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的“中庸”之道及時代意義(2 / 2)

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凡事都有自己一定量的度,人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都要把握好這個度,要時刻注意過猶不及,即達不到這個度和超過這個度是一樣的,都沒有遵守事物運行的規律,都會犯錯誤。隻有把握好這個度,才是遵守客觀規律的做法。我們遇到事情,不能走極端,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體悟“中庸之道”、把握“執兩用中”,反對過與不及兩個極端,從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性質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運用“時中”和“執中有權”的方法。所謂“時中”就是適時地把握中道,一切都要根據特殊的情境隨時而動。“中道”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而是靈活的,亦即“中無定方”“中無定體”。所謂“執中有權”就是持守中道,通達權變。意即在持守原則的情況下,要學會通達靈活。君子行事,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還得學會有所權變,以便自己的行為始終能夠不偏離中道。從本質上講,“中庸之道”就是“中”和“權變”的和諧統一,是動和靜的統一,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完美結合。人們在做事情時,要注意“中”和“權變”的統一,既不墨守成規,僵化的處理問題,也不隻注重靈活變通而失去應有的原則性,而是在堅守原則的前提下靈活巧妙的處理問題。

二、孔子中庸之道的現實意義

中道思想對人們有著很深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太極端了”,“太奢侈了”,“太過分了”等說法描繪某人的不良行為,這說明中道思想是深入人心的。中道思想已成為一種文化心理現象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作為傳統思維方式一直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當今,現代化浪潮愈演愈烈,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很快接受了這些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許多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有太多糟粕,更有甚者有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已不適合這個高度現代化的社會。這當然是不正確的觀點,我們也很容易從這個過程中看到弘揚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孔子的“中庸”為代表的中道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理所當然的需要得到發展。以孔子的“中庸”為代表的中道觀念蘊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在當代社會的方方麵麵仍具有重要作用。

在培養德行、完善人生境界方麵,孔子的中庸之道也具有極大的意義。孔子比較重視德育,把德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孔子的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向賢士聖人學習,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範符合製度。孔子的中庸之道可以從外在的標準使得我們認識我們自己,規範我們的言行,使我們的各種行為內合自己的心性外合製定的各項規範,從而完善我們對自我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解決自己內心的種種矛盾,提升我們的境界。所以說,在當代學習和探究孔子的“中庸”思想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德行、完善人生境界仍具有很大的意義。

注釋:

[1][5]孔子.論語[M].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20-21.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17-19.

[3]荀子著,安繼民注譯.荀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85.

[4]黃勇.儒家經典文庫(第二十三卷)[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4863.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三聯書店,2009.

[2]胡偉希.中國哲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胡適.中國哲學是大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史德新.論老子守中思想與孔子中庸之道的異同[J].求索,2010(05).

[6]李桂榮,孔凡文.論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同源同歸[J].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