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學中國話麵對的挑戰(1 / 2)

外國人學中國話麵對的挑戰

Hearing challenge of Chinese

外國人說中國話難免會有點洋腔洋

調。很多初學中國話的外國人都說:“學

中國話最困擾我的還是聲調、平翹舌、多

音字,把我的頭都搞大了!”

現行漢語拚音方案,最初是中國對漢

字的“拉丁化”方案,采用的是二十六個

英文字母。對於早已熟悉二十六個字母的

外國人來說,漢語拚音無疑是對這二十六

個字母的“異化”,對於他們而言,要拋

棄以前這些字母的讀音是非常困難的。這

不僅僅是挑戰,簡直是“顛覆”。

教外國人初級漢語的老師都有這樣的

體會:聲母中的“

”;韻母

”是外國人初學拚音的

學習難點。因為這些字母所對應的拚音讀

法與他們腦子裏根深蒂固的東西相差太遠

了。很多外國人在拚寫拚音時都會犯“英

語式”錯誤,如:在拚寫“看”(

的拚音時,會拚寫成

;在拚寫“學”

)的拚音時,會拚寫成

;在拚寫

《了解中國》係列

156

“風”()的拚音時,會拚寫成;在拚寫“去”(

的拚音時,會拚寫成,等等。

拚讀的時候也會出現各種差錯。拚音是拚讀音節的過程,

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韻母急速連續拚

合,並配以聲調而成為一個音節。拚音時還要注意讀準聲母、

韻母和聲調的音值。拚音裏的“陽平”和“上聲”也就是俗稱

的“第二聲”和“第三聲”是最容易被外國人誤讀的聲調。

現代漢語的書麵語雖然相對統一,但方言眾多,由於外國

人生活在中國的不同地區,因此也會受不同方言的“熏陶”。

比如成都話不分平翹舌,有很多“土話”。生活在成都的外

國人,他們學習時聽到的是普通話,但在生活中周圍的人卻

基本上都說成都話。聽得多了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模仿起來,

常常會鬧笑話。比如他們會說:“你現在在‘住傻子’(做什

麼)?”

中國話裏麵有一些同音詞和近音詞的讀音相近,而意思

卻相差甚遠。有一些漢語基礎的外國人,雖然已經初步建立

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漢字詞庫”,但是卻常常會遇到另一個

窘境——因為很難掌握語音的變化,會鬧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笑

話。

例如,一個外國姑娘第一次會見一個中國朋友,那位中國

朋友誇獎她“皮膚漂亮”,她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以為對方說

的是“屁股漂亮”,一時愣住了,結果弄得那位中國朋友也不

宋代·陸信忠 《十六羅漢·降龍》(局部)

158

知所措。還有一位外國人跟中國老師學習小提琴。老師隻會簡

單的英語,而這位學生的中文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每次見麵的

對話,彼此都有些拘謹。老師見他握琴的姿勢有些緊張,就拍

著他的肩膀用英語說“肩頭,放鬆,肩頭——”,被他誤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