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在學校規章製度建設中的應用探索
環境構建
作者:童曉莉
摘要對思維導圖在學校規章製度建設中的應用進行探索。首先簡單介紹思維導圖及相關的理論基礎,然後分析思維導圖在規章製度建設中的作用,最後得出結論:思維導圖可以作為規章製度的有力補充,有利於製度的完善,理清製訂者的思路,增強製度的可讀性。
關鍵詞思維導圖;規章製度;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57-03
學校的規章製度規定了每位教師的主要職責,讓學校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從而確保學校教育教學在良性軌道上運行。規章製度都是嚴肅的文本,按序號線性排列,讓人感覺枯燥乏味,很少有人有興趣仔細把某個製度看完,平時的操作程序就是憑經驗或同事口授。即使碰到疑問也不願意去查閱規章製度,就算去查閱規章製度也可能因為條文太長而看到後麵忘了前麵,因為製度太繁瑣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有沒有一種辦法讓規章製度的條理更清晰,使教師願意去看,並能快速把握製度的內涵呢?思維導圖就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本文探討其在學校規章製度建設中的應用。
1 對思維導圖的認識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人類的發散性思考具體化、可視化的方法。它呈現了思維的過程,有助於提高發散思維的能力和思維靈活性,理清思維的脈絡,有助於回顧整個思維過程,加深理解,強化記憶,能夠讓使用者從一種全局和整體的視角思考問題,創造性地探索、修正和總結某一問題的想法。美國管理學作家DR.Tony Turrill說,思維導圖可以讓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簡單到可以在一張紙上畫出來,讓你一下子看到問題的全部。它的另一個巨大優勢是隨著問題的發展,可以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問題加以延伸。
思維導圖既可以作為一種“圖”來研究,又可以作為一種“工具”來研究。作為“圖”,它有美學研究的價值,是人思維、認知的形象表達。它將人的線型語言、邏輯思維轉化為空間圖形,彌補了語言在思考表達上單一性和線性的不足,從而具有語言學研究的價值;作為“工具”,它具很高的實用價值,可以在所有需要人們思考決策的領域內使用,不僅僅是在教學領域、個人、企業信息管理領域內應用,其強大的思維功能必將使其向其他領域延伸、發展。
2 思維導圖的理論基礎
2.1 腦科學
大量實驗研究和臨床證據表明,人的左腦和右腦分工不同,就是關於人的大腦的思維導圖。“左腦+右腦”的“全腦”思維模式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模式。如果左右腦能一起參與學習與記憶,將比彼此分開工作產生更大的效率。思維導圖的創造者托尼·巴讚認為,人腦的思維具備類似龐大的分支聯想模式,即從嬰兒出生起直至其整個一生,“成根的思維線條從一個幾乎無限的數據節點數放射開來……,產生無限製的聯想序列。大腦正是以分類和關聯的方式,將信息存儲在樹狀的神經樹突上,並可以據此綜合地研究學習者所關心的任何主意和問題”。思維導圖正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它利用大腦自身的語言來思考問題,讓思維過程外顯,以圖形的形式表現出來,展示思維過程的全局,是一個發散性的、非線性的思維過程,較好地訓練了人的右半腦,使左右腦協同工作,或者說“全腦”工作,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並使大腦平衡協調發展。
2.2 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主要研究人們怎樣理解整體和構成整體的部分之間的關係。格式塔理論認為如果對構成部分有恰當的認識,將有助於形成整體的意義,了解各構成部分之間的聯係。思維導圖從整體上表現了某個較為廣域概念中的各個組成部分。
2.3 閱讀心理學理論
閱讀心理學理論認為,閱讀是一個複雜的心理表征的建構過程,讀者的頭腦不是一塊被動地供外部意義投映的空白銀幕,而是一個儲存了大量圖式的能動的思維體係。閱讀過程中信息驅動(信息由書麵移向大腦)和概念驅動(大腦中已有圖式附著於新信息並對其進行加工處理)同時發生、相互作用,讀者一方麵敏感地尋找、挑選和組織新信息,一方麵迅速調集已有圖式與正在挖掘的含意聯係起來,做出比較、選擇、綜合和推論,通過驗證、補充或否定、修正等來完成對文本的加工。所以思維導圖一旦在讀者的頭腦中建立,將幫助讀者先驗地感知圖中的各種組合要素與要素所在的位置,迅速整合文本主題,提高解讀效率。
3 思維導圖在學校規章製度建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