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當代語境下人的存在之思(1 / 2)

對當代語境下人的存在之思

文化語言

作者:王嬌

【摘 要】當代語境所呈現出人際關係冷漠、價值觀念瓦解等多種精神危機,在商品化的時代,大眾從對物質的需求轉化為被需求,甚至已經逐漸成為物質的附屬品。麵對這種局麵,個體要怎樣確定自身的價值?當下人類的生活方式到底要把人類帶到哪裏去?人類應該以怎樣一種方式存在?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反思的。該文將通過對當代話語的現代性特征分析來為主體意義的重新確立做一個方向性的指示。

【關鍵詞】當代語境;存在之思;文化精神

21世紀是一個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迅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強烈的時代,這個時代在為我們提供各種方便和機遇的同時也使人們麵臨著新一輪的危機。在多重危機下,精神危機凸顯,人際關係的冷漠、價值觀念的瓦解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促使人們對自身存在產生了懷疑和反思。消費文化的時興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繁榮,文化的大眾化消減了文化本身的深層意蘊而標榜其娛樂性以滿足大眾娛樂心理,這就使得作為承載意義的文化符號逐漸媚俗,精英意識逐漸被大眾意識所取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當代人呈現出整體價值失落,在商品化的時代,大眾從對物質的需求轉化為被需求,甚至已經逐漸成為物質的附屬品,我們不由得發出這樣的心聲:“當下人類的生活方式到底要把人類帶到哪裏去?人類應該以怎樣一種方式存在?存在的意義又怎樣界定?”

一、當代話語的現代性特征

生活在當下,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工業化帶給人類社會的各種尷尬處境,我們將這種時代特征表述為“現代性”。吉登斯認為,現代性帶來的生活形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可知的社會秩序的軌道。[1]現代性雖然為人類創造了無數享受生活的方式,但是它本身也是一個“人的物化”過程,各種文化和“神聖形象”在當代話語中從符號到意義都被解構著,這個時代是沒有“大師”的時代,它呈現給我們生存本身所麵臨的困境:在物質生活的享樂和生活重擔的壓力下,群體意識出現了否定、虛無、無意義感。於是便有了孟京輝的話劇《兩隻狗的生活意見》這樣的反應現代人生活狀態和生存意義的劇本:“兩隻狗對生活的意見很多,他們對貧窮有意見/對爆發有意見/對偷情有意見/對饑餓有意見/對女秘書和老板有意見/對蘇丹紅有意見/對轉基因蔬菜有意見……他們告別地球,走出太空。”[2]這正是對當代人生存環境的控訴和對現代技術的懷疑,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裏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推行的“強製性消費”,把本不屬於人本性的物質需求和享受無限度的刺激起來,使人把這種“虛假的需求”當做“真正的需求”而無止境的追求。[3]那麼,在當代社會所呈現的這種現代性特征所帶給個體存在的虛無感和渺茫感之下,我們必須要尋求一個意義的“視界”,我們必須要感到我們對於現實世界時有意義的、是主要的。

二、人的此在狀態

一個生命個體總是以“此在”狀態存在於世界,所謂“此在”,它是一種時間、空間和關係中的存在,必然與世界、與他人在一起。“人總是通過軀體,通過觸摸或凝視,通過姿態,通過言說等多種方式從事交流活動,使人由客體成為主體,並由主體成為主體之間的“真正主體。”[4]在現代工業化社會,科學的發展促進哲學分化為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趨勢,科學本身導致了人的存在方式的變和異,人情冷暖、經曆利益導致我們可以相信和可以寄托心魂的人無處尋求,我們在悲歎這種局麵的同時也將自己融入了這個洪流,並且走得更遠;存在主義哲學在這樣的語境中誕生並逐步發揮作用,在存在主義那裏,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存在者,他別無選擇地、與周圍的一切都不相幹地被拋擲於大地,人被拋入在世界上,正如“我們找不出我們所以存在的任何理由和原因,這個理由不可能是人的本質,因此我們沒有本質的存在”,[5]這種悲情的哲學觀正式對現代語境下人的生存狀態的表達。在理想狀態下,人以意識介入世界,然後始終在做自我實現的夢,這是一個自我需求的滿足的過程,它以完善個體的真正自由為目的來確定生命存在;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工業化的到來,人與他人的共存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此在”可以是一種通過情感關係界定的個體存在,我們消除孤獨方式隻能是在情感中確定存在,我們通過對依戀同類物來展現對於我們個體本身的依戀,並因此獲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