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於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不斷受到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高職院校都相繼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並從師資、教學條件等方麵為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做出了努力,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多種因素,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1.部分高職院校對職業道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培養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但仍有部分高職院校對職業道德教育還不夠重視,隻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而忽視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導致部分學生的擇業觀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表現為在敬業精神方麵,奉獻意識較差,工作責任心不強,什麼都向錢看,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他們有成就事業的願望,但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一些剛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應有的敬業和奉獻精神,待遇不好就另謀高就。我們對四川某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專業被聘用到一大型物流企業的12名畢業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兩年後還留在該企業的隻有2人,其餘10人在兩年之內因不同原因而離職或被辭退,這中間有3人是因為對該企業經常安排他們到外地出差和常駐外地不滿意,有4人認為工作條件艱苦,而工資、待遇離他們的期望值有差距,有2人覺得在該企業發展空間不大,1人因沒有責任心和不遵守紀律被公司辭退,而因能力和業務水平問題離職的一個也沒有。留下的這2人能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他們工資待遇逐年提高,其中一位公司正準備將其升為組長。這雖然不能全麵反映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問題,但至少說明當今高職畢業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敬業愛崗的職業道德精神和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職業道德素養。在誠信方麵,製作虛假簡曆的現象十分普遍。據了解,有的招聘單位收到的學生自薦表中,在“任職”一欄中填寫同一學校學生會主席、副主席或一個班的班長、副班長職位的竟多達十餘人,在“政治麵貌”一欄中一個班竟有50%以上的非黨員學生填寫了“黨員”;製作虛假成績的情況也很多,一些畢業生為滿足用人單位對學習成績的要求,隨意修改自己的成績單,把不及格的科目修改成及格,低分的科目改成高分等等。單方擅自違約的事件也屢有發生,有部分已簽約的畢業生不顧學校、單位的利益,不顧個人誠信,擅自違約,致使用人單位對其所在學校學生的誠信度方麵的看法大打折扣李麗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探析.http://www.chinaacc.com/new/。
2.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發展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麵社會急需大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麵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僅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從業者的道德素質的要求尤其是職業道德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由於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狀況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馬樹超教授為組長的“新時期上海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組,將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概括為六個方麵,即: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體係還不夠完善;教育觀念滯後,嚴重影響職業道德教育的成效;人本意識淡薄,忽視了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性;缺乏與行業、企業的聯係,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層次性;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不夠,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時效性;師資力量薄弱,影響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正常實施。根據華南師範大學“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對策研究”課題組對550個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有558%的單位認為大學生“缺乏實幹精神”,479%的單位認為大學生“缺乏綜合素質”,而在大學生中,選擇“缺乏實幹精神”和“缺乏綜合素質”的分別隻有125%和207%;209%的單位認為大學生“缺乏職業道德”。由此可見,用人單位呼籲高校重視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而大學生自身卻幾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高職院校學生同樣如此。在誠實守信方麵,通過對重慶市某職業院校的6761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統計表明,高職院校學生誠實守信的觀念淡薄。如在麵對“您如何看待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問題時,回答“可以理解,學校應從輕處罰”和“可以理解,學校應從重處罰”的分別占到50%和21%,很多學生認為作弊很正常。還有抄襲作業、違規冒名頂替、求職資料作假、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後隨意毀約等誠信問題鍾佐彬,徐敬潔.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內江科技,2010(3)。
3.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配備不強
目前,不少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配備數量較少,水平參差不齊。一是專職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數量較少,由於部分高職院校認為職業道德教育是輔助課程,不是主幹課程,因此在師資引進和配備上以專業課教師為主,以致不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教師的引進和配備,甚至個別高職院校還沒有專職的職業道德教育教師,都以兼職教師擔任。二是職業道德教育教師素質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在高職院校中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的非常少,表現出教師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專業素養不夠精,很多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都是其他專業改行的。
第三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
實踐的研究意義與方法
通過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高職院校關於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論,凸顯了高職院校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高職院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石和實踐依據。
一、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理論意義
通過研究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內容。關於職業道德教育,以往的研究更多是針對中職的職業道德教育,《教育部關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中明確提出了《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而關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卻很少。本書從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出發,分析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闡述了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途徑和職業道德教育隊伍建設及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體係等,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這對提高高職教育研究的理論水平、豐富高職教育研究內容都有一定的意義。
(二)實踐意義
198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批轉〈國家教委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的通知》中提出,高等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任務。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都應當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具有為人民服務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成為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本書正是從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發,對加強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進行分析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措施。
我國的教育體係是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為主體的,高等職業教育也不例外。這種體係客觀上決定了高等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在我國整個職業道德教育體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在高中階段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擁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重在職業道德知識和規範的傳授,比較注重一般職業道德的培養,其內容比較全麵、係統,具有更多的共性要求。而企業內的職業道德教育,則是行業企業根據經營管理要求和生產服務規範而實施的行業性道德教育,是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加強新時期職業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使其與企業職業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於提高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本書立足於培養市場急需、企業滿意的高職院校學生,從如何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出發,提出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注意事項和有效措施,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方麵有參考價值。
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書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以馬克思關於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實踐對理論起決定作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等作為理論指導,對高職院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緒論部分,總體介紹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況,強調高職教育在我國將是長期而又係統的工程,我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必然趨勢,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介紹了本書的研究意義和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職業道德理論部分,詳細闡述了作者對職業道德的理論研究,分析了職業道德的產生與發展、特征與作用及職業道德的主要範疇,並對職業道德與其他道德規範的關係進行了分析比較。
第三部分即第三章至第七章,詳細論述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原則、基本內容和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隊伍的建設以及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評價體係。
第四部分即第八章,根據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提出高職院校三年的職業道德教育實施大綱。
(二)研究方法
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麵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本書在研究過程中具體采用了以下五種方法:
1.調查研究方法
要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及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隊伍現狀等真實情況,就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本書主要是通過訪談和座談等方式獲得第一手材料,分析目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及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隊伍現狀等。在調查研究中注重科學性和準確性。
2.文獻研究法
本書在研究中通過相關書籍的查閱、文獻資料的檢索與下載等方式,收集相關數據、檔案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在借鑒和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力求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3.經驗總結法
我國曆來十分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強調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在多年的德育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書對我國長期積累的德育教育經驗素材進行係統的分析和綜合、總結和歸納,並結合目前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實際,形成自己的觀點。
4.比較研究法
本書利用比較研究法,比較分析了道德與法律、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與家庭美德、職業道德與其他道德規範的區別與聯係,闡述了職業道德的特點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5.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本書通過設計高職院校學生對職業道德認識的問卷,對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通過抽樣問卷調查,掌握了高職院校學生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對學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感受,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所學專業涉及的行業職業道德規範要求和職業道德素養對今後的工作影響重要與否等情況,對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在研究我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過程中,我們還對這些方法進行綜合運用,進行全方位研究。同時,我們不僅僅局限於上述的研究方法,還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將它應用於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把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向更高、更寬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