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誠實守信的作用及意義

(1)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自古以來,恪守誠信是衡量一個人行為、品質和人格的標準,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最基本的準則。隻有“誠信”,方可“立身”;做到“誠信”,才能“成人”。誠實守信對一個人來說,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哲學追求真理,人性追求誠實,他把誠實看做是人性中的真理,是做人的寶貴品質。如果一個人做事不誠實守信,就必然會失去朋友的信任,失去合作夥伴的信任,最後失去在社會上立足和發展所需的人際關係。一個人有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欺騙某一個人或者所有的人,但絕不可能在所有時候欺騙所有的人。失信於一時,將失信於一世。每一個從業者都要誠實守信,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做到誠實、正直、守信,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創造融洽的人際關係,從而營造生存和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因此,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從而避免了一場災難。“一諾千金”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2)誠實守信是企業的立業之基

古人雲:“經營之道在於誠,贏利之道在於信。”誠實守信不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企業搏擊市場賴以生存的前提。誠實守信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一種形象、一種品牌,是一個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實守信是所有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個企業如果隻顧眼前利益,為圖蠅頭小利而把誠實守信拋之腦後就會自取滅亡;反之,如果高瞻遠矚,放眼未來,嚴把誠信關,做到誠實守信,就會穩步發展,贏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發展壯大。北京同仁堂是我國中醫藥行業聞名於世的老字號,創建於1669年,從1723年開始供奉禦藥房用藥,享受皇封特權,曆經八代皇帝。三百多年來,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同仁堂人在製藥過程中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3)誠實守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中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對此作了精辟的闡述,他指出,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古人認為:“誠者,天下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把誠信看做天理和良知。誠實守信是從業者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每個從業者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理想信念既是一種思想認識,又是一種莊嚴承諾和實踐行動。一個不誠實守信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不可能在關鍵時刻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做出犧牲。隻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真正忠誠於黨和人民,忠誠於國家和事業;才能從大局出發,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誠實守信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建設尤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各個方麵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辦事公道

辦事公道是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準則,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行為規範之一。

1.辦事公道的含義

辦事公道是從業者待人處世的一種態度,是指從業者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按照同一標準和同一原則辦事情、處理問題的職業道德規範。它要求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處理與國家、集體、群眾之間的關係時要公平合理,按原則辦事,不按關係和人情辦事。辦事公道不僅是對掌權者的要求,也是對一切從業者的職業行為的普遍道德要求。

古代思想家孟子說:“其身正則天下歸之。”“身正”的含義之一就是“公道”。公道,西方人早期亦稱公平、正義。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把“正義”列為四大美德(即“勇敢、智慧、正義、節製”)之一。關於“公道”思想,在中國曆史上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清時期的思想家都有過表述,其中先秦時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對公道思想的表述和解釋最為透徹。商鞅提出了實行“壹刑”的主張,並解釋說:“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製者,罪死不赦。”見《商君書·賞刑》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對“公道”思想也作過闡述,並提出了“法不阿貴”的重要原則,他主張:“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見《韓非子·有度》商鞅的“刑無等級”和韓非的“法不阿貴”都是對等級特權和人情特權的否定,主張公道、公平與公正。這些“公道”思想都是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自古以來,許多辦事公道的人感染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如:宋朝清官包拯,出生時因長相醜陋,被父母遺棄。他嫂子於心不忍,把他收留在家並親自哺乳,讓他與親生兒子包勉一起吃自己的乳汁長大,所以包拯稱嫂子為“嫂娘”。包勉後來當了貪官,不管嫂子怎樣求情,包拯還是鐵麵無私、大義滅親判了包勉死刑。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同樣要求每一個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要公平合理地處理一切事務。

2.辦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辦事公道要求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不徇私情、客觀公正。

(1)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指按照原則辦事,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以權損公,不謀私利,不以個人性情和好惡行事。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堅持按原則辦事,不懼怕權勢,不計較個人得失。公平公正是職業活動中辦事公道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行各業職業活動的一個行為準則。不同的職業活動其公平公正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對政法工作者公平公正的要求是秉公執法,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

(2)公私分明

辦事公道要求從業者在堅持真理、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做到公私分明、不徇私情。公私分明是指要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區別開來,不能因個人私利損害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家利益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隻有國家富強了,個人的利益才能盡可能地實現,個人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們要以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為重,做到不謀私利、光明正大、廉潔奉公。當然我們既不能一味地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視個人利益於不顧,又不能拋開國家和集體利益,隻強調個人利益。人們形象地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比喻為“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幹”。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

(3)不徇私情

不徇私情是指從業者為人公正、大公無私,不屈從私人交情,不借職權和職務之便而損公肥私、多貪多占。不徇私情源於我國曆史上的為官之德。古人講的“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無私方能無畏”等,從道德上闡述了為官的正確途徑和方法。不徇私情是公正的思想基礎,對於從業者來說就是要根據自身工作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不侵占公共財物,不損害公共利益,不貪圖便宜,不假公濟私,做到公私分明、辦事公道。

(4)客觀公正

客觀公正中的“客觀”是指反映事物的本來麵目,不摻雜個人的主觀意願,也不為他人意見所左右;“公正”就是平等、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公正是幾千年來為人們所稱道的職業道德,人們都希望自己與別人一樣受到同等的對待,自古就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因此人們一直歌頌那些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的清官明主。客觀公正就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從客觀事實出發,公正地對待所有人和事物。客觀公正要求端正的工作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獨立性。

3.辦事公道的作用及意義

辦事公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人們待人處世的起碼準則,也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必要條件。如果辦事不公就會有損個人自身的形象,影響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甚至損害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辦事公道是個人立身之本,是企業活動的根本要求。

(1)辦事公道是個人立身之本

辦事公道與否是一個人職業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體現。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每一個從業者都要與其他人和企業打交道,辦事是否公道正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和職業道德修養程度的重要標杆。隻有做到辦事公道,才能贏得企業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才能贏得其他同行的認可。贏得了企業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個人就會在企業工作順利、心情愉快;贏得了其他同行的認可,就會開拓個人和企業的外部生存空間,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使個人和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2)辦事公道是企業活動的根本要求

辦事公道是樹立企業形象,抵製行業不正之風的重要行為準則,也是企業活動的根本要求。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隻有遵守市場規則,公平競爭,按照合同和法律公正地進行各類企業活動和處理各類糾紛,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和進一步發展。這就需要恰當處理企業內部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而辦事公道是正確、恰當處理這些關係的重要準則。一個企業,隻有從領導者到一般員工都堅持做到辦事公道,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辦事公道有助於企業贏得較好的聲譽,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辦事公道是抵製行業不正之風的重要內容,行業風氣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企業從領導到一般員工都要從自身做起,做到清正廉潔、辦事公道,才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自覺抵製行業之間的不正之風,企業才會健康發展。

(四)服務群眾

服務群眾是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核心要求在職業道德中的具體體現,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規範。服務群眾的實質就是群眾自我服務,即全體社會職業勞動者之間通過相互服務來謀求共同幸福。

1.服務群眾的含義

服務群眾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要求在職業活動中一切從群眾的利益出發,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事,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服”是“承擔、擔當”之意,“務”是“勉力從事”之意。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是服務對象,人人又都為他人服務。按現代漢語的字麵理解,“群眾”泛指人民大眾或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人民群眾既包括體力勞動者,又包括腦力勞動者。人民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群眾是相對於個人而言,人民群眾這個概念是一個曆史範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曆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整個人類社會的不同曆史形態裏,在階級社會的不同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曆史時期,由於各國的社會形態、階級結構以及曆史發展的具體過程不同,人民群眾所包含的範圍也不同,其中包括一定時期內的某些剝削階級、領導群眾創造曆史的傑出人物等。判斷一定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是否屬於人民群眾的範疇,根據是看它在特定的曆史環境和曆史時期中是否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2.服務群眾的基本要求

服務群眾作為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不僅是對黨和國家機關幹部、公務員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從業者的要求。“八榮八恥”(即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其中一項要求就是“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服務群眾的基本要求為:

(1)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要服務群眾,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曆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和實現自身利益根本力量的群眾觀。群眾觀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就是堅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群眾負責,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實踐證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是靠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的,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每一個從業者在本職崗位上都要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要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2)要充分關心群眾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生活處在深刻變動之中,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社會問題千頭萬緒,每一個從業者都要心係群眾,關心群眾,了解群眾的疾苦,知道群眾想什麼、盼什麼。關心群眾首先要關心那些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群眾,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難的群眾,老弱病殘及喪失勞動能力的群眾,要及時了解他們的需要,以便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3)要充分尊重群眾

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隻有尊重群眾、方便群眾,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尊重群眾就是要尊重他們的價值和尊嚴,要平等待人。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分工不同。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在什麼崗位,我們都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傾聽群眾的訴求,鄭重考慮群眾的要求。方便群眾是服務群眾的落腳點,隻有以方便群眾的思想為指導,才會有切實的方便群眾之舉。方便群眾就是要更多地為群眾謀福利,為社會服務。由於職業和崗位不同,服務群眾的方式和內容不同,因此,方便群眾的具體表現也不盡相同。一個從業者隻有做到尊重群眾、方便群眾,才能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3.服務群眾的作用及意義

服務群眾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中涉及為什麼人服務的根本要求。在社會生活中,如果每一個從業者都做到了服務群眾,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人人都是服務者、人人又都是服務對象的和諧氛圍,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這不僅有利於從業者自身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1)服務群眾有利於從業者自身的發展

任何一個從業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實於服務群眾,就會有利於其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增強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從而有利於其自身的發展。職業理想是一種社會意識,職業理想的內容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一個從業者隻有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才會感受到關心群眾、尊重群眾、方便群眾和幫助群眾的人生價值。對於服務群眾的效果,通常表現在從業者是否有職業榮譽感和職業責任感。如果從業者沒有職業榮譽感和職業責任感,在工作中就會無視群眾利益,更談不上服務群眾。當從業者在真情服務群眾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關心群眾、幫助群眾、為群眾辦好事,就會自覺地形成強烈的職業榮譽感和職業責任感。

(2)服務群眾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服務群眾是企業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原則,如果企業背離了這一重要內容和原則就會走向衰敗甚至破產。一個企業做到全心全意服務群眾,事事為群眾著想,就會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企業的利益。社會中的每一個從業者都做到了一心一意服務群眾,社會就會形成和諧的發展環境,群眾就會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黨的好幹部焦裕祿同誌對人民群眾鞠躬盡瘁,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麵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裏裝著全縣的幹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最終,因積勞成疾,以身殉職。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改變了蘭考縣的麵貌,為後人建立了一道道綠色屏障,樹立了關心群眾、幫助群眾、服務群眾的好榜樣。

(五)奉獻社會

奉獻社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要求,是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的最好體現。

1.奉獻社會的含義

奉獻社會就是把自己的知識、才能、智慧等,毫無保留、不計報酬地貢獻給社會,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奉獻是一個崇高的精神境界,任何一個從業者,不論從事何種職業,在什麼崗位,隻要是愛崗敬業、努力工作,不是為了個人、家庭,也不是為了名和利,而是為了有益於他人、為了有益於國家和社會就是為社會作貢獻。奉獻社會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廣大勞動人民當家做主,因此,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必須把奉獻社會作為自己重要的道德規範。奉獻社會要求從業者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以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為重,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兢兢業業的工作,使自己所付出的勞動能夠對國家、民族甚至全人類產生積極的意義,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2.奉獻社會的基本要求

奉獻社會,作為職業道德規範的最重要內容,其基本要求是淡泊名利、吃苦耐勞、勤奮實幹。

(1)淡泊名利

奉獻社會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在人民群眾中曆來就有廣泛深厚的基礎。奉獻社會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淡泊名利,就是不重視、不追逐個人名聲和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要求我們要有寬闊的胸懷和高遠的誌向,個人的名利得失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古代先賢尚且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作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更應有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奉獻社會,並非不尊重個人合法利益,也不是要求人們完全放棄和無謂地犧牲個人利益,而是根據社會主義義利觀,要求人們自覺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個人利益融入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中,全心全意為國家和人民作貢獻。在中國曆史上,湧現出了無數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物。

(2)吃苦耐勞

奉獻社會還要求吃苦耐勞。吃苦耐勞就是能經受艱苦和勞累。吃苦耐勞是一個從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優良品質。實踐充分證明,隻有不怕艱難困苦、勇於吃苦耐勞,才能勇於奮鬥、奉獻社會。如果隻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必然是知難而退、鬥誌衰退,更不可能奉獻社會。

(3)勤奮實幹

奉獻社會就要勤奮實幹,就要把思想和行動、認識和實踐統一起來。如果隻是將奉獻社會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思想中,不付諸實際行動,那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奉獻社會。因此,每一個從業者隻有付諸行動、勤奮實幹,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奉獻社會。

3.奉獻社會的作用及意義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隻有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實實在在為群眾服務,為社會多作貢獻,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一個人對社會所作的奉獻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多,體現自身的價值就越大,就會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帶來人生價值的提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擁有奉獻社會的精神。因此,奉獻社會是從業者實現人生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

(1)奉獻社會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有效途徑

人生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麵。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體現人的社會價值,社會對每一個勞動者的尊重和滿足體現人的自我價值。在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滿足這兩個方麵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人生的價值就是在這世界上留下有意義的東西。如果自己給予社會的是空白,則個人生命也就黯淡無光,毫無意義。一個人的奉獻再大,都不可能超過他從整個人類社會所得到的收獲。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科學發展在不斷延伸,由此帶來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在奉獻社會的同時,也在享受著別人奉獻社會的成果。我們如今的現代化生活,實際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奉獻基礎上的。個人隻有在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在展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一個人的勞動貢獻越大,越會受到他人或社會的尊重和滿足,他的人生價值就越大。因此,奉獻社會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