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原始佛教聖典的結集及漢譯《四阿含經》2(1 / 3)

一、比丘相應:世等僧團極龐大,分子複雜,不可由外表妄量他人,有喜說法比丘、喜修道甚於營作之比丘、一住比丘、來不歡去不優之比丘、持戒清淨香順逆滿諸方比丘,但是,亦有起利養比丘、成就三不善法比丘、好裝飾比丘、不恭敬比丘、生不善覺依惡貪嗜比丘。亦有外道歸入佛門得阿羅漢者,甚至殺人無數之央瞿利摩羅受佛教化放下屠刀,立即得阿羅漢果。(《大正藏》第1198—1207經)

二、魔相應:魔王其及眷屬常化作年少,化作大身,化作大龍,化作大牛來嬈亂佛及弟子。如世尊成佛未久時,佛說法時,佛禪思時,佛臥息時,經行時,乞食時,教導度化他人時,為四眾說法時來嬈亂;弟子精進修道時,作衣時來嬈亂。(《大正藏》第1084—1103經)

三、帝釋相應:帝釋為佛教之大護法,亦是居士之模範,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而常行並讚歎不嗔、忍辱,恭敬三寶、精勤方便、質直、不嬈亂法、修慈心、勸人得四證淨、引人敬三寶,佛亦勸出家學道者應當學帝釋之所行。(《大正藏》第1104—1120、1222—1225經)

四、刹利相應:刹帝利是印度統治階級王族及武士,世尊也是王種出身,出家成道之後遊行各國,受到諸王之歡迎及護擁。佛陀大部時間在舍衛國遊化,所以諸王之中以波斯匿王和佛陀相見之機會最多。受佛教化,王精於禪思,如有所悟,立即請佛印證。有時佛示之以修福之法,或談如何觀人,甚至教王如何攝生減肥。(《大正藏》第1226—1240、1145—1150經)

五、婆羅門相應:婆羅門為印度四姓之首,司祭祀、承習梵無法,受各種階級之恭敬供養。佛陀成道轉法輪之後,四姓雲集皈依三寶,致使信奉供養婆羅門者減少了很多。因此有很多婆羅門嗔罵毀辱世尊,或是誤會佛陀,反對佛所說教義。但是有些婆羅門是有事不明而問佛陀,大多數善根婆羅門得到佛陀指示現世安、後世樂之行法,亦有共佛議論後出家為佛弟子。(《大正藏》第1151—1163、88—102、1145—1150經)

六、梵天相應:梵天為古印度人求歸之處,婆羅門指“大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榮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眾生父母。”而娑婆世界主自世尊成佛時,至般涅槃時均來讚佛,其間眾梵天或來聽法或末供養,有時佛升梵天糾正緒無惡邪見。(《大正藏》第1188—1197經)

七、比丘尼相應:魔波旬以比丘尼為女人可欺,常來嬈亂精進修行之諸比丘尼。或以享五欲、求生欲天為誘,或以恐嚇手段。威脅利誘失效,則以婦女修行不能得漏盡來打擊士氣,或以甚深問題問難,以為可以使比丘尼退轉道心。(《大正藏》第1198—1207經)

八、婆耆舍相應:佛譽:“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能造偈讚歎如來,所謂鵬(婆)耆舍比丘是。”偈頌押韻,使人容易記憶。富有文藝氣息,以少數字包含許多意思,故九分教或十二部經中祇夜、伽陀、優陀那等以此句法出之,佛弟子中婆耆舍尊者時常以偈讚佛及上座弟子。尊者亦作《厭離偈》以激勵自己,得漏盡作偈讚三明,甚至病重說《無上偈》,然後般涅槃。(《大正藏》第1208—1221、993—994經)

九、諸天相應:如來為天人師。諸天尚未漏盡,時時有天來請佛開示,諸天有錯誤之心得佛改正之,天有災難求佛庇護,諸天讚佛,諸天教化人間,諸天宿世乃人間造善業者。(《大正藏》第995—1022、576—603、1267—1318經)

十、夜叉相應:夜叉為佛教護法“八部眾”之一,毗沙門天眷屬。善夜叉喜聞佛法,供養佛及弟子,勸人布施比丘尼,督促持戒,奉佛為未曾有寶;惡夜叉試佛,不敬佛,打上座比丘。(《大正藏》第1319—1330經)

十一、林相應:世尊常讚歎阿練若法(閑林獨坐禪思易得定增上、慧增上,自利利他)。諸弟子在林中修行與林神相處,林神對好睡眠者則覺醒之,好近俗人者則勸止之,起貪念者使覺察之,使之正思惟,使之修正受,使之增上修行。林神以花供養如來。除林神外,出入林中諸遊客或修道者之偈語,林住的比丘以偈和之。(《大正藏》第1331—1362經)

第四節漢譯《長阿含經》與《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

《長阿含》為梵文為形容詞,字義“長的”(相對短的)。名詞,字義是“傳來的聖教”或者“傳來的聖教集”。在王舍城和毗舍離城二次結集以“相應修多羅”為本,編入其他的各分教,再把文段長的分出,編成了《長阿含經》及《長部經典》。部派佛教時期,經典仍然不斷傳誦出來,《長阿含經》將九分教擴大,具體了十二分教;《中部經典》則維持九分教的說法。各個部派依原有《四阿含經》繼續作不同之審定、改組、結集,故流傳至今,《長部經典》與《長阿含經》本體相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麵貌。漢譯《長阿含經》由後奏佛陀耶舍誦出傳譯,依據現代學者研究的結果,推定屬於法藏部或者接近於該部派者的傳承。另外,有說一切有部之《長阿含》之誦本,但在我國並未傳譯,但可以從《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窺知其經典之組織次第。現在《長阿含經》的梵文原本已佚,近代以來曾在中亞發現若幹梵文殘片。

依照現存漢譯《長阿含經》之組成,可以得知其編集之兩大方針:一是依形式上收集經文較長者;二是在內容上的重心乃是針對教外之適應化導,為“吉祥悅意”、“世界悉檀”等。《長阿含經》共30經,分為四會:

第一會包括:《大本經》、《遊行行》、《典尊經》和《闍尼經》4經,以敘說佛行,讚美佛德為主。《大本經》宣揚:如來善解法性故,神通遠達威力弘大故,盡知過去無數劫事;敘說過去九十一劫以來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彌佛、拘那舍佛、迦葉佛及釋迦牟尼佛共七佛的本緣,即聖者的曆史。《遊行經》記敘了釋迦牟尼臨涅槃前從王舍城前往舍衛域,途中經過哪些地方,遊行化導四眾及異學,最後到達拘屍那迦雙樹林般涅槃,於其中間之種種教化及遺教,以及其後之毗荼和八分舍利等,是研究曆史人物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重要史料。《典尊經》講述執樂天般遮翼子在忉利天,聞帝釋在忉利天讚佛,告諸天眾如來有“八無等法”,一時無有二佛出世。是時,大梵王化為童子下來,隨喜帝釋稱說“八無等法”,並告諸天眾“一無等法”。所謂“一無等法”是指釋迦牟尼往昔為“大典尊”之本生故事的種種無等奇特所行。《闍尼經》則是講佛陀住世時,為當時印度十六大國中命終中者的授記。

第二會包括:《小緣經》至《大會經》等15經,其內容可分為五類:

l、敘說社會變遷沿革之《小緣經》和理想政治之《轉輪聖王修行經》;正確的社會人際關係和家庭倫理道德之《善生經》。

2、矯正外道之邪見和邪行的《弊宿經》、《散陀那經》、《阿夷經》。

3、集正法之《眾集經》、《十上經》、《增一經》、《三聚經》;防諍論之《清淨經》。

4、解釋基本教義緣起法等之《大緣方便經》、《釋提桓因問經》。

5、稱讚佛德之《自歡喜經》和佛德感化十方諸神妙天會集禮覲如來之《大會經》。

第三會包括:《阿摩晝經》至《露遮經》等10經,是對當時之各宗教領袖(如得三明、得梵分婆羅門)和政治領袖(如阿闍世王)等開示有關宗教哲學、修持、行果等方麵的內容。《阿摩晝經》講述阿摩晝奉師命查證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的故事。《梵動經》敘述是照破異學“六十二見網”及出彼六十二見自證知“生死已盡”。《種德經》講述佛陀與種德婆羅門共論“婆羅門成就五法”,其中可減去三法,但需具備持戒具足、智慧通達等二法的故事。《究羅檀頭經》講述得梵分婆羅門羅檀頭帶領弟子覲見佛陀,佛陀為之開示本生時大祀之事,並說勝於大祀法果報之供僧不斷、起僧房堂閣、三歸五戒、慈心法、出家等功德。《堅固經》講述佛陀不許(甚至為弘道法不教)諸弟子為婆羅門等現“神足上人法”;佛陀教諸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滅,若有過失當自發露。佛陀以教誡開導,使弟子出家、修梵行、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裸形梵誌經》講述佛陀非嗬責一切苦行者,因為或見苦行者樂為苦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者;或見苦行人樂為苦行,身體命終生天善處等之事。《三明經》佛陀講述三明婆羅門認為所謂梵天道者,乃屬虛妄無稽之談,並舉日月、梯、河、山水暴起等譬喻,說明執著五欲,無法生於梵天;而行沙門之清淨梵行者,乃能生於梵天。《沙門果經》講述阿闍世王受壽命童子所勸,為開悟己心而往詣佛陀,並於佛前仟悔弑父重罪,皈依三寶的故事。《布吒婆樓經》是布吒婆羅梵誌向佛陀請教“想生滅”之問題,佛陀就有因有緣而想生,有因有緣而想滅,以九次第定想生滅因緣為例答布吒婆羅梵誌種種問。《露遮經》是講露遮婆羅門起惡見,佛陀勸其勿生此惡見。

第四會隻有《世記經》1經,共為12品,為原始佛教之宇宙觀,記述眾生世間與器世問之種種事物。

《中阿含經》

《中阿含》為之漢與梵、音與義合譯而成。為形容詞,字義為“中的”(不是長也不是短的)為名詞,字義為“傳來的聖教”或者“傳來的聖教集”。如《瑜伽師地論》卷85說:“即彼相應教,複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名《中阿笈摩》。”漢譯《中阿含經》一共收編222經,由於這些經的篇幅在所有的《阿含經》中不算太短,但也不像《長阿含經》那麼長,所以稱為《中阿含經》。學術界一般認為漢譯《中阿含經》為說一切有部的傳承,日本學者水野弘元更明確斷定為犍陀羅有部“旁係”之誦本。現該經的梵文原本已佚,隻有少量殘片近代在我國新疆出土。漢譯《中阿含經》共60卷222經,由東晉翟曇僧伽提婆澤,與南傳《中部尼伽耶》大體相應,但收經要多一些。

《中阿含經》共分五誦十八品。經文分品並無統一劃分標準。其形式與內容如下:

初一日誦(有五品半,合有64經)

一、七法品(有10經)。本品猶如《增一阿含經》之結集法,編集以“七”為數之諸經,方便說法和憶湧。

1《善法經》:成就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七法”。

2《晝度樹經》:以晝度樹由葉黃至花盡敷開“七階段”譬喻佛弟子出家至成為漏盡阿羅漢之七個過程

3《城喻經》:以王城“七事具定”,四食豐饒,譬喻佛弟子得“七善法”,成就四禪。

4《水喻經》:以常臥水中乃至住岸上之“七水喻人”,譬喻常作惡乃至成四果者。

5《木積喻經》:欲成無上梵行者寧受“七種極苦”而不犯戒,精進於天上梵行。

6《善人往經》:以火熄滅之快慢“七種情況”譬喻七種善人得般涅槃所費時間之長短。

7《世間福經》:禮敬供養佛及比丘眾,乃至皈依三寶,受戒之“七世間福”及“七出世間福。

8《七日經》以“七日出”時大地燒壞無餘災燼,示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常患厭、當求舍離、求解脫。

9《七車經》:相隔甚遠之兩地布“車”已,順序換車乘,得至目的地,乃是借助每車之功德以及順序換乘而進的結果。如是由①戒淨②心淨→③見淨→④疑蓋淨→⑤是非道知見淨→⑥道跡知見淨→⑦道跡斷智淨→得無餘涅槃。

10《漏盡經》:從見、護、離、用、忍、除,思惟斷之“七斷漏、煩惱、憂戚法。”

二、業相應品(有10經)。本品開示業報的種種正見,指正異學對業報的種種邪見。

11《鹽喻經》: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雖然修善,如一時造惡亦受苦果,設受惡報而輕微。

12《惒破經》:滅不善身、口、意、無明行,不更造新業,棄舍故業,即於現世便得究竟而無煩熱,能常住六善住處。

13《度經》:苦樂由緣起,非宿命造,非尊佑造,亦非無因無緣。苦樂由緣生滅;滅苦當修“苦滅道”。

14《羅雲經》:當觀三世身、口、意業。如過去業不淨,當至心發露、懺悔,慎莫覆藏,更善護持。

15《思經》:故作業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不一定受報。

16《伽藍經》:貪、嗔、癡所覆、心無厭足,為三因習(集)本有;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得四安穩住。

17《伽彌尼經》:作十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趣;作十善業道必善趣。隨業(緣起)自然受報。

18《師子師》:種種業有可作,有不可作。佛說身、口、意三惡行盡不可作;身、口、意三妙行盡應可作。

19《尼乾經》:對外道行者以苦行求盡苦者,得五詰責,為可憎惡;佛道勤於舍三不善業,修戒定慧以盡苦者,得五稱譽。

20《波羅牢經》:佛知幻而自非幻。殺生等非彼一切即於現法受報,因此,外道有“無罪無福”之無因果邪見。

三、舍梨子相應品(有11經)。舍梨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善分別義,論阿毗曇,廣說如來所說法。

21《等心經》:請等心天讚同舍梨子分別“內結人,外結人”義。

22《成就戒經》:愚癡人不能與長老論甚深阿毗曇。

23《智經》:佛稱讚舍梨子比丘深達法界,能與異文、異句答佛問義。

24《師子吼經》:舍梨子在佛前以種種喻解說“有身身念而不輕慢於一梵行”。

25《水喻經》:舍梨子以種種喻教諸比丘,見有人淨行或為淨行而生惱時如何除惱。

26《瞿尼師經》:舍梨子教無事(林住)比丘當學十三法;人間(遊行)比丘更應如是學。

27《梵誌陀然住》:舍梨子成就安慧教化梵誌陀然,為說梵天法。

28《教化病經》:舍梨子往見給孤獨長者,為其說法安慰,而長者聽法後病即得瘥。

29《大拘羅經》:舍梨子和大拘羅問答,暢說緣起法等,二尊更互為說義。

30《象跡喻經》:舍梨子說四聖諦、緣起是一切比丘大學。

31《分別聖諦經》:佛命舍梨子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四聖諦。

四、未曾有法品(有10經)。讚述三寶希有功德,使聞者淨信。

32《未曾有法經》:釋尊始願佛道至成佛教化眾生之種種希有功德。

33《侍者經》:阿難尊者始為佛侍者至般涅槃之希有功德。

34《薄拘羅經》:尊者薄拘羅學道以來至涅槃之希有功德。

35《阿修羅經》:佛正法、律中有八未曾有法如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

36《地動經》:如來不久過三月後當般涅槃之希有事。

37《瞻波經》:以大海作譬,說種種佛正法、律中未曾有法。

38《鬱伽長者經·上》:鬱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39《鬱伽長者經·下》:鬱伽長者大施甚奇特。

40《手長者經·上》: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41《手長者經·下》:手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五、習相應品(有16經)。本品為阿含道次第之整理,分別為“自覺道”與“聲聞道”。

42《何義經》。

43《不思經》。

44《念經》。

45《慚愧經·上》。

46《慚愧經·下》。

47《戒經·上》。

48《戒經·下》。

49《恭敬經·上》。

50《恭敬經·下》。

51《本際經》。

52《食經·上》。

53《食經·下》。

54《盡智經》。

55《涅槃經》。

56《彌醯經》。

57《即為比丘說經》。

六、王相應品(有14經,後7經屬於第二,一日誦)。本品以本生、本事,或記說未來事,指出轉世輪王以七寶統領人間,遠不及如來以七覺支度脫世間。並述過去及現世諸王之歸敬如來,接受佛教。

58《七寶經》:轉輪聖王世出時七寶出世;如來出世時七覺支寶出世。

59《三十二相經》:大人成就三十二相,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若出家學道必得如來等正覺。

60《四洲經》:佛昔為頂生王,具足五欲功德,然因意不滿足而墮下界命終;今出世為如來,已得脫一切苦。

61《牛糞喻經》:佛昔時作大梵王、自在天王、天帝釋或頂生王,有無量福報,觀彼一切所有盡滅,如意足亦失。

62《頻鞞鞞娑羅龍王迎佛經》:佛世大國之王敬佛、皈依佛,佛為之說法。

63《鞞婆陵耆經》:迦葉佛時頰鞞王歸敬佛。

64《天使經》:閻王願生人中,至信、舍家、學道作證解脫。

第二一日誦(有四品半,合有52經)

65《烏鳥喻經》:以往昔轉輪王試珠寶時,一梵誌之奇遇為喻,示種種比丘修行之情形。

66《說本經》:佛說未來事。是時,佛責備阿逸哆尊者願為轉輪王,讚歎彌勒尊者發心成佛。

67《大天林經》:佛昔為大天王,後出家修道,遺命子孫見發白時即出家修道之“相繼法”,展轉八萬四千轉輪王;今成佛,命阿難尊者轉“相繼法”,莫令佛種絕滅。

68《大善見王經》:佛昔為大善見王,修四梵室生梵天,今成佛,能自饒益亦饒益地。

69《三十喻經》:以三十事喻佛弟子德行。

70《轉輪王經》:以堅念王之盛衰勸弟子行自境界(修四念處)。

71《蜱肆經》:蜱肆王受尊者鳩摩羅迦葉以喻為教,信有來世、有業、有報。

七、長壽王品(有15經)。綜合有關如何過僧團生活,及如何修學忍、戒、定、慧、解脫。以本品第一經為品名。

72《長壽王本起經》:應學長壽王忍、不諍,亦當如三族姓子“和教”修行。

73《天經》:佛神通八行。

74《八念經》:阿那律尊者成《大人八念》。

75《淨不動道經》:說欲之危害。三說“淨不動道”,三說“淨無所有處道”。

76《鬱伽支羅經》:學令心得住“三定”、“四無量心”。

77《娑雞帝三族姓子經》二:說明佛為何住山林,佛並為記說弟子果位。

78《梵天請佛經》:佛為梵於改正邪見;魔違逆世尊說。

79《有勝天經》:尊者阿那律陀分別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

80《迦那經》:如來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佛命阿那律陀為諸比丘說“迦那法”。

81《念身經》:四念處之念身有大果報,成就十八功德。

82《支離彌梨經》:觀人現法應長時,不止眼前。

83《長者上尊睡眠經》:說滅睡眠法,並分別可“與會”與“不可與會”事。

84《無刺經》:說妨害戒、定、慧之諸刺。

85《真人經》:分別真人(善士)法與不真人法。

86《說處經》:為少年比丘說“處”等法門。

八、穢品(有10經),本品說種種障礙涅槃清淨之“汙穢”法及“轉淨”法。

87《穢品經》:由“有穢”、“無穢”及“知穢”、“不知穢”如真,可分為四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