹園精舍,這座精舍成了佛教弘傳的第一個大本營,也是佛陀和諸弟子們安居結夏的理想場所。
在當時的王舍城裏,還有刪闍耶·毗羅尼子的兩個大弟子,就是舍利弗和大目犍連,他們二人各率250名弟子,分區教化,很得人望。他們碰見了最初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聽阿說示說“諸法因生緣法,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當作如是說”的偈語後,有所領悟。因為這含有真理的因緣生法,正是他們曆來所要追求的真理,於是毫不猶豫地各率領250名弟子到竹園精舍禮謁釋迦牟尼,從佛陀出家,成為佛陀座下的弟子。
釋迦牟尼在王舍城期間,摩訶迦葉也皈依佛陀,出家為弟子。摩訶迦葉是當地富翁的子弟,自幼聰明好學,通古博今,通曉各種古籍,德行又極高,很得人們的敬重。他見到在大樹下靜坐的佛陀,慈祥和藹的麵容見而生敬,立即禮佛出家為比丘。
大迦旃延也是這時皈依佛陀而出家為比丘的。迦旃延的父親就是著名的《吠陀》論師,他的舅父名望更大,就是曾經給釋迦牟尼看過相的阿私陀仙。他幼年住在舅父家,學習四禪五神通,本應該繼承家風傳統,成為一個賢明的學者。但他受到佛陀的感化而出家,後來在佛陀的培育之下,發揮卓越的才能,以議論見稱於世。
舍利弗的舅父就是著名的長爪梵誌,是一位橫行於教學界的學者,聽到舍利弗改信佛教,極為詫異,認為像舍利弗這樣有地位和智慧的人,怎會皈依釋迦牟尼呢?於是親自到竹園精舍,看看佛陀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召力。他一見到釋迦牟尼,開口就說:“我一切都不承認。”而佛陀立即回答:“當你這樣說時,豈不承認一切都不承認了嗎?為什麼還說一切都不承認呢?”這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長爪梵誌感到極大的慚愧,當即請佛陀收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