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信仰叫和諧(1 / 3)

共同的信仰叫和諧

仙音嫋嫋,佛光普照,真主和耶酥也來到康定。各居各的廟堂,各念各的經,理解緣於相互的尊重。還有孔夫子的學說,和為貴,是共識也是共同的行為。

康定的廟宇(上)

吳豐培所整理的《打箭爐誌略》中“壇廟”一節介紹說:打箭爐“社稷壇在南門外五裏,每歲春秋仲月致祭。山川壇在北門外一裏,每歲春秋仲月致祭。先農壇在東門外七裏,每歲季春亥日祀,同知率明正土司行禮……”這是講的城外情形,而廟宇大多數都在城內。

康定過去有過有好多廟宇,其中有些廟宇有人寫過專門的文章作過介紹。比如,安覺寺、南無寺、金剛寺等等。這些寺院如今也還紅火,於是,在今人的心目裏,似乎康定的廟宇隻有藏傳佛教的寺院,其實,康定這地方,中國所有的宗教都有自己的位置,世界性的宗教也在這地方有蹤影。這篇小文,就把這些不同宗教的廟宇的名稱都點上一遍,今天的人們可能就對康定的曾經有過的廟宇或當年宗教的情況會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了。

先得對寺、廟、觀、閣以及壇、堂、宮這些說法來幾句簡介,因為康定人習慣於籠統把凡是供奉的神佛的所在地一律稱為廟子或寺院,而忽略了,寺、廟、觀、閣、壇、宮、堂等不同說法的背後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

寺,在中國曆史上曾經是對官署的叫法,比如大理寺之類,後來有了演化,寺才成為了佛教和伊斯蘭教教禮拜、講經等活動場所。

廟,最先是指供奉祖宗神位的所在,後來才演化為了供奉神、佛或曆史名人的處所。

觀,專指中國土生土長宗教道教的廟宇。

閣,是一種呈多種形狀且四周開窗的建築,佛教和道教都會修建這樣的建築,閣,具有專門的用途,一般來說,用來供奉神祗通常隻供一尊。

壇,本是古時用以祭祀、誓師等大典搭設的土石台子,後演化成為一些會道門設立的禮拜集團的組織稱呼。

堂,原意是指正房,演化成為專為某種活動用的房屋。

宮,原意是指帝王住處,引伸為神仙居住的地方,再演化成為了廟宇的別稱。

自打有了康定城,沿雅拉河、折多河修築的街道幾乎沒有變動。河東一條街道,河西一條街道,麵河靠山的地勢對所有建築都是一種限製,坡坡坎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曲曲折折,就是廟宇也是這樣。不少的廟宇與商鋪、民房相鄰而起,頂多,廟宇的正殿、後殿稍有靠後一些。

先從河東說起。過去康定的東關城門就在如今的“卡拉卡爾”飯店後麵靠山處,有座“財神廟”,裏麵有四尊泥塑的文武財神像。

與“財神廟”相連就是“觀音宮”。從東大街朝跑馬山方向往上走,有石階二百多梯,上去拜觀音菩薩,讓人氣喘籲籲,心誠才行。快到石階盡頭的左側,有一小殿,裏麵有一座小小的神像,這殿叫做“靈官殿”。這座廟宇主殿內供奉有觀音菩薩像,還有二十一尊“度姆”像。偏殿,供奉藥王神像,還有魯班和日、月、星神像。殿外,有一座不高的石塔,據說是一位高僧的骨灰塔。直到現在,還能在一處石崖上隱約看到黑字的“觀音宮”三個字。但在人們口中,卻一直把“觀音宮”說成“觀音閣”。現在香火還算可以的“觀音閣”距離原來的“觀音宮”不遠,幾乎算得上在原址上重建起來了。

與“觀音宮”相連,建有“聖諭廟”,另有個名稱,叫做“經諭壇”。主殿外也有一座“靈官殿”,殿裏僅容得下一尊小小的靈官神像。“聖諭廟”的主殿內沒有任何神像,供人瞻仰禮拜的是在數層台階大小牌位。最高台階上是寫有玉皇大帝的金字牌位,其次下來是太上老君,孔夫子、文昌帝君的牌位。台階上供有“聖諭”,其實就是孔聖人的“論語”一類的書籍,所以又叫“經諭壇”,可見那時的人們認為,孔子的學說也是一種“經”。“聖諭廟”裏的廟祝,要懂得起“論語”一類的人才能擔當,否則,就沒有能力上到街頭去講儒家人物學說,及“二十四孝”等內容的“聖諭”了。

從“聖諭廟”的大殿後麵出去,有一個稱為“報本祠”的建築,建築麵積不大,前去的人卻不少,因為那裏是城中一些信男善女為自己故去的親人安放牌位的地方,在不同人戶特定的日子裏,以及清明時節,人們就到此地燒紙祭祀。

再往山上走,先看到一座“惜字塔”,接著就能看到門口有一對石獅守護的“王母殿”,殿內有王母神像,王母兩側有四名神女像。殿內所有的神像都比較矮小,總體而言,這是一處香火不太旺盛的廟宇。

與“聖諭廟”相連,是人們叫做“老爺廟”的廟宇。這座廟宇裏供有關公、嶽飛的神像,還有軒轅黃帝、財神趙公明。這幾位坐著,站著的還有打寺張仙、周倉、嶽雲、張憲。在康定人的口中,有時這裏又叫了“關帝廟”,有時又叫了“關嶽廟”。基於什麼原因,“老爺廟”怎麼會這麼雜,許多沒有關聯的神祗為什麼會共處一堂,現在已經沒辦法得出結論。

據口碑,修這座“老爺廟”的錢,也是由康定城中商鋪和三教九流人員承擔的。所以,裁縫提議要在廟裏供奉軒轅黃帝,因為軒轅黃帝教會了人們縫紉衣裳。商鋪的大小老板們則堅持要有趙公元帥的神像,好保佑他們的生意。同樣的理由,“觀音宮”那邊之所以要有魯班,為修“觀音宮”出錢也出力的泥水匠、木匠、石匠、鐵匠們說魯班是他們的祖師爺,同樣要供奉。

從“老爺廟”出來到街頭,這裏有一座就建在“水井子”出水口的“龍王廟”。廟宇很小,進門就是龍王爺的塑像,龍王有一個龍頭,卻是人身,穿的是皇帝才穿的龍袍。身邊卻站著眉清目秀的金童和玉女。初一、十五,人們要在這裏焚香,除夕夜搶“頭水”,更是要先向龍王敬禮的。

現在很少有人了解,這座“情歌大酒店”的地址上過去有座寺廟,名叫“爐興寺”,但康定人又把這廟叫做“漢人寺”,因為這寺廟完全按照內地漢人的習俗修建,少有藏傳佛教的影子。當年,大殿裏有一尊青銅鑄就的如來佛像,見過的人都說,有較高在藝術價值,惜現在已再見到。兩側有十八羅漢的泥像,還有金身韋陀像。後殿的觀音殿,裏麵是與殿高相差無幾的千手觀音像。

與這座“爐興寺”相鄰,是後文要提到的“多紮寺”,就在“多紮寺”隔壁是一座“武侯祠”。裏麵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塑像。這裏曾有一個石碑,上麵刻有據說是果親王寫的“七筆鉤”詞。

出“武侯祠”往上走,則是有文化的人稱為“文廟”的廟宇,有時又稱為“文昌宮”,這裏麵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和魁星神像。這廟不大,拾級而上,平坦處有幾株野杏,解放以後是康定回民小學的舊址。

所謂東大街,從下橋還沒到將軍橋,就有這樣多的廟宇。

康定的廟宇(中)

西大街,從康定的北門開始說起,到如今的州政協附近,也有好多廟宇。

現在是北門體育場,過去那地方也有一座“龍王廟”。這座廟是由雅拉溝裏的山民們修建的,那裏的山民當年從雅拉河上運送木柴到城裏來出售,為求平安而討好龍王爺。廟裏有一尊龍王爺的泥塑像,卻不是坐著,而是站著的,左右兩邊是金童玉女像。廟前有數株大白楊樹,賣柴的人們在廟裏禮敬完畢,就在樹下等買柴的人來。每年第一場大水出現時,山民們要在這裏舉辦“謝河會”,禮拜龍王爺,希望今年柴草買賣順利。

往城裏走,有一座“將軍廟”,供的就是郭達將軍。有關這座廟,已經有好多文章介紹。

再往城裏走,是一座“城隍廟”。這座廟有點與一座四合院相仿,進大門,最先可見一座“惜字塔”。正殿是城隍坐在那裏朝門外看的泥塑像,兩邊是拿著追魂牌、鎖鏈的黑、白無常。到城隍爺跟前去的地板下設有機關,人剛跨過去,黑、白無常從左右兩邊一齊向人撲來,還沒回過神,黑、白無常又立了起來,嚇你一身冷汗。“城隍廟”裏還有閻王,閻王身邊有身穿藏族服裝的“通司”泥像,“通司”就是翻譯人員。閻王爺身後是上刀山、下油鍋等等描述地獄陰森恐怕的眾多泥塑。大殿後麵還有用石板鋪就的空壩,那裏還有一座戲台。

過了“城隍廟”,來到現在“藏族小學”附近,有一座“娘娘廟”。廟裏有三尊娘娘的塑像,分別是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痘麻娘娘。這座廟和每年3月18娘娘會的情形也有文章作過介紹。

禹王宮。地址在現今格薩爾酒店附近,據說最早是“江西會館”,改為“禹王宮”後供有大禹神像。

在雅拉河與折多河交彙處、郭達山的山腳下,建有“魁星閣”。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魁星”是主管文章興衰的神祗,但這座“魁星閣”在此卻不關文章的事,而是為了消除康定城的火災。康定的山水地形是一個“火”字,“魁星閣”是在“火”字一邊的一點上又多了一點,“火”字便不再是火字,進而起到消除火災的作用。

川王宮。又稱川主廟。供的是劉備及其手下塑像。1935年,在這裏辦起了“中央政法學校康定分校”,後又改辦成“國立康定師範”和“康定師範專科學校”。現在是州圖書館和州文化館的所在地。

現在的縣文化館所在地,曾經叫做“關帝廟”。正殿有關公坐像,還有關平、周倉站像。並且有鍾樓、鼓樓各一座,有戲台一座,可容數百人看戲,最有特色的是那裏曾有一杆鐵槍,高達兩、三丈。因為此廟是由陝西、山西做生意的人修建,好多時候,人們又把這廟稱為“秦晉會館”。

往城裏中橋方向走,有一處解放前康定人稱為“小青羊宮”的建築,這就是康定城裏道教廟宇之一的“通元宮”。這處廟宇較為寬大,廟內空地上也建有“惜字塔”,殿內無神像,隻供寫著黑漆金字的木牌,這些牌上寫著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還有著有《孫子兵法》的孫子,文昌帝君等。

但在“通元宮”門前,卻有一尊“阿彌陀佛”石像,有人在石像前燒香,有人卻在“阿彌陀佛”的嘴角邊塗上鴉片膏。有時,“通元宮”又被叫做“德備壇”,據說,屬於道教的觀,被稱為壇並不是個別。

在康定城子耳坡下,有一道教廟宇,有時稱為“大象道院”,同時也叫做“萬善壇”,廟內供的也是玉皇、太上老君等神的牌位。令人稱奇的是,這座廟宇內還供有達摩祖師的畫像,也建有一座“惜字庫”。同其它的名義上是道教的廟宇一樣,也是一處是儒、釋、道同處一廟的道教廟宇。

《打箭爐誌略》中記載:“土地祠三城門、各橋皆有之”。據老康定人講,解放以前的康定城中,在街頭,道傍,廟前,橋邊,建有十幾處“土地廟”,這些被稱為廟的“建築”有的其實隻有一個大木箱大小,而裏麵供奉著土地公和土地婆,到時,有人也有以雄雞刀頭致敬。

被稱為“觀音廟”的廟宇,除了東大街有一處,在子耳坡附近就有兩處。一處叫“太平山觀音廟”,另一處叫“九蓮山觀音廟”,但規模都太小,所謂的廟內,各自僅塑有一尊泥塑的觀音像,在觀音菩薩生日、得道日,就有人前來燒香,許願、還願。從這裏也可看到康定人對觀自在菩薩的崇敬之心了。

三聖祠。這個廟宇在現今州政協所在地,最初的“三聖”供奉的是伏羲、神農和軒轅黃帝人文三聖。後因火災,重建後塑了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也稱為“三聖”,卻在側殿塑了一個三隻眼的馬王爺。三聖祠後來也成為了康定最早辦學校的地方,也有好些文章介紹過,有心人一定都還記得。

以上點到的這些廟宇,可以看作是由內地傳入、卻又演變成為具有了康定地方特色,但漢文化的氣息較濃鬱的寺、廟、觀、宮,而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下麵來把康定城裏的藏傳佛教廟宇也來排列一下。

首先還是說在城中的藏傳佛教寺廟。東大街那邊。在“爐興寺”旁邊,現在是康定縣教育局的職工住地,有一座屬於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寺廟,叫做“多紮寺”,有人也寫成“杜渣寺”,寺不大,臨解放前有住寺僧人約10來人。

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就在如今的情歌廣場邊上有一座名叫“貢加寺”的藏傳佛教寺廟,據傳這廟係“本波”教派,有僧人數人,僧人們把自己做好的麵餅拿到街頭出售,康人稱麵餅為“貢加”,便成了這寺廟的稱謂。

在州委黨校的地址上,解放前也有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其名“益窮寺”,這座寺院曾有僧人二十來人。

安覺寺,至今還在將軍橋畔。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寺院,過去最興盛時有僧人160多人。關於安覺寺,多次有人寫過有關文章介紹,其佛事活動之一的“燃燈會”最為人樂道。

在康定城郊,北郊有兩座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寺廟,都在現今的頭道橋附近。一座名叫“俄巴寺”,有僧人十來名,一座叫做“薩迦寺”,也隻有僧人十來人。

出名的兩座藏傳佛教寺院在康定南郊,一座寺院叫做“南無寺”,是座有僧人多達七、八百人的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寺院,關於這座寺院的曆史及規模等,介紹文章也很多。還有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其名“金剛寺”,有僧人七、八十人。這兩座寺院相距不遠,當年都隱藏於一派楊樹林中,成為康定一景,名叫“密林雙寺”。

值得在這裏一提的是,跑馬山上很久前有座寺院叫做“拉姆寺”,毀於火災後,寺廟重建在南郊,是今天“南無寺”前身。如今,在原“拉姆寺”舊址上建有一座“吉祥禪院”,供奉釋迦牟尼佛三種不同身。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左麵一尊為報身佛,右麵一尊為應身佛。由於旅遊業的興起,加上信男善女們的虔誠,“吉祥禪院”也還熱鬧。

康定的廟宇(下)

前麵所說的寺廟情況,沒有包括如佛教一樣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而這兩種宗教,在康定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位置,書寫了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的曆史,它們的出現,讓康定的廟宇多了異域色彩,集於康定一地的宗教文化顯得更為紛繁,更加多姿多彩。

伊斯蘭教是由回民來到康定而帶來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回族到康定來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西北經康藏北路而來,另一個方向是從西北到了成都以後再到康定,這是主要的方向和路線。據說,還有從雲南方向來的,但是零星的,人數並不多。到光緒年間,康定的回民人數已達到二千多人。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個稱謂叫“穆斯林”(意為:順服)。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自然需要自己的宗教活動場所,康定清真寺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