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課餘體育運動對自信心影響的實驗研究(1 / 2)

大學生課餘體育運動對自信心影響的實驗研究

課程整合

作者:蘆炎 謝倩

摘要目的:研究大學生課餘體育運動對自信心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取樣實驗,被試為樂山師範學院學生100名,依據前測的數據選取60位被試進行了提高運動量的實驗。結果:提高大學生課餘體育運動量,其自信心水平有顯著提高(t=2.1,P

關鍵詞自信心;課餘體育運動

中圖分類號:G6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69-02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對自己有效應付各種環境能力的主觀評價;也是學習和事業成功的有利心理條件。1993年,瓊斯和哈迪提出突變模型,對生理喚醒、認知焦慮、任務難度、自信心和操作成績之間的複雜關係提出解釋。他們認為,認知焦慮對操作成績起決定性作用,而自信心作為其中的一個蝴蝶因子,同時也影響著交互作用結果[1]。另外,格羅斯等人的相關研究發現,較高水平的自信心能減輕焦慮等負性情緒的不良影響,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相反,較低水平的自信心則不易使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化解,不利於身心健康。顯然,自信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質。

在大學校園中,由於環境、學習目標選擇不當以及其他諸多原因,造成一些大學生自信心不足或盲目自信[2-3]。雖然目前對於我國高校學生課餘體育有很多調查,但多集中於一些相關變量之間相關關係的探討,純理論思辨的分析[4],還未見探討課餘體育運動對自信心影響的實驗研究。為此,本研究對在校大學生群體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以求為大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提供方法及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被試

隨機選取樂山師範學院學生100名作為被試。

1.2 測驗工具

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9個問題,涉及相關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個人評價問卷PEI,共54個條目,為4級評分。

1.3 實施

1)初測。所有被試參加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後,選取運動頻率低、單次運動時間短且自信心水平不高的學生作為實驗組,約30人;再從餘下的學生中隨機選取30人作為參照組。

2)實驗幹預。采用單盲實驗法,實驗中要求被試所在班級的各代理班主任作為實驗主試,由他們在班中宣布:係領導為了了解和提高係裏學生的身體體能素質,隨機選取部分同學在一個月後進行體能測驗,要求被試在1個月內加強鍛煉,提高自身體能素質。其中主試強調此次測驗的重要性(謊稱此次成績關係到期末成績及班級總成績)。

3)複測。一個月後,實驗組和參照組再次接受問卷調查,之後向所有參與實驗的被試澄清此次實驗的過程和目的,說明及解釋相關研究,取得諒解,避免被試因欺騙而產生不良的情緒狀態。

2 結果

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來獲得數據,使用SPSS16.0及Excel等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實驗組有效問卷為26份,參照組有效問卷為25份。

2.1 對實驗組前後測數據的比較

對實驗組前後測數據進行T檢驗的結果。對實驗組和參照組進行T檢驗,結果差異顯著(t=2.03,df=49時,t=0.05/2=2.000)。因此,從總體來看,增加大學生課外體育運動量與其自信心水平的提高有顯著影響。

2.2 實驗組中不同維度的差異性檢驗

PEI有6個維度,分別反映了學業表現(維度Ⅰ)、體育運動(維度Ⅱ)、外表(維度Ⅲ)、愛情關係(維度Ⅳ)、社會相互作用(維度Ⅴ)、同人們交談(維度Ⅵ)等方麵的自信心水平。Ⅶ為評定總體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響自信判斷的心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