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佛陀的十大弟子(1 / 3)

第四章佛陀的十大弟子

引言

孔夫子有門徒三千,出了七十二聖賢。佛陀的弟子千千萬萬,有在家與出家的分別。出家的弟子中,僅常隨佛陀而證阿羅漢果的就有1255人,在家的弟子更難以計數。在眾多的弟子中,按照佛教傳統的說法,除比丘十大弟子之外,負有盛名的四眾弟子尚有:

比丘:法臘第一——陳如;

姓貴第一——迦利豪陀子跋提;

美言第一——羅鳩吒迦拔提;

獅吼第一——賓頭盧;

解脫第一——周利槃陀迦;

無想第一——摩訶槃提;

禪定第一——穎者離婆多;

精進第一——蘇那考利毗沙;

美音第一——二十億耳;

所得第一——斯波離;

信心第一——婆迦利;

得解第一——俱羅;

辛運第一——鳩吒陀那;

詩才第一——婆耆沙;

領眾第一——優樓頻羅迦葉;

交際第一——迦留陀夷;

無病第一——薄拘羅;

記憶第一——優婆離(非持戒第一之優婆離);

教誨比丘尼第一——難陀;

教比丘第一——劫賓那。

比丘尼:法臘第一——摩訶波闍提;

智慧第一——計摩;

神通第一——蓮花色;

持律第一——波吒遮羅;

說法第一——法與;

禪定第一——難陀;

精進第一——蘇那;

天眼第一——古俱羅;

捷慧第一——跋陀者陀羅;

信心第一——芝伽羅摩多。

優婆塞:布施第一——須達多;

說法第一——質多;

供養第一——鬱迦;

醫護第一——耆婆;

信實第一——那鳩羅;

不壞信心第一——修羅庵婆多。

優婆夷:布施第一——毗舍佉;

多聞第一——鬱多羅;

看病第一——須彼耶;

信仰堅固第一——迦帝耳;

傳三寶第一——迦利。

第一節舍利弗與目犍連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佛陀最信任的就是他。他的名字意譯為鹙鷺子或秋露子,梵漢並譯為舍利子,舊譯為“身子”,或係以(舍利鳥)誤作(身體)之故,(弗)意為子息。其母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乃命名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又名優波底沙,或稱為優波提舍、優波提須,即從父而得之名稱。

據《佛本行集經》卷48《舍利弗目連因緣品》載,舍利弗自幼形貌端嚴,及長,修習諸技藝,通曉《四吠陀》。年十六即能挫伏他人之論議,諸族弟悉皆歸伏。年少時,與鄰村目犍連結交,嚐偕伴赴王舍城祇離渠嗬之大祭,見眾人混雜嬉戲,頓萌無常之感,即剃除須發,投六師外道中刪闍耶·毗羅尼子出家學道,僅七日七夜,即貫通教旨,會眾250人皆奉之為上首,然舍利弗猶深感未能盡得解脫。

其時,佛陀成道未久,住於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說示著衣持缽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見其威儀端正,步行穩重,遂問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阿說示所說因緣法示之,令了知諸法無我之理,舍利弗與目犍連各率弟子250人同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據《十二遊經》載,舍利弗皈依佛陀後,常隨從佛陀,輔翼教化,為諸弟子中上首;複以聰明勝眾,被譽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另據《眾許摩訶帝經》、《賢愚經》等載,舍利弗通曉外典,屢以超絕之辯才摧伏赤眼婆羅門外道;而須達多長者之皈依佛陀,捐資建祇洹精舍等事,亦為舍利弗撮挽接引所致。又據《四分律》、《十誦律》所載,佛陀晚年,提婆達多以“五法”另立僧團,並率五百比丘遁入伽耶山中,舍利弗與目犍連共至彼山,今五百比丘自悟其非,複歸佛陀。

舍利弗為僧伽長老崇敬,且屢為佛陀所讚美。當羅睺羅幼年的時候,佛陀曾教羅睺羅拜他為師,跟他受沙彌戒。據說有一次帶著羅睺羅等沙彌從外麵托缽回來,佛陀看到羅睺羅有不平之氣,問後知道是信眾們供養的食品有差別,便告訴舍利弗在六和敬的僧團中,長老應如何愛護關懷年少的比丘和沙彌,舍利弗聽後一點不平之氣都沒有,他對佛陀的教法隻有感恩地接受。

還有一次舍利弗受到一個比丘的誣謗,當佛陀要誣謗的比丘懺悔時,舍利弗恭敬的說:“佛陀!我從生下來到今天,已將近八十歲了,在我的記憶裏,沒有殺害過生命,沒有妄語,沒有為私人利害得失和他人論短較長。我日日懺海,大地的泥土最能忍辱,無論什麼不淨的東西加之於他,他都不會拒絕,糞便、膿血、痰唾,他都甘受如飴。”同時用手摸著那誣謗他的比丘的頭,然後慈祥地將他扶了起來,並對他說:“比丘!懺悔在佛陀的教法中,其效果是非常之大,人能悔過,能改往修來,實在是很大的善事,我接受你的懺悔,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舍利弗對僧團的同伴均百般的愛護,有一次回來,他在祇洹精舍的住處被其他僧團大眾譏為六群比丘的弟子占住了,精舍住房也住滿了,他個人獨自在樹下露坐,風露寒冷,使他咳嗽,佛陀聽到嚴重的咳嗽聲後才知道了舍利弗的謙讓,便召集所有的比丘,講了《猴子、象和小鳥的故事》。故事說:

一次,猴子、象和小鳥結伴遊玩,但他們為了爭論誰的年紀大,誰應該走在前麵的問題而爭吵起來。

象說:“我小的時候,這棵大樹和我一樣高。”

猴子說:“我小的時候,這棵大樹剛才發芽。”

小鳥說:“我以前吃了從森林裏采來的果實,把果核丟在這裏了,現在竟然長成了這樣的大樹。”

於是象和猴子說:“小鳥伯伯,你年紀最大,你應該走在前麵,領導我們。”

於是,猴子騎在象背上,小鳥站在猴子頭上,一同快樂的出發去遊玩,民眾看見了都說:“鳥獸都知道尊敬長輩,怎麼我們反倒不如禽獸呢!”

佛陀的法語喻譬,使僧團大眾譏為六群比丘和他們的弟子都慚愧地低下了頭,舍利弗為六和敬的僧團每每都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可是,他較佛陀早為入滅,是因為他的老友目犍連在布教的途中被裸形梵誌所害,而佛陀也預知自己三月以後將要入滅,故舍利弗跪在佛陀的麵前,決定自己早佛陀滅度,並得到佛的準許。舍利弗滅度七日後荼毗,葬遺骸衣缽於祇洹精舍,須達多長者為之建塔。據《法華經·譬喻品》所載,舍利弗得佛陀之記別,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號華光如來。據考證,《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舍利弗阿毗曇論》30卷,為舍利弗所講說。

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又作摩訶目犍連,即大目犍連,別名拘律陀,是佛陀的十大弟之一。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生得來容貌端正,自幼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為外道刪闍耶·毗羅尼子之弟子,各領250徒眾。嚐與舍利弗有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精進修行。後舍利弗因逢阿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座下,是最激進的分子,凡是在推動佛法遇阻力的時候,他是最反對妥協忍讓的人,他有神通,耳朵聽音不分遠近;眼睛看物不分內外都能看得見;甚至人心裏的念頭,他也能知道,他收伏蓮花色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傳誦。

據說有一次目犍連經過一座園林,有個名叫蓮花色的中年婦女,雖然徐娘半老,姿色風韻卻是世間少有,她是一個倚門賣笑的風塵女子,受外道的掀動,帶著媚態的神情走近目犍連,想用她美麗的姿色來破壞目犍連的戒行。可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立即看清蓮花色女的企圖,因此就站下來說道:“可憐的女人,你的遭遇已經是那麼的不幸,你怎麼還不知道自己的苦惱。你現在打扮得如此的妖豔,自以為很美麗,其實是醜陋和汙穢的。裝飾著外表,自以為得意;迷惑於虛妄的美麗,就如沉溺於汙泥,將越陷越深。”

蓮花色用驚奇的眼光看著目犍連尊者,不覺懺悔的眼裏流出了難受的淚珠說:“是的,尊者!我是裝飾著汙穢的身體來迷惑人,實際上我也討厭自己的身體。我已經不能得到救度,將會給恐怖的因果所糾纏,又能有什麼辦法以呢?”

目犍連立即鼓勵和安慰蓮花色女說:“不要自暴自棄,隻要你能懺悔前愆,絕沒有不可救渡的。衣服汙穢時,可以用水來洗幹淨,身體肮髒時也可以用水來洗滌,但心識的不淨,隻有用佛法去滌洗。再汙濁的百川,隻要流到大海裏去,大海水總會洗清百川流入的那些水。偉大的佛陀,能夠教示有罪的人們,幫助他們洗淨心識裏的汙垢,使每一個願意懺悔的人得救。”

原來,蓮花色女有著悲恨的因緣,她仇恨所有的男子,她倚門賣笑算是對男子的報複。她是德叉屍羅城的一個美麗的姑娘,16歲時父母為她招贅了一個夫婿,可是不久,父親去世了,母親竟和她的夫婿私通。蓮花色氣憤之下,舍去了幼小的女兒,一人出走飄泊在外,幾年後又重新嫁了個丈夫,過上了幾年幸福的日子,但她的第二個丈夫外出經商,當他從往德叉屍羅城歸來時,花重金買了個小妾,而偏偏這個小妾竟是蓮花色和第一個丈夫生的女兒。從此她又離家出走,深重的罪惡使蓮花色討厭人類、討厭世間、於是她也就玩世不恭起來,她玩弄世間、玩弄人類,做了賣笑的淫女,打發著她罪惡的生活。

目犍連知道蓮花色女的身世後,並沒有輕視她的心,反而覺得她此刻的心真、善、美。他用憐憫同情的語言對蓮花色說:“你的前半世雖然是一段可恨的因緣,但若能依著佛陀的教示而行,罪惡的因緣就可以結束,你可以獲得新生,現在你的機緣已經成熟,快跟我一起去見佛陀吧!”

蓮花色女很喜歡,她就這樣的做了佛陀的弟子。後來在佛陀的尼眾僧團裏,蓮花色女成為模範的比丘尼;比丘中的神通第一是目犍連,比丘尼中的神通第一就是蓮花色女了。

在漢傳佛教中,目犍連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孝子,敦煌文獻中有《目連救母》的變文,便說地藏菩薩就是他的化身。據佛典傳說,目犍連用神通看見自己的生母在餓鬼道中受罪,於是施展神通將自己的缽盛食送到母前,施食給自己的母親,哪知他的缽到母親的麵前,竟化為熊熊的火焰,母親仍然不得進食。後來按佛陀的教示,他為救母出離餓鬼道,而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之日,供養十方大德僧眾,遂成為後世盂蘭盆會之由來。

目犍連和舍利弗獻身推動佛陀的法輪,貢獻最大,佛陀的教法能於很短時期遍及全印度,他兩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因此,他倆也成為外道首先想去掉的眼中之釘。據說目犍連在弘法的途中,經過伊私闍梨山,當他在山中靜坐時,給裸形外道執杖梵誌看見,他們就集合了很多的人,從山上投石如雨,目犍連在禪定中被砸成肉醬而死。僧團的比丘知道他殉教之後,很氣憤,都想為他報仇,這時佛陀教導大家說:“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結的。隻有目犍連尊者,亡身的時候不迷而進入涅槃。生死的問題,在覺悟者麵前是不成問題的。死不必驚慌懼怕,要緊的是對於死有無把握,目犍連為宣揚如來的教法,他的犧牲是無限之美!”

同時,佛陀也告訴諸比丘,神通不是根本之法,因為神通對於生死解脫毫無關係。目犍連尊者不聽佛陀的教示,在迦毗羅衛城被圍困的時候,他以神通去救釋迦族就沒有獲得成功,那時,他才知道神通不能敵過業果。最後,他為了布教殉難,神通也沒有救他。目犍連的死,給今世追求神通的人,也許能有一點警誡。

目犍連死後,佛陀於竹林精舍門前建塔紀念他。阿闍世王亦下令逮捕外道,有不少的裸形梵誌被阿闍世王投入火坑。

第二節富樓那和須菩提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全名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意譯為慈滿子或滿祝子。滿是其名,慈是其母姓,從母得名,故稱滿慈子;彌多羅為其母之族名,有祝願之義,故稱滿祝子或滿願子。為迦毗羅衛人,其父為淨飯王的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富樓那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於悉達多太子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於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禪五通。及佛陀成道於鹿野苑初轉法輪,乃至佛陀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他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

佛陀的弟子中善於言辭、信心深厚和具有威儀態度,到處弘法教化受歡迎的比丘很多,而富樓那在大眾中公認為說法第一,說明他不僅善於言辭、信心深厚和威儀態度,而更具宗教宣傳家的風采和精神,這就是他難得之處。據《雜阿含經》卷13和《摩訶僧祇律》卷23載,西方輸盧那人凶惡弊暴,喜嘲好罵,他知道後,向佛陀諸求去那裏弘法教化。佛陀知道那裏是個交通不便的小國,偏僻的地方文化自然不發達,民性非常暴戾,打罵成為風習,外麵的人去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希望他另外換一個地方。而富樓那對佛陀說:“凡是眾生可度的地方,不是都可以布教嗎?正是根據您的教導,我發願到佛法尚未普及的輸戶那去。正因為那是個不文明的野蠻國家,我才覺得非要到那裏去不可,我知道危險隨時有加害於我的可能,但為了正法的弘揚,個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麼呢?盼佛陀之光庇護我,準我前去開辟又一個人間淨土吧!”

富樓那的拓荒精神為佛陀所讚許,前往輸輪盧那弘法,他具足一個布教師的十德:善知法義德;能為宣說德;處眾無思德;辯才無礙德;方便巧說德;隨法行法德;具足威儀德;勇猛精進德;身心無倦德和成就威儀德。在那裏他以慈悲、沉著、才智和健康的身體,以品行、風度、聲音、辯才為佛陀的弘法教化,做出了很優異的成就,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了五百僧伽藍,令其具足夏安居等事。最終,富樓那就在輸盧那人無餘涅槃。據《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記載,富樓那當來成佛,號法明如來。

解空第一須菩提

須菩提,意譯為善業或空生,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為舍衛國婆羅門之子,智慧過人,但天性惡劣,嗔恨熾盛,為諸親友厭患不喜,遂舍家入山林。傳說山神引導他詣佛所,佛陀為說嗔恚之過患,須菩提即悔責懺罪,隨佛陀出家為比丘,後證須陀洹果,複證阿羅漢果。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須菩提最善解空理者,被譽為解空第一。在佛陀說法會中,常任佛陀之當機眾,在般若類的佛典中,代表與會眾向佛陀提問,請示佛陀的教示。佛陀在船若會上,發揮究竟的空理,對其能徹底理悟的,也首推須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