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工勤人員,符合提前退休條件並辦理手續的,提前退休時間在兩周年以下,增加1檔崗位工資;兩周年以上的增加兩檔崗位工資。
機構改革分流人員提前退休離崗審批,實行分級分部門負責製。副局級以上分流人員按照幹部管理權限由市委和市政府負責安排;處級及以下的分流人員,按照統一政策由所在部門負責安排。
2001年12月,成都市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增資總人數71325人,月增資總額7588572元,人均月增資額1064元;其中:離休人員2530人,人均月增資額1888元;退休人員68442人,人均月增資額1035元;機關事業離退休人員18659人,人均月增資1216元;事業單位52666人,人均月增資101元。
2002年,市人民政府為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調整全市離退休人員最低工資標準。離休幹部由每人每年300元調整為每人每年500元;已去世離休幹部的無工作配偶,每人每月提高到336元;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方可享受定期生活困難補助。
2003年,對退休人員每月增加20元退休費,不足20元的按20元發給。
2004年1月開始,對增資低於40元的按40元增加;1937年7月前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人員,按同職務在職人員晉升一個職務工資檔次的檔差增加離休費,月增資不足70元的按70元發給。
4月,成都市貫徹執行省委統戰部、省人事廳、省財政廳通知精神,增加部分黨外人士生活費。第二節老齡工作〔機構及職能〕
1985年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成都市老齡問題委員會。市老齡委工作機構在成都人事局。1990年8月,市老齡問題委員會更名為成都市老齡工作委員會。1990-2005年期間,先後擔任市老齡委主任的是: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寅逵(1990年2月-1993年1月);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駱隆森(1993年2月-1994年3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朱永明(1994年4月-1999年3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顏家瑾(1999年4月-2000年9月);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王少雄(2000年10月-2002年4月)。1990年初,根據川委辦〔1990〕25號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老齡委組織建設的通知》精神,全市17個區縣、67個城市街道辦事處、453個鄉鎮和市級機關29個部門,全部建立了老齡工作機構。
市老齡委辦公室(簡稱“市老齡辦”)原機構設在市人事局老幹部處,1997年,老齡辦成立獨立機構。1990年的編製為8人,實有專職人數5人,聘用2人。1997年10月機構改革後,市老齡工作委員會內設綜合處和老年教育管理處(成都市老年大學辦公室),編製15人,實有專職9人,聘用2人。市老齡辦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省老齡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開展老齡問題的宣傳、調查研究、信息交流、谘詢服務;組織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辦好成都市老年大學;協調和指導老年福利事業;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和有關部門委托的工作。主要任務是:(1)貫徹全國和省老齡委的指示、決定,對全市的老齡工作進行調查研究,負責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組織協調工作;(2)宣傳動員全社會關心、研究、解決老年人的問題,推動全社會各方麵舉辦為老年人服務的各種公益事業;(3)安排照顧好老年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繼續發揮老年人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4)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表彰群眾中敬老、愛老、養老的先進事跡,同歧視、虐待、迫害老年人的行為作鬥爭。2002年4月,市老齡委員會辦公室由原來掛靠市人事局改為掛靠市民政局。〔發展老年群團組織〕
1990年,成都市老年人口為917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92666萬人的99%;1992年,全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08%,按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即為老齡化的標準,成都市成為老年型城市。與全省、全國相比,分別提前5年和7年,針對老齡化“來勢猛、數量大、持續時間長”的特點,成都市展開了對成都市老年群團組織的發展工作。
成都市老年社團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1981年,成都市退休科技人員為發揮餘熱成立了成都市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1982年,成立成都市老年人體育協會。1985年,成立成都市教育中等學校退(離)休教職工協會、成都老年人協會。1987年,成立成都老年攝影學會。1988年,成立成都地區文藝界藝輝聯誼會。1989年,成立成都市工業學校老年人協會、成都老戰士智力開發聯誼會等。1990年,老年群團組織遵循“自管自治、自我服務、服務社會”的原則開展工作。成立成都市老年大學協會,成都市中小學退休教師協會、成都市晚霞樂隊和成都市釣魚協會。1991年,成立成都市老年書畫協會。1992年,成立成都老年詩詞學會。1993年,成立成都老金融工作者協會。1994年,成立成都香功研究會。農村的鄉(鎮)村和市級機關部門老年群團組織也相繼建立。2000年,老年群團組織努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娛樂,自我保護”的工作目標。
為保證老年人群團組織的健康發展,市政府先後清理整頓老年群團組織兩次。1991年,成都地區文藝界藝輝聯誼會等5個協會進行了自查和清理整頓。2000年,在整頓民間社團組織中,對有違背社會秩序的成都市香功研究會練功輔導站的4800餘名會員進行了注銷,停止他們的一切活動。〔發揮社團作用〕
成都市老齡辦長期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將老齡工作納入一級目標管理。1992年12月,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蘇碧群,市委秘書長張繼海,大邑縣委書記梁恩玉,解放軍總後勤部3508廠廠長宋其祥,獲全國老齡委“重視老年工作領導者功勳獎”。2001年,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區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新都區人民法院、青羊區教育局老齡退管工作委員會、高新區石羊街道辦事處清河村村民委員會,獲“四川省老齡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老齡辦在健全組織機構的同時,積極支持基層社團活動,充分發揮城市基層老年社團的作用。社會影響比較突出的社團有:成都市老年人體育協會(簡稱“老體協”),1990-2002年,老體協發展有團體會員60個,個人會員42萬人,老年體育人口90多萬人。有近80個網絡活動站,每天開展多個項目的晨練、晚練活動。每年舉辦比賽10次以上,組隊參加省比賽5次左右,赴外地參加城市協作賽、邀請賽3次。市老體協連年被省老體協評為先進,1990年、1997年和2002年被中國老年體協評為“全國老年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八運會、九運會、十運會均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1998-2002年,老體協在全國論文研討會上,《麵向市場開展老年騎遊活動》論文獲一等獎,《對農村老年體育社會化的探索與實踐》等3篇論文獲二等獎。成都市老體協騎遊俱樂部,原為“成都市老人騎遊協會”,成立於1989年2月。成立時,有9名會員,劃分為3個小組,到2002年已發展到28個隊,2323人。1990年10名成員從成都騎行3828公裏,前往上海看望巴金老人;1993年支持北京申辦奧運,8名成員騎遊川、黔、湘、鄂四省,行程3500多公裏;1994年成為市老體協團體會員,1996年更名為“市老體協騎遊俱樂部”。1999年,1500名騎遊老人繞二環路騎行30公裏,榮獲“創吉尼斯紀錄”證書;2002年,4名成員又騎車赴上海,賀巴老99歲華誕。1994-2002年,俱樂部先後舉辦“天府夏令營”、“熊貓故鄉行”活動,邀請全國各地老年騎遊者參加。成都市老年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簡稱“市老科協”)2001年成立20周年時,有會員1713人,專業委員會13個,分會3個。1990-2002年期間,協會主要活動有:(1)開展科技谘詢、科技開發、科技培訓、科技普及“四技”活動,參與二灘電站、成渝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從事科技產品開發、研製和建築設計;(2)進行學術交流、推薦論文參評;(3)組織科普報告、講座等普及科學知識的活動;(4)發揮協會橋梁、紐帶作用,為成都市科技工作發揮了應有的作用。2002年,成都老年攝影學會有會員845人。1990-2002年組織各類攝影展覽81次,參展作品9720幅,100多萬人次觀看了展覽。參加各省市影展的獲獎作品778幅、全國性影展獲獎作品36幅,全國各地報刊采用11560幅。1999年,70歲的韓國慶拍攝的《產婦街邊臨產,社會各界救援》,獲全國晚報新聞攝影大賽一等獎;2002年的《母女情懷》獲全國書畫攝影大賽金獎。2000年,66歲的曾綿森拍攝的《外麵的世界真精彩》獲國家文化部特別獎;2001年的《舞翩翩》,入選中國和韓國舉辦的“跨世紀攝影展”。1991年,成都市老年書畫協會成立時有會員70多人,2002年會員達1157人,設郫縣、新都、大邑3個分會。協會每年舉行講座、筆會、寫生和給農村送春聯等活動15-20次。出版《巴蜀老年》等3本書畫集,多人參加省和全國書畫大賽並獲獎並加入省、市美術協會。成都市老年人協會下屬藝術團(含合唱團2個、舞蹈隊4個、樂隊1個)共600餘人,有詩書畫、攝影兩個專業委員會。有單位會員31個、會員5萬餘人。協會每年開展健身操、健身舞和健身秧歌等各項比賽,請專家教授作健康谘詢和知識講座,組織會員在青城後山協會療養站休閑療養,開展祝壽和祝賀金婚、銀婚活動等,受到老年人的歡迎。成都市教職工退休協會於1985年成立,有會員400餘人,基層小組52個,2002年有會員5200餘人,基層分會56個。有戲劇、舞蹈、橋牌、蘭花組和園丁詩社、教職工騎遊俱樂部等活動組。每年元旦、春節、重陽節和教師節,協會都組織慰問、慶祝、祝壽以及敬老愛老等活動。
農村老年組織1981年,成都市農村老年群眾組織的出現並發揮了明顯作用,受到了省、市老齡辦的高度重視,全國老齡委認為,“農村建立老年人協會,是一種好的組織形式,起了很好的作用,可以大力推廣”。1990-1993年,在市老齡委精心組織下,全市17個區(市)縣及其機關成立了89個老年人專業協會,會員9412人。379個鄉鎮成立了老年人協會,會員35410人;1997年,全市農村已有65%的鄉(鎮)、村建立了老年人協會。1998年,全市基層老協開展“達標”活動,即爭取在組織建設、工作製度、宣傳教育、開展活動等6個方麵達到規定標準。黃瓦街辦等84個老協“達標”並受到市上表彰。2002年2月,高新區石羊辦事處裕明村老協,租用本村集體土地1821畝,以土地資源和4000元樹苗入股,與8家股東聯營創辦“南亞風情園”,到年底,年收入6萬元。老協購置演出道具,補貼春遊、騎遊開支,還在春節、重陽節給全村老年人發慰問金。2002年底統計,全市城鎮社區居委會共795個,農村行政村共3937個。城鎮社區居委會已建立老協488個,占居委會的613%,會員共92629人;農村村級已建立老協2160個,占行政村的54%,會員共243507人。全市城鄉已建立老年人協會共2806個,會員共352742人。已登記注冊的老協407個。城鎮社區居委會老協有辦公場所的占89%,農村老協有辦公場所的占573%。城鎮社區居委會老協能經常開展活動的占954%,活動較少的占29%,基本不能開展活動的占16%;農村老協能經常開展活動的占807%,活動較少的占103%,基本不能開展活動的占88%。城鎮社區居委會老協有經費的占20%,農村老協有經費的占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