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四聖諦學說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向他過去的五個隨從宣說的教法就是四聖諦學說。這是釋迦牟尼成道後的第一次說法,其重要性可以想見。四聖諦學說乃佛教之根本教義,無論大小乘或任何宗派皆奉之為圭臬。因此,雖然古今佛學家對四聖諦之論釋甚多,其實四聖諦或稱為四個真理,包括:苦聖諦——大體說來,人生必定是一種痛苦。集聖諦——痛苦之原因乃由貪嗔癡而來。滅聖諦——超離一切痛苦之和平安樂境地,名涅槃。道聖諦——達成涅槃之方法是修習戒、定、悲。
苦聖諦
佛陀的教法,往往是就一切現象做出價值判斷,從而昭示佛教對人生最高理想的觀點。而自原始佛教開始,佛教對人生現象的價值判斷,都認為是“苦”的。故而,原始佛教所趨向的人生最高理想,亦以人生苦惱的解脫為主,佛陀所教示的解脫人生苦惱的理想基礎,就是“四聖諦”。所以,四聖諦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觀、解脫觀。
四聖諦是苦、集、滅、道。佛陀研究人生死苦惱的現象,就是苦聖諦,簡稱苦諦。“苦”的意義並非隻如此漢語的字麵含義,其意義很廣,漢譯作“苦”,是采用較為接近的術語,借義說明人生不安造成的痛苦狀況。
苦樂究竟有無一定的標準呢?某種情況或感受,甲某視之為樂,而乙某則視之為苦。例如,愛吃酒的人,能喝上二兩,則心曠神怡,飄飄然矣!厭喝酒的人,若強迫他喝上一口,則為苦事。苦樂是相對的,怎能說是“諦”(真實)呢?對某些特別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非人人皆一致者。但人生有許多重要的經驗和大事,則是人人皆有相同之感受的。例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皆是人人以為苦的。苦諦所講乃人生根本痛苦與生命現象所不可分離者,所以是具有普遍之真實性的。但是,此人生是苦之事實,亦決非明顯易見之事,相反,人生是苦是極難知道的。人類都有一種本能,固執地相信這世界總有某些事情是快樂的,某一段時間是快樂的,決不能說一切都是痛苦的。據說,要悟道的聖者才能如實的了達“人生畢竟是苦”之事實。領悟人生是苦之困難,佛經中有一段比喻說:你如果在百步以外,用弓箭去射一個銅匙孔,射一百次,而一次都不走失,是不是很困難?比這更困難的是去射比銅匙還要小一百倍的那小點。而了解“人生一切皆苦”之事實,都又比射這個小點還要困難千百倍。佛陀鄭重地告誡說,苦諦非自明之事,必須努力思維才能了解。更絕非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些人解釋那麼簡單。那些無知的人附會說“人的麵容就是苦”,眼眉就是草字頭,兩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聯起來不就是個苦字嗎?佛教發源於印度,梵文和巴利文,乃至藏文都不是象形文字。因此,佛學家都反對這些附會的解釋,提供極有係統及詳細的觀察方法,以激發厭離及向道的宗教情緒。
佛說世間有苦難,並不否認人生有樂趣。相反地,承認居士和比丘都可以有各種物質和精神的樂趣。在巴利經藏的《增支部經》中,就列舉了家庭生活之樂、五欲之樂、厭離之樂、染著之樂、無著之樂、色身之樂、心靈之樂等等。可是,這一切都包含在苦中。甚至由於修習高級禪定而得的非常純淨的精神狀態,其中了無通常所謂“苦難”的蹤影,可稱是無染的樂受的各種禪定境界,以及不苦不樂隻有純粹舍支與一心支的禪定境界,像這種非常高超的禪定境界,也都包括在苦中。在《中部經》裏有一部經,先讚歎禪定之樂,接著說這些喜樂是無常、苦、變易不居的。這裏所指的“苦”,並不是通常的“苦難”,而是“無常即是苦”。
佛陀是真實而客觀的。他說一個人對人生欲樂的享受有三件事必須了了分明:(1)欲樂的對象與欲樂的感受。(2)欲樂的惡果、危險,以及其他不如意處。(3)從欲樂得到解脫。例如,當一個人和一個美麗的姑娘戀愛的時候從和姑娘的相會中得到歡樂和滿足,這是一種享受。但是當姑娘不再愛你的時候,就失去了這份享受,失戀而使你變得憂鬱,甚至不可理喻而失去心智的平衡,如果由此而做出傻事,這就是(欲樂)惡的,不如意與危險的一麵。這也是一項經驗的事實;可是你不以失戀而悲戚,完全抱著一種超然的態度,那就是自然、解脫。一切生命中的享受都離不開這三件事。還有些朋友喜歡喝酒,喝醉了就很難愛。如果幹脆不喝,自然沒有酒醉的難受,就從“酒”中解脫了出來。從這一點上看,這不是一個悲觀與樂觀的問題。要想完全而客觀地去了解人生,不可不計及生活中的樂趣、痛苦憂傷,以及從兩者中得到解脫的三個不同方麵。
根據一般的解釋“苦”含有痛苦、逼迫的意思。具體地說,更有四種狀態。(1)逼惱的狀態。(2)遷流(行)的狀態。(3)燒熱的狀態。(4)變壞的狀態。第一種和第三種屬於自身的痛苦,第二種和第四種狀態則不是痛苦的感受,而是有情苦痛感受的客觀現象。客觀的現象本身並不能冠以痛苦的名稱。但是有情本具的執著是基於這種客觀現象而產生痛苦的感受。所以現象本身拚成了“苦”的價值判斷,而統攝於“苦”的概念中了。簡單地說,一切無常是苦的由來,一切苦是認識無我的由來。所以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就有情的現象來說,對“苦”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比較普通的講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等,簡略介紹如下:
三苦:由於順苦、順樂、順不苦不樂三種受相的差別。佛典中說有三種苦相:苦苦相,即一般的苦難的苦;壞苦相,即由變易而生的苦;行苦相,即由因緣和合(條件具備)而生起的苦。
苦苦:遭受到苦事而感受到的痛苦,如受饑渴、寒熱等逼迫而感受到的痛苦。眾生都受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眾苦的根本,所有種種苦惱環境要逼迫此身,由這個身體去受苦。古人說“身是眾苦之本”,“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無身,夫複可患”便是這個道理。即一切事物之中,除了壞苦、行苦及無漏法,餘者皆為苦苦。
壞苦:遇到樂事變遷,如眾生由富貴而變為貧賤,而產生的痛苦。我們現前所受一切環境,無論是苦是樂,是生滅無常、虛偽不實,如夢中之境、空中之華一樣,幻化非真。“樂不長久,樂盡生悲”又是痛苦。世界有成、住、環、空的萬物,有生、住、易、滅的,眾生有生、老、病、死的,一切都在變化無常、生滅敗壞,這就叫做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的意思,眾生由於事物遷流無常一切有為法遷流之世。事物刹那刹那、念念生滅,時刻不停。猶如流水“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行蘊遷流之苦,叫做行苦。
苦苦是人生所感受的種種不適及痛苦。壞苦是無常的或有壞滅之法,則畢竟是屬於痛苦的。行苦即凡是屬於被業力所驅使之色心(五蘊)一切法其本身就是一種苦。因而,苦苦是指那些具體的種種身心苦,壞苦則是對世間有壞之身物的一種價值判斷及否定態度,行苦是屬於一種較高層的不快感受,據說行苦唯悟道後之聖者才能感受到,平常人是感覺不到的。故而這三苦中,苦苦的壞苦唯欲界有,行苦則遍通三界。
佛典中關於具體的各種身心痛苦,即苦苦,曾經作過係統的整理,有四苦的提法,即生、老、病、死。有五苦的提法,即生、老、病、死合為一苦,再增列怨恨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和五蘊苦。而最常見的提法則是八苦,則仍將五苦中的生、老、病、死單獨各列為一苦,再加上怨恨會、愛離別、求不得和五取蘊等四苦而成,現分述如下:
生苦:人的出生,十月住胎,儼如關在黑暗的地獄裏麵,母親喝熱湯,就要備受煮燒。出生時冷風觸身,猶如刀刮,隻能哇哇大哭。住胎出胎都要受痛苦,隻有嬰兒自己知道,他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出生之後,老、病、死等就接踵而至。
老苦:人生在世都是少而長,由長而老,這是發展規律。人至老髦,發白齒落,肌肉鬆弛,五官失靈,神智昏暗,生病日促,漸趨於死亡。過去有位老禪師說得好:“漸漸雞皮鶴發,看看步行龍踵,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老、病、衰、殘。”表明有許多的痛苦臨身。上了年紀的人,就會有具體深刻的體會。
痛苦:病苦分身病和心病。人生在世,“四大不調”就會百病發生,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長年生病,更是苦中之苦。這是身病。心病是內心憂愁悲切,也是十分痛苦的事。
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沒有一個人是生而不死的,這是自然規律,千古不變的客觀事實。任你有千般快樂,一是生病無常,命終壽盡而死,一是意外事故或遭受災難而死,所謂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終歸磨滅。人至死時,四大分散,百苦臨身,無常一到,萬事皆休,苦不可言。佛陀有次問幾個弟子:“人命在幾許?”有的說:“人命在旦夕間。”有的答道:“人命在飲食間。”佛陀都說不對,最後一個弟子說:“人命在呼吸間。”佛陀才說:“對了!”我們的生命,實實在在是一息不來就嗚呼哀哉了!千秋永別,萬事皆空。所以佛經裏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忽放逸”。
怨恨會苦:人生在世,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麵都有所不愛的,對於怨仇憎惡的人或事,本求遠離,但是冤家路窄仇人相遇,互相敵對的人往往會聚在一起,憎惡的事偏偏要紛至遝來,因而會造成痛苦。這類事情很多,所以,我們提倡忍讓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愛別離苦:人生在世,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麵都有喜愛,但是,偏要分離,難樂以相愛。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情愛浹洽,快樂相處,後來終不免父子東西、兄弟南北、骨肉分離,甚至禍起非常,造成生死離別的痛苦。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各有要求、欲望、喜愛,往往得不到滿足,甚至求之而不能得到,而且所求愈奢,愈不能得到,痛苦愈大。例如,現在有很多人都希望他們的兒女能夠考上大學,結果兒女反而名落孫山;很多個體戶想發財,結果家破人亡等。所願不從心,痛苦萬分。
五取蘊苦:也稱“五蘊盛苦”、“五盛蘊苦”。這被認為是一切痛苦的彙合點,即所有的痛苦都歸納到五蘊的苦。“蘊”也作“陰”,是聚集的意思。內容複雜,性質相同的合為一類,稱為“蘊”。“五蘊”在這裏指人身,包括身心兩個方麵,共五類構成人身的成分,這五類的成分是:“色”,是物質,指人肉體。“受”,指感官生起的苦、樂、喜、憂等感情、感覺(曰情)。“想”,是理性活動、概念作用(曰智)。“行”,專指意誌活動(名意)。“識”,是統一前幾種活動的意思。“五蘊”與“取”(指一種固執的欲望,執著貪愛)聯結在一起就產生種種貪欲,稱為“五取蘊”。這裏“取”即執著是關鍵。有了五取蘊就會產生苦,生、老、病、死、憎恨、愛離、所求不得等七苦向著五蘊進攻,人的身心盛貯眾苦,稱為“五蘊盛苦”。佛教宣揚求不得苦為前六種苦的總原因,而求不得苦之所以成為苦,又是由於五取蘊。在八苦中,五取蘊苦又是其他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
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前四苦是自然生理現象,這就是說,人生的過程就是連續產生不同痛苦的過程。第五苦至第七苦,即和憎恨的事物聯結在一起的厭煩,和所愛樂的事物離別的悲傷,不能滿足所求的痛苦,著重社會現象、社會生活、人與人的關係講的。再把前麵七種苦最後歸結為五取蘊苦,是為了說五蘊就是苦,執著、貪欲就是苦,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人生一切畢竟是苦”。苦諦是四聖諦中最關鍵的一諦,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礎。
對於人生苦惱的看法,在古印度可以追溯到“奧義書”中葉的時代。但佛教苦諦建立的理論根據,則是對無常、無我、業果流傳、緣起法則等事實所作出的價值判斷。
無常、無我是客觀的現實,本身並不能構成“苦”的價值判斷,但因為這種客觀的現象,與有情所期待的現象相違,有情基於基本的迷執。在無常、無我的客觀現象中,希望追求得常與我的人生,但事與願違,所以構成“苦”的現象。還有,前麵舉了那麼一些例子,是借以解釋的,因而應該特別注意,就是佛教對於人生苦惱的價值判斷,並非單純以日常生活的體驗為標準,而是比照人生的最高理想——清淨解脫的涅槃境界。部派佛教學者更明確地斷言:人生現象是“苦”的理解,是聖者的見地。所以佛教強調對人生苦惱的厭離,是標攀亙諸永遠,光輝燭照的人生理想決非是失望、悲觀的厭離思想。
集聖諦
集諦是佛陀洽論人類痛苦的根源,集諦為梵文生起的意思。藏譯與漢譯相同,是集起的意思。集是眾多彙集,就是說眾多痛苦的因,能招集眾多生死苦果,故名為集。集諦的內涵簡單地說來,即是眾生之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於三項根本原因,即貪欲、嗔恨、愚癡三種本能的煩惱,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有情一切痛苦之因。集諦所在解釋的就是這三種根本煩惱的性質,及如何由彼而生起輪回之事實。輪回說和十二因緣說相緊密聯係,故集諦的展開主要以十二因緣為主體。據此,對貪、嗔、癡三個煩惱略作解釋,然後再談十二因緣之基本概念。
一、貪、嗔、癡
貪欲:是渴求或貪求,皆表示一種向外的追求,亦即意味著內裏麵缺少點什麼,所以必須向外追求,以滿足此渴望。例如,沒有名求名,沒有利求利,皆需向外麵去找尋才能得到。貪煩惱所表現的貪求外境或外物,執著於彼,緊緊抓住這個外境或外物不肯舍離,而予以長期的占有。因此,貪之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而獲得緊執而占有,候占有形成之後,此占有欲及渴求欲又繼續增長、擴大。在三個根本煩惱中,貪是最強烈顯著的一個,它是一個無孔不入,極難消滅的。大體上說,貪欲之基本渴求有二:一是對感觀享受的渴求;一是對生命延續的渴求。換言之,一是貪著享受;一是貪執生存。大多數的人們所要爭取的,普通不外乎感觀欲樂之種種享受和生命之長期延續。此乃顯而易見之事。但除此二者之外,貪煩惱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那就是思想意識的追求的貪執。這種貪煩惱的危險比貪享受和生存更大。在我們的曆史上,很多人貪求權位,兒子殺父親,熊掌難熟之典故就是很生動的例子。在“文革”中,林彪、四人幫不就是我們生動的貪執教材嗎?這種貪執所帶來的危害真是難盡其言。
渴望的貪求往往使人失去清醒的理智,因而盲目(癡)去作極端的行為。貪和癡像一對搭檔,彼此依附,不相舍離。所以很多佛教學者都說貪煩惱的根本是癡,所以癡(無明)較貪更為重要;解脫必須斷癡才行,佛教為了開顯無我之智慧而證解脫,因此特別強調斷癡。其實仔細一想則貪與癡皆同為一種取之緊執心理作用,所不同者,貪較粗而癡較細。貪偏重於執取外境,癡則偏重於執著內境之我而已。二者其實是一物。人類對於錯誤思想意識之追求和緊執,究竟是癡的作用,還是貪的作用?我想二者皆有,不可定執任一,推動業力之原動力,是一種無意的盲目行動,即無明與行。無明是癡。行是本能的行為,即是那本能的活動欲和占有欲,所以行應屬於貪煩惱。有的學者把這稱為意欲,包括了生存欲、活動欲,皆是此貪煩惱之表。貪欲之生起,直接產生一種渴求之刺痛,此欲結束時,則又會產生快感。但此快感隻是短時的,不久即告消失。欲望之繼續滿足,反使欲望會繼續提高,越來越難滿足。所以佛教強調貪是一種疾病,用滿足貪的方式去解決不是辦法,隻有斷除貪欲,才是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