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一《大日經》大意

《大日經》為兩部大經之一,具雲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此經有三本不同:(1)曰法爾常恒本,是諸佛菩薩無始無終所說之法曼荼羅。《大疏》所謂十佛刹微塵大眾,各各廣說身、口、意之差別法門,無有限量也。(2)曰分流廣本,即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自金剛薩埵受傳此經,記持不忘,以流布於人間者。此本浩瀚,有十萬頌雲。(3)曰分流略本,則係龍猛菩薩自十萬頌之廣本,采集精要而成。略有三千餘頌,善無畏三藏在佛光寺譯出之七卷是也。十萬頌之廣本,雖未流行,然經善無畏、金剛智諸人片段的譯傳者,亦複不少。且善無畏為一行禪師講此經時,常並其所能記憶之廣本,共同解說。凡廣本中之深義要點,幾皆盡在一行疏中。七卷經中有缺略者,疏皆補之。故此二十卷《大日經疏》,亦為本宗相承之要典。

《大日經》為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門之建立。胎藏界本為理平等之法門,而寄於豎差別之說相以明之。視《金剛頂經》比較易解,全經三十六品中,以第一住心品為一經之主幹。住心品者,可視為人類精神之說明。其論列之次第,自無道德、無信仰之低級者,漸次向上,以至於萬德圓滿之佛位。包容人生觀、宇宙觀於阿字本不生論中,而究極秘密成佛之本源,真言宗教相之根本,惟在此品。其第二品以下,說明實修成佛之方法,皆屬事相之部。第七卷之五品,則猶附錄也。以圖示之如次:

《大日經》

七卷本經(前六卷)教相—第一品住心品

事相第二品至第七品————第一重

第八品至第十品————第二重

第十一品至第十四品——第三重

第十五品至第三十一品——雜說

供養法(後一卷)

《大日經》六卷所說,不出於“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三句之外。此三句者,又不外說明菩提心之始中終也。經中既以“如實知自心”釋菩提,而其說明自心之順序方法,概見於金剛薩埵對如來所發之九問。其九問者:

一雲何此心有菩提種子發生乎?二菩提心發生時如何相貌?三菩提心經幾何階次而續生乎?四迷妄心之差別諸相雲何?五經幾何時而得究竟之淨菩提心乎?六是心所具之功德如何?七當如何修行而能得無上悉地乎?八眾生之迷妄識心如何?九瑜伽行者修得之特殊淨心如何?

《大疏》謂:“從此以後,迄至經終,皆是如來酬九問之意,廣分別說。”《大日經》既全為對此九問之答,故全部《大日經》,皆可納九句。九句又可納之於三句,三句不外自心之說明,即《大日經》皆不外自心之說明也。所謂自心之說明者何也?即謂吾等凡夫胸中,本皆具有五智四身之德,毫無缺少。彼胎藏曼荼羅,即以此本具之德,圖繪而開示之者耳。凡夫雖具此德,而未即開顯,如嬰兒之隱於母胎,故《大日經》為胎藏界之法門。

二《金剛頂經》大意

《金剛頂經》說金剛界修生之法門。金剛界曼荼羅,即據此經而圖示之者也。此經有四種不同:(1)曰法爾常恒本。(2)曰塔內安置無量頌之本。(3)曰分流十萬頌廣本。(4)曰四千頌略本。法爾本、廣本、略本之意義,與前述《大日經》同。塔內安置本者,有無量頌,非凡夫心力所能受持,故永秘藏於鐵塔之內。十萬頌廣本即龍猛菩薩自塔中誦出者,與《大日經》並稱兩部二十萬頌之大經。不空再渡天竺時,雖曾得此法藏,惜乎翻譯未了而逝。今所流布之《金剛頂經》,惟四千頌略本中之一部分耳。

頂者最勝之義,尊上之義。謂此金剛教於諸大乘法中,最尊無上,故以頂名。《金剛頂經》之題名,應為《金剛頂瑜伽經》。然經軌之冠此五字者不少,而無單題《金剛頂瑜伽經》者何也?蓋此經為大日如來在十四處十八會所說。金剛頂瑜伽者,乃十八會之總名。今所存者概屬十八會中之一部,故不得不加以部分之標題。應知經軌之冠此五字者,皆廣本中抽出之一部耳。

十八會之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其中有四大品:一曰金剛界品,二曰降三世品,三曰遍調伏品,四曰一切義成就品。第一品說六種曼荼羅,第二品說十種曼荼羅,第三四品各說六種曼荼羅。金剛智三藏所譯略出《念誦經》四卷,係據初會四大品之精要,而略參以後會十七會之趣意而成者也。不空三藏所譯《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則僅譯出初會第一品所說六曼荼羅中最初之金剛界曼荼羅者也。宋代施護譯有與不空所譯同名之經三十卷,是雖全譯初會之四大品,然以其出於弘法大師之後,故不為本宗所重視。真言教徒常所誦讀之《般若理趣經》,出於第六會“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品”中。宋代法賢譯《大教王經》七卷,亦第六會之一部也。

此經說法身佛內證之境界,原為智差別之法門,而故寄於胎藏部以作五部門橫平等之說相。其經之一部分,如為同意義的反複,初心頗難索解。其與《大日經》顯然之區別,即一以“如實知自心”為本旨,而探究自心之性。一則以此探究之智慧為對象,而說此智之差別作用,即一說固有之方麵,一說修行之方麵。以世間文字相喻之,《大日經》之宇宙觀,注重於不生平等之方麵,不免略近於消極的一元的。《金剛頂經》則較為活動積極,故有差別多元之傾向。且善無畏深於空宗,金剛智擅長唯識,二人譯撰經疏之時,自不免略帶色彩。此後一多法界之分歧,並皆混入濫觴於二經。要之諸法本不生者,為二經共同之真理,即理智二者各皆本來不生,二而不二,不可以先後本末論也。

全經十八會中,第一會及第六會以外,未有譯者。然其要義,已略見於《略出經》與《教王經》,且散見諸儀軌中。金剛智三藏複以四千頌本之深旨,口授不空三藏,不空筆記為《義訣》三卷。《金剛頂經》之要諦,有待《義訣》而明,亦如《大日經》之不可無一行疏記也。惜乎此三卷《義訣》,今惟存其一卷。《義訣》及《大日經疏》最近潮州義安路密教重興會有新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