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三:合格小學教師的標準是什麼(2 / 3)

2.倡導以師德為先

小學教師麵對的是成長中的小學兒童,特別要注重為人師表,重視榜樣的作用。師德大到遵紀守法、獻身教育事業,小到個人修養、言談舉止。特別是在對待小學生的態度方麵,本著 “教師的愛是小學教師的靈魂”這一理念,著重要求教師要富有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師德作為教師素質的第一要素,要求教師要履行職業道德規範,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標準》把 “師德為先 ”提升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進行闡釋,足以說明師德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 “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 ”。教育部指出,教師 “標準 ”一旦正式頒布後,教師將定期進行資格考試,師德考核將作為首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而在現實教育生活中,違反師德的現象頻頻發生,對孩子的自尊心極不重視,諸如戴綠領巾、讓學生互打耳光,這些反麵素材與《標準》中關於師德的定義格格不入,因此進一步加強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已經刻不容緩。

3.重視教師專業能力提升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教育理念、專業知識的載體,它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小學教師所麵對的是生動活潑、日益成長的小學生,他們的能力首先體現在認識學生、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方麵,同時還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方法等實踐環節上。當代教師不僅要把握學科的基本理論,還要有能力駕馭課堂,通過有效的方法、智慧來指導學生的學習,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4.積極踐行終身學習理念,終身學習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特征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應該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小學教師的終身學習理念主要體現在主動發展的意識和不斷反思、製定發展規劃的能力,同時還要把握國內外教育發展的動向,緊跟教育理論和知識學習的發展步伐,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使學習成為自身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二)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1. “專業理念與師德”維度

《標準》從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四個領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提出具體要求。

第一,強調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獨特性,要求教師注重自身專業發展。這是時代發展和教育進步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訴求。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一種專業化的工作。小學教師所麵對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小學教師職業。隻有達到教師專業標準的人才能進入教師隊伍的行列,才能從事教師職業。因此,通過製定實施教師專業標準來規範和要求教師職業,突出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才能對照標準對即將入職的準教師和已入職教師有的放矢地實施培養和培訓,才能有效地推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第二,突出小學生的生命教育。《標準》首次提出了把小學生安全放在首位的要求,體現了以生命為重的國家意誌。生命教育是這個時代的重音符,它體現出不斷革新進步的教育觀。因此生命教育也自然成為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最原初、最重要的姿態和使命。《標準》指出,教師要 “將保護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學生的人格”“信任小學生,尊重個體差異 ”。這裏的 “安全 ”應該包含 “生命的存在 ”和 “生命的健康 ”兩個方麵。這意味著教師要服務於小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關心小學生的生命狀態和質量,同時也要關注小學生自身對生命的體驗和態度。

第三,明確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小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學校生活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擁有的,以小學生為著眼點提出快樂學校生活的問題意味著要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深入、有效地轉變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以及學校管理思維等。外在環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微觀世界裏,教師對教育和對學生的理解與行動將會更為直接地決定小學生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學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師要注重修身養性。《標準》提出了指向教師個人修養和行為方麵的諸多要求,如 “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樂觀富有親和力;舉止文明禮貌 ”。這些要求更多地反映出教師作為平凡個體和 “教育者 ”的雙重角色,比如應該具有哪些特有的心性、品質和行為,並且這些特質處於怎樣的水平上對小學生才是適當的。

2. “專業知識 ”維度

《標準》從小學生發展知識、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四個領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具體要求。

第一,要求教師了解和掌握小學生發展的知識,目的在於保護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小學生的合法權益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小學教師僅僅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學習特點等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強政策和法律層麵的學習,了解小學生生存、發展和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需要了解小學安全防護的知識、掌握針對小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侵犯和傷害行為的預防與應對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銜接過渡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尤其是突出強調小學教師應 “了解對小學生進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 ”,這是本《標準》的一大亮點和特色,這將有助於改善目前小學在課程設置上普遍欠缺性教育課程和缺乏專職教師的尷尬現狀,對於彌補小學生性教育缺失問題,完善小學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方麵的知識儲備具有深遠影響。

第二,對小學教師學科知識的要求體現綜合性。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如語文知識、數學知識等,是教師知識的 “主幹 ”和 “核心 ”部分,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也是教師職業 “身份 ”的標誌。小學階段要以綜合課程為主,綜合課程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要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小學教育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小學教師要了解多學科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掌握所教學科的知識體係、基本思想與方法,也正是綜合性特點特別要求小學教師關注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的聯係,與其他學科的聯係。正如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觀主張課程要以廣泛的社會問題為中心,使課程與社會生活聯係起來,學生要盡可能多的參與到社會中去,增強學生適應和改造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小學教師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才能保證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寬廣的社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