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版:銀圓正麵和背麵加上印戳和刻字後造成銀幣表麵受傷,故名為爛版,多見於早期的銀圓。由於外國早期銀圓剛剛進入中國,許多錢莊沒有見識過,不知真假,隻有通過印戳敲打,才能驗明成色,同時證明該銀幣已經經過本錢莊鑒定。一枚銀幣如此經過十多次鑒定後,就形成爛版。在廣東東江地區,越爛的版越受歡迎,證明越爛的版越是真銀。敲擊爛版一般沒有金屬音。經過長期酸堿腐蝕後,銀圓也可以成爛版。

玉版:經過長期流通,或者經過不法商販的磨沙偷銀後又長時間流通造成銀幣表麵平坦,但是字跡沒有消失的銀圓,稱為玉版。由於手感如玉,有晶瑩之感。重量比標準銀圓要輕些。

包殼:是在銅質毛坯上麵包裹一層銀子薄皮,俗稱“包子”。軍閥們經常采用包殼方法製造銀幣。在銀圓時代,這還是一項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產工藝技術。一般的小軍閥和私造者是無法掌握和使用的。首先,要生產出比銀圓稍微小和薄的“銀圓”圖案銅質幣,而且這種銅質幣也必須是機器衝壓出來的。其次,要同樣再衝壓生產一次成露銅。因此“包殼”絕大多數都是軍閥版。

光版:也稱光麵。有兩種情況下出現光版,一是玉版再經過長期流通後,字跡變得更加模糊,直到看不清後才成光版;二是毛坯銀圓在印花過程中,由於壓力太小,印字不清楚,再經過一段時間流通後,字跡漸漸摩擦掉,也看不清楚。光版的聲音與標準銀圓基本上一致,但重量要輕一些。

啞版:敲擊銀圓邊緣,如真正的造幣廠生產的銀圓有均勻悠長清脆的銀質聲音。這是由於銀幣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了淬火處理的原因。即將製成的銀圓放在圓形機器內搖轉,下置爐火,使銀圓受熱以便排出銀幣內細小的氣泡,並使銀分子之間均勻舒展。燒紅後,再反複淬火。經此工序,銀圓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此道工序技術性強,過軟過硬都不行。由於技術性強,許多軍閥版和私版多沒有經過這道工序,因此許多銀圓敲擊呈沙啞音,成啞版。啞版的重量與標準版重量沒有變化。

標準重量:按照 1912年設計生產時四川軍政府壹圓銀幣的標準重量為 25.60克。超重:超過 26.00克(含 26.00克)為超重,也稱為高銀。超輕:低於 24.00克(含 24.00克)為超輕,也稱為低銀。罕重:超過 27.00克(含 27.00克)為罕重,也稱為超高銀。罕輕:低於 20.00克(含 20.00克)為罕輕,也稱為超低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