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 總 論 ]

名詞與銀幣術語

一、名詞

川版: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簡稱,也稱為軍政府銀圓或者四川漢字銀圓,是1912年至 1935年期間由四川統治者或者統治過四川的軍事集團生產發行的一種四川地方性銀幣。雖然其成色高,但是體積小,故決定了其地方幣的特性。在省內可以全額使用,在省外則要打折貼水使用。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主要由成都造幣廠和重慶銅元局生產,其他地方也有少量鑄造 ,生產總量約 7310萬圓。

正麵:有國家紀元、國號、國徽或者有國家標誌的一麵稱為正麵。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壹元硬幣、袁大頭、帆船,正麵是國家紀元、國號、國徽或國家標誌,背麵才是麵值金額。因此,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的正麵應該是“中華民國元年”、“漢”字和 18圈環,背麵才是“軍政府造”、“四川銀幣”和“壹圓”。

背麵:有麵值金額的一麵習慣地被稱為背麵。

廠版:在軍政府壹圓銀幣發行流通的年代,百姓對軍政府發行的 5角銀幣的習慣稱呼。由於軍閥以獲利為原則隻鑄造 5角銀輔幣而不生產壹圓銀主幣,造成5角銀輔幣增加而壹圓銀主幣減少,最後使壹圓銀主幣退出流通市場,5角銀輔幣取代壹圓銀主幣成為流通的主要貨幣。老百姓為了區別他們,稱 5角銀輔幣為“廠版”,而稱壹圓銀主幣為“大洋”。但是,現在的收藏者習慣稱壹圓銀幣為“廠版”,主要是取其從“造幣廠”中生產的版式之意。

局版(渝版):重慶部分收藏者習慣稱重慶銅元局生產的版式為局版,其意也同於廠版。

軍閥版:其實絕大多數的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都是由軍閥生產的。大軍閥生產的是成都造幣廠版和重慶銅元局版,而小軍閥生產的才能稱為軍閥版。絕大多數軍閥版是 1924年以後生產的,其中以 1930年前後的為最多。有些還采用當時的“高科技”包銀技術,絕大多數包銀銀圓都是軍閥版。

雜版:雜版的“雜”有兩重意思。其一是生產廠家雜亂、繁多,沒有規律也沒有約束,想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不受市場供求的經濟規律影響。其二是銀幣雜質太多,含銀量少,成色低下,含銀竟有低至 3-5成者,故四川民間為區別之,稱成都造幣廠所鑄 5角幣為“廠版”,稱各地軍閥設廠所鑄 5角幣為“雜版”。與廠版相比,雜版工藝比較差,主要是壓銀圓的機器小,壓力不夠等原因。但是,與私版相比則要好些。

私版:私人生產的銀圓簡稱為私版。由於作坊式生產,土法上馬,工藝質量都十分低下,一般多為熔鑄版製造幣坯,重錘砸壓,產量少,壓力不均勻,裂紋也比較多,且多為啞版。私版由來已久,利益使然之。1915年,彭縣銀匠張伯元、謝雲安造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圓 700枚;1928年,江北石馬河楊金山、張治平、鄭定國等 20人土造四川軍政府銀圓 1000枚;1932年,瀘縣袁某私鑄四川軍政府銀圓 200枚;資陽聶俊明、邱茂林、陳俊卿,廣安戴雙合合鑄 150枚;1934年成都李富誠熔鑄四川軍政府銀圓 200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