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離與統一:對《中國合夥人》戲劇化敘事的解讀
影視傳媒
作者:金茜
【摘 要】敘事學作為一門成熟發展的學科,作為一種兼容並蓄的研究方法,為電影分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本文將以去年熱映的電影《中國合夥人》為文本,進行敘事分析。該影片運用戲劇化的敘事技巧,通過動作、舞台、衝突等戲劇要素展開情節,講述了事業和友誼之間糾葛的戲劇化故事。
【關鍵詞】《中國合夥人》;敘事戲劇化;背離;統一
影片《中國合夥人》自上映以來,在內地便收獲了5億多票房。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勵誌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三個好友懷抱夢想共同打拚事業。隨著成功的降臨,他們的友情也開始接受嚴峻的考驗。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三個年輕人的奮鬥史,倒不如說是一部關於事業和友誼的博弈史。本文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事業和友誼之間的戲劇衝突,考察二者如何背離並最終走向統一。
一、理論淵源:電影與戲劇化敘事
衝突是一切戲劇性故事的核心。英國電影理論家艾倫·卡斯蒂提出,“衝突就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形成對應的衝動,而沒有對立,就談不上戲劇表演中的動作。因為,歸根結底,戲劇就是某種震動乃至震蕩的平衡。
中國早期的戲劇電影,其拍攝的方法基本上是以“戲”為主,以“影”為輔。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的戲劇電影向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以重大的矛盾衝突對立作為敘事的方法。
所謂電影的戲劇化敘事,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戲劇表演搬到電影屏幕,將戲劇舞台搬到電影院。另一種是運用戲劇、衝突的敘事方式講述一個生活故事。
二、強化衝突:戲劇化敘事的解構
《中國合夥人》借助戲劇化的敘事方式,實現了事業和友誼的辯證統一。三個年輕人一起創業,創辦了新夢想英語培訓學校,並且最終在美國上市。從故事的內容上看,這部影片被貼上了創業勵誌的標簽,但是戲劇化的衝突無不貫穿整個電影敘事的始終。無論是從人物的設置、結構的安排,還是畫麵鏡頭的組接,衝突蘊含在一切之中。
1.人物定位。影片主要圍繞三個高材生擁有夢想、追求夢想和實現夢想的情節展開。他們分別是故事的主要敘事者——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電影製作者分別賦予了這三個年輕人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1)身份差異。人物在戲劇化電影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必須是能夠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影片中關於三個人各自身份的介紹,都是通過對方的畫外音展示出來的。根據成冬青的畫外音,指出了孟曉駿是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留美世家。孟曉俊描述了成冬青是一個兩次高考都落榜的失敗者。通過畫外音的傳達,成冬青坦白了王陽是一個喜歡交際於各類舞會的人。這種一句話的陳述,主觀性的表達,突出了三人身份的差異。
(2)性格衝突。成功與優秀往往隻是時間上的差別。成冬青敘述孟曉駿是他一直望其項背的偶像,成功的標簽被牢牢貼在了孟曉駿身上。而在成冬青的眼中,王陽也是一個成績優秀的人。當兩個優秀的人遇見彼此,衝突出現了。當三個人逐步將事業做得越來越大時,一方麵,成冬青作為新夢想學校的領導者,他一心隻為辦教育。另一方麵,孟曉俊的夢想是將新夢想學校走向美國,立足世界。這種理想的衝突無疑不是他們二人性格上衝突的表現。
(3)角色逆轉。20年前,在大學校園裏,成冬青說“以後跟他們一起混”。20年後,孟曉駿說“他不去美國了,以後跟成冬青混”。一個在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已不複存在,一個曾經懦弱膽小的人亦不在了。正如影片中所說,“不是我們改變了世界,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為了形成角色的變換,影片通過他人視角表述了這一情節。當新夢想發展壯大時,成冬青作為校長給學生做演講。此時,通過孟曉駿的內心獨白,道出了“20年前,演講的那個人通常是我”的這一變化。
2.結構安排。戲劇化影片在敘事結構上通常采用這兩種方法:第一,主要按照時間的流動講述故事,保證情節之間的因果關係分明,也會穿插倒敘、插敘和閃前的鏡頭。第二,重視對突變手法的應用,故事往往樂於將其情節朝觀眾所習慣期待的相反方向走去。《中國合夥人》這部影片,在故事結構安排上呈現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