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背離與統一:對《中國合夥人》戲劇化敘事的解讀(2 / 2)

(1)聲畫相扣。從影片的構圖來看,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在於將聲音和畫麵進行蒙太奇的結合。這種手法在整個影片中幾乎隨處可見。比如當美國簽證考官問成冬青,“誰是你最崇拜的人?”,成冬青回答是“孟曉俊”。話音剛落,畫麵就切換到孟曉俊通過了美國簽證的麵試。通過聲音的傳播,與畫麵建立聯係,因果關係環環相扣。這種過渡顯得自然貼切,並且故事的情節也因此變得緊湊。

(2)情節突變。從影片的發展脈絡來看,這部影片沒有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來敘事。在影片的開端,展示出了七八十年代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的浪潮。通過聲音的組接,故事突然轉到成冬青等三人創辦新夢想學校的畫麵。當成冬青內心獨白,“他們眼中的留學教父,從未去過美國”,順勢將話題轉移到美國EES控訴新夢想盜竊教材的情景。這種閃前的手法為後麵故事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3.情境設定。這裏的情景主要是指影片中景別、畫麵的安排。任何一種情景的設定,都包含著話語的意義和文本的信息。這種情景的安排,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電影製作者的意圖,即激化矛盾,將故事的發展推向高潮。

(1)儀式展現。所謂儀式,就是用來被展現的。通過儀式化的呈現,人們內心複雜的變化能夠不直接通過語言而可以感受到。在該影片中,儀式更多的表現為舞台和演講。戲劇和衝突也在儀式中間得以凸顯。比如,在大學期間,孟曉駿是一個十分擅長演講的人。當孟曉駿回國以後,成冬青邀請他做講座。可是萬萬沒想到孟曉駿會有舞台恐懼症。影片在對舞台進行敘事的時候,多采取大場景鏡頭。對人物的敘事則更多的是中近景,以及其他角度的變換交錯,形成兩麵的對比。

(2)打鬥動作。戲劇化電影的敘事手法還在於動作性。影片通過有意地組合、對比,讓不同性格的雙方在麵對同一件事情而呈現兩種不同的態度和行為。為了能夠敘事好三人內心的複雜情感,影片通過一場乒乓球賽的對決側麵烘托出三人各自的想法。這場名為乒乓球的比賽,實際是各方勢力的一個較量。這種非暴力的打鬥方式,通過鏡頭的組接,更能夠襯托出緊張的情感氛圍。

三、趨於統一:戲劇化敘事的文化價值

衝突是戲劇化敘事的主題。離開了衝突,電影的敘事也少了分戲劇的色彩。戲劇化的電影敘事能讓觀眾在理性和感性都得以認可,在觀賞時自覺地期待著衝突的到來和它的最後化解。而當衝突走向高潮時,他們就會知道故事即將到此結束。正如戲劇化敘事一般多以因果關係為主要方式,當然也不排除會插入倒敘、閃前等敘事手法。一切矛盾衝突的激化最終都會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對立中趨於統一。

當影片中的三個合夥人出現散夥危機時,故事發展轉向高潮,友誼和事業最終實現了最激烈的碰撞。此時,影片的拍攝者將故事的情節進一步戲劇化,講述了成冬青創辦的新夢想學校遭到了美國的控訴。正當無力解決時,他的合夥人孟曉駿和王陽都回到了學校,共赴美國去解決這個難題。通過三個人的努力,困難迎刃而解。在人類最真誠的的友誼麵前,利益和事業都屈服於它。

這彰顯出深刻的文化內涵:即便是在物質橫流、利益至上的時代,人類最真誠的和最寶貴的情感依然存在。任何的矛盾和背離,在情感那裏都會得到統一。如何把握好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是生活在當下社會人們的一大困惑。精神價值遠遠大於物質價值,是這部影片戲劇化表達的文化意義。

【參考文獻】

[1]沈貽煒.電影的敘事[M].北京:華語教育出版社.1998/

[2]梅雨.戲劇化,中國電影的曆史選擇[J].藝術百家,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