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問答法
哲學政治
作者:閆虹
【摘 要】本文通過蘇格拉底關於道德的問答分析蘇格拉底問答法的環節、特點、邏輯特征、積極作用和不足。
【關鍵詞】蘇格拉底;問答法;道德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被世人稱為偉大的思想家和老師,一生中卻沒有任何著述。他的思想都是在與別人的對話中表達,今人主要通過他的兩個學生色諾芬和柏拉圖的著作來了解他。蘇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話就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一無所知。因此,他從不灌輸任何知識給別人。
一、蘇格拉底問答法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可以經由教學過程直接轉入學生的心靈,教學過程僅是教師協助學生產生某一概念的過程,所以教師的任務不在於臆造和傳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識的產婆”,把存在於學生內心的知識導引出來,變為學生的實際知識與技能。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助產術”。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他的具體做法是,在教學時,不是直接向學生講解各種道理或傳授各種知識,而是與學生談話或向他們提出問題,讓他們作出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也不批駁,而是將學生的話題進一步引向錯誤的方向,使學生自己明白答案的荒謬,然後再進行多方啟發,引導學生一步步接近正確的結論。
有一回,蘇格拉底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麼?”那人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
蘇格拉底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
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
那人隻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
蘇格拉底並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
這種方法,一般被總結為四個環節: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反譏”是助產術的第一步,指通過反問揭露對方談話中的矛盾或漏洞,達到“自知我無知”。“歸納”是助產術中引導方向的重要步驟。它通過對答問者具體而片麵的意見的否定,一步步地將其導向普遍的、確定的、真實的知識。“誘導”是助產術的實質,也可以看作是狹義的助產術。它通過啟發、比喻等方式,幫助對方說出蘊藏在頭腦中的思想,進而考察其真偽,讓對方自己去領會和體悟。“定義”是助產術所要達到的目的,即通過對所論德性的共同性質作出說明,獲得確切的概念性認識,並牢牢掌握它。
二、蘇格拉底問答法的特點
從蘇格拉底和他人關於道德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蘇格拉底方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不批駁對方,先認同對方觀點,站在對方立場上將其引向錯誤的結果,令其自己認識到錯誤。第二,不直接灌輸答案,而是通過不斷提問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第三,準確的設問。蘇格拉底對自己談話的對象,談話的內容,都有明確的出發點和目的性,有自己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所提每一個問題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最終都引向蘇格拉底預期的結論。但是,對於回答者來說,在回答過程中對於這種目的性毫無察覺。第四,具有層次的教育內容。蘇格拉底在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並使對方接受它時,非常注重內容的層層遞進,提問題都是基於常識即可回答,一步一步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逐步接觸到問題核心並得到最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