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正斷:亦名四正勤。“正斷”是能根除懈怠的意思,“正勤”是專心勤修的意思。所謂“四正斷””或“四正勤”就是四種精勤修習。
四正
斷律儀斷——策勵精進,令已生的惡法(念)得斷。
斷斷——策勵精進,令未生的惡法(念)不生。
修斷——策勵精進,令未生的善法(念)得生。
防護斷——策勵精進,令已生的善法(念)增長不失。
行者在修習四念處漸趨純熟後,已能夠排除一般意識上的妄見,明辨善與不善的差別,便可進一步努力精進,使已生的惡法(念)斷除,使一切未起的惡法(念)不生,使未生的善法(念)得以生起,使已生的善法(念)得以增長,不致忘失。故此,狹義地說,四正斷是專指在四念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修習止觀,培養善念,遏止惡念。廣義地講,則可泛指日常生活上的修養。
三、四神足:“神”謂神通,“足”如身依足立,意為神通賴以產生的憑借或基礎,此指禪定,所以四神足亦名四三摩地。也有把四神足稱為“四如意足”,“如”是定智均等,所願都是滿足的意思。所謂“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就是四種可以達到神通的禪定。不過,以四三摩地較為準確些。
四神
足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欲神足或欲如意足)
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勤神足或精進如意足)
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心神足或念如意足、
心如意足)
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觀神足或觀如意足、
思維如意足)
當行者能夠熟練地修習四正斷,便惡念不生,念念善法後,便可以進一步修習,獲得禪定的境界。下麵將四神足略作釋述:
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由於對諸佛菩薩所生的信心而意欲所聞正法,這種意欲的增強促成定境(三摩地)的產生,故名欲三摩地。三摩地成就後,以此基礎修習四正斷,故名勝行,意為殊勝的行為或修行方法。而這種殊勝的行持與前說的三摩地能使心境如意自在,遠離煩惱,故名“神足”。這“神足”是“欲三摩地”及其“勝行”所“成就”的,而“神足”“成就”後又能加強“欲三摩地”以其“勝行”,所以總名“欲三摩勝行成就神足”,簡稱欲神足。
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由於對諸佛菩薩的經教、訓示心生渴恭,精進追求,以這種努力的增強而成就定境(三摩地),其他如前說,故名“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勤神足。
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由於思維佛法義理的心識活動的增強與集中而成就定境(三摩地),故名“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心神足。
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行者多聞熏習,再加以智慧的判斷簡擇,深入細微的觀察,這種觀慧的增強繼而促成定境(三摩地)的產生,故名“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簡稱觀神足。
四、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根源的意思,具有增上的意義,就是說五根對出世間法有增上的作用,同時各根前者於後者亦有引發的作用,即是信對精進、念、定、慧有增上引發的作用,精進對念、定、慧有增上引發的作用,念對定、慧有增上引發的作用,定對意有增上引發的作用,慧對出世間法有增上引發的作用。所以信能引發精進,乃至慧能得出世間解脫,都具備增上引發的意義,所以名根。根作為世間善法的根本來解釋也是可以的。前者為後者的根本,故能有生後者,這就是增上意義的由來。
五根可以說是修習觀行時,觀照四諦的程序或活動情形。狹義地說,隻是修定時才經曆,但廣義而言,則亦可應用於尋常日用的修行之中,現略釋於下:
五根信根——於四諦等道理深心勝解,生起淨信。
精進根——於諸諦生淨信,為覺悟故,精進修習。
念根——於諸諦既精進修習,心不能忘失而從事修習。
定根——於諸諦既能係念不失,便能專注一境而事修習。
慧根——於諸諦心既得定,便能簡釋修習,從而引發聖諦
現觀,由於這種增上力,不久便見道。
五、五力:就是上述五根,由於不斷修習的緣故,努力猛增,能摧毀所對治的煩惱障。不為對治和煩惱所屈服,故稱名為五力。簡言之就是由五根增長所產生的五種維持修行、達到解脫的力量。
五力信力——信根增長,能摧毀所對治的不正信等煩惱。
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摧破所對治的放逸、懈怠的煩惱。
念力——念根的增長,能摧破所對治的失念等煩惱。
定力——定根的增長,能摧破所對治的散亂、掉舉的煩惱。
慧力——慧根的增長,能摧破所對治的無明等煩惱,從而引
生正智、趣向見道。
六、七支覺:也稱“七等覺支”、“七菩提分”等。“覺”:覺悟,覺了;“支”:品類。“七覺分”、“七覺支”就是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類別。所謂覺支,是能助成如實覺慧覺察四聖諦實性的方便,亦即是正智生起,見道時所經的曆程,這見道時的曆程或正智生起的方便可分為以下幾種:
七覺
支念覺支——對真諦明了不忘。
擇法覺支——此即是慧,對真諦能解了覺悟。
精進覺支——由心精進力,出離煩惱邪見,趣向真諦。
喜覺支——對真諦生歡喜心。
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安住真諦。
定覺支——能於真諦專注一境。
舍覺支——觀照真諦,心性平等正直,無有動轉。
由於不斷修習五根、五力,便能引發見道前的四種“順抉擇分”——暖、頂、忍、世第一法。經此階段,便能產生摧毀煩惱的作用。超越有漏的世間法,名為“見道”。行者由這七種方便,得“無漏智”。所以最初經過這七個曆程時,便名“見道”。
七、八正道:是八種合乎正理的成佛途徑,也稱為“八聖道”、“八聖者道分”、“八支聖道”等。八正道就是見道後的聖者,循此八支所攝的正道,斷除所餘的一切煩惱,究竟解脫,是七科中最重要的一科,其具體內容是:
正道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又名正策勵)
正念
正定
正見:是指見道時根本、後得二智起時所證驗的境界。見道中根本智起時,離一切名言概念,分別思維,無漏無分智體證真如,是名“真見道”。其後,得智起時,變似真如,憶知見道時的狀態,及以無漏有分別智次第遊觀四聖諦理,由於有相(概念)可思維,故名“相見道”。合這兩種覺智,名為“正見”。簡單通俗地講,離開邪非的正確知解,也就是具有佛說的四諦知識,遠離唯神、唯我、唯物等見解,便是正見。正見就是佛教的智慧。
正思維:也稱作“正思”、“正誌”,是指由正見引發離一切欲,無恚無害的正確思維(思量分別),亦即是合理的作意思維,所謂“如理作意”便是。簡單地講,指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謬,作佛教的純真智慧的思索。
正語:是指由正見的推動,生起正確的思維,從而遠離一切妄語、欺狂語、惡語、綺語、離間語等,生起一切如法、合理、正確的言論。
正業:是指基於正確的認知與理解,而作出一切如法、合理的行為。亦即是說以一切衣食住行、言語動靜,都能正知而住。當然包括合符佛教要求的活動、行為和工作。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謠、不作一切惡行在內。
正命:是指正確、合理的求生活命的方式。即是指從事合法(包括合乎社會法律和佛教戒律)的正當職業,以維持生計,遠離一切不正當職業。如詐現奇特,自說功德,看相占卜等等,都是應當反對的。
正精進,又名“正策勵”、“正方便”。正確的努力,止惡行善,向解脫精進,是指修道中乃至思維四諦道理。修習四念處;四正斷、五根、五力等,乃至基於正見、正思維作一切正語、正業、正命等。勇猛精進、策勵其正,相續無間,要努力使善心生起,並使其發展臻於完善,要按照佛教的標難辨別善惡,自覺努力,以對治懈怠與昏沉。
正念:是指修道中乃至思維四諦道理時,或依止,或依觀,或止觀雙運時,於所修習的境界(如七覺支等),能明了不忘,便是正念。
正定:又名正經持,是指於修道中乃至思維四諦道理時,依“九種住心”達至心住一境的定境。就是說要正確的禪定,即正身端坐,專心一致,身心寂靜,注心一境,遠離散亂心,思想集中,深入沉思以般若智慧觀察整個世界,洞察人生的真實,領悟四諦的妙義,從而獲得身心的解脫。
八正道可以分為兩類:從精神生活,以正見為主,正思維、正念、正定為輔;從物質生活,以正命為主,正業為輔。正語和正精進是雙關的,正見和正命分別為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要點,在八正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三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原始佛教著重探索人生苦難及其根源。在人類現實社會世界中,無時無刻不和客觀世界發生種種直接的密切的關係。佛教認為,現實世界是人們的火宅苦海,對人生修行成佛,解脫苦難是不利的。於是,佛教就要從理論上對世界作出多方麵的、深層次的研究。世界是如何生起的?世界萬象本身應該如何分析?一切現象的本性應該作何解脫?現象與本體是什麼關係?心與物又是什麼關係等?這些問題,從科學史的角度看,可以說是特殊的天文學、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和原子論;從哲學史的角度看,就是宇宙的要素論、結構論、生存論(因果論、無常論)和本體論,原始佛教對這些問題,都有詳細的闡發,並為其宗教信仰作論證。
所謂宇宙要素論,就是宇宙萬有分類和基本要素的學說,也就是對於現實世界和佛國世界,即兩種世界的一切,包括現象和本體、物質和精神、實有和虛無、眾生和聖靈等,加以詳細地分解和歸類。由於側重點不同,一種就是三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學說。三科以人為中心,側重對人、人格、人身、人為肉體與精神構成分類,把統一的人生現象分為若幹分立的要素。同時認為,人是類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分立要素也就是宇宙的分立要素。由分析人生現象擴展到分析一般宇宙觀象,也就是以人為認識重心,從認識的官能和對象兩方麵考察出發,進而囊括人的構成要素和宇宙現象。三科是從三個方麵統一起來觀察“人”及其生活的這個世界。
為什麼要分為三科?《俱舍論》中有一個解釋: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傳說有情愚有三種:或愚心所總執為我,或愚色,或愚色心。根有三:謂利、中、鈍。樂亦有三種:謂樂、略、中。如其次第,世尊為說蘊、處、界(《俱舍論·分別界品》第一)。
《大毗婆娑論》也說:此三科皆為破凡夫實我之執而施設;為迷於心偏重者,合色為一,開心而為四,立五蘊。為迷於色偏重者,開色為十,合心為二,立十二處。為色心共迷,開色而為十,開心為八,立十八界(《大毗婆沙論》卷七)。
三科的建立,目的在於破除“我執”,其所以講“五蘊”,是為了破除把“心”當作“我”的那樣執著,天資聰明者懂了“五蘊”的道理,就會把我執除掉。“十二處”是專為中等天資的人設施的,重點在於破除把“色”當作“我”的那樣執著。“十八界”是對最愚笨的人設施的,在於破除把“色”、“心”綜合起來當作我那樣執著。因此,破除“我執”是三科的基本任務。
原始佛教認為“我執”之迷,至大無外;我執之禍,罄竹難書。因此,破除我執觀念,建立“無我”的觀念,貫穿在原始佛教的每一個概念之中。原始佛教的理論重心是分析人生現象,認為人是由五蘊和合而成,所以又歸結到對“五蘊”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階段,由於對人生現象的分析進一步擴展到對一般宇宙現象的分析,隨之也就擴大為“三科”。“科”是“門”的意思,三科即三門,具體就是上述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佛教對萬事萬物的三類概括的區分。三科聯係主客觀在認識上的關係,側重認識與實踐的,並要求信徒和眾生從觀察、分析人及其所處的世界,其目的就根據人們不同迷悟的情況,破除“我執”之謬,立“無我”之理。佛教各派都非常重視三科,借以說明生命的構成和功能,世界的要素和分類,從而為佛教教義奠定哲學理論基礎。
五蘊
五蘊原意為五種類別或五種積聚,佛教將萬事萬物的組成分為五種因素,稱為“五蘊”。佛教認為世間一切都有生死,是變化無常的,這是由於宇宙間沒得絕對權威的主宰者。佛教不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那樣,認為世間是上帝或真主創造的,而認為世界和生命是由五種因素構成的,即色、受、想、行、識五蘊。這五種因素各自成為一類,既可按一定因果關係緊密聚積在一起,又可按一定因果關係而分離。《雜阿含經》卷一世尊告劫波說:“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彼一切悉皆無常。”
五蘊的組合,顯現了世界和生命。五蘊不論在時間、空間上,還是形態上,都是變化無常的。《中阿含經》中說:“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也就是說,五蘊組成的世界和生命,不受任何意識支配,不是常處不變的。
五蘊既然是構成世界和生命的因素,那麼它的自身涵義是什麼呢?它們又是怎樣組合的呢?這是佛教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因此,五蘊是佛教教義所研究的對象,對五蘊的論述,是佛教哲學的基礎。
一、色蘊
色蘊是指物質。色蘊由地、水、火、風所造,是構成世界的四種物質。地(硬性)、水(濕性)、火(暖性)、風(軟性),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實有,人活著時需要水、熱量、氣。沒水,人就會幹涸而死;沒有熱,體內就沒有血液循環;沒有氣,人就會窒息。但人死後,又還原成地、水、火、風,所以人是色的暫時組合。各種植物也是如此,沒有地、水、火、風不能生存。由於色的組合是無常的,變化是不定的,使我們見到的就是生與死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