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雄突然停止哭聲,兩隻烏溜溜的大眼睛到處尋覓。他聽得見我的聲音,他在找媽媽。嗬,小雄,小雄,我的心肝寶貝,是媽害了你……天啊,我錯了,我錯了!我為何要自殺?我為什麼不為小雄著想?嗬,現在木已成舟,無法挽回……“媽媽,媽……嗬……”小雄的哭叫聲。我心如刀割地緊摟著小雄,遲了,一種無形的力量從後麵把我揪開,使我踉踉蹌蹌地離開大門。我拚命掙紮,我大喊大叫,我還要找那黑心男人拚命……“親愛的,我剛才接到電話,我的太太自殺死了,我要去處理一下……”一個熟悉的男音傳來。
“唔……不,你答應過我,要一整天陪我,我不許你走……”一個女人撒嬌的聲音。
“我的甜心,我去一趟就回來,她已死了,你就是我堂堂正正的太太了。那時,你要我留多久就多久了……嗬,你的皮膚滑溜溜的,又香又白又嫩,我多想整天抱著你,吻著你……”“噢……唔……”一陣女人的嬌喘聲。無形的力量越來越大,我跌進了一個黑暗的深淵,遠處傳來斷斷續續小雄淒愴的哭喊聲:“媽媽,媽媽!……媽……媽!……”
搬家
〔印度尼西亞〕阿蕉
馬先生十年內搬了五次家。每次搬家總要忙上幾個星期,覺得是件苦事。租金年年上漲,一家人隻好從大街搬到小巷,從磚屋搬到木屋。房子越搬越遠,越搬越小。一家五口省吃儉用,期望有朝一日有個自己的家。後來馬先生終於買了一幢房子,十年分期付款。為了應付首付,馬太太變賣了所有首飾,馬先生約了一份人情會,外加東湊西借,算是渡過了這一難關。
“這該是最後一次搬家了。”
馬太太說:“不用的舊物統統扔了吧。搬來搬去,塞得家裏滿滿的,最後還不是成了廢物。”
馬先生覺得有理。兩口子便把要搬走的物件集中在右邊,把準備丟棄的雜物堆積在左邊。才半日時光,兩邊越積越高。每次搬家總會覺得,人實在是可笑的動物,該用的東西長年塵封舍不得用,沒用的廢物長期保存著舍不得拋棄,寧願一生背著兩個大包袱。一些破椅子、爛褥子,漏水的廚房用具全部集中在左邊,準備丟棄了。
“這裏有一箱媽生前的衣服,怎麼處理?”馬先生打開一個箱子,說道。
那是馬老太太八年前去世的時候留下的。“扔了!”馬太太說,“我媽說呢,先人的遺物,別再搬到新家去。什麼事都要圖個吉利。你在公司幹了這麼多年沒升職,誰知道跟這些物事有沒有關呢。”
“瞧,還有一盒舊照片和信件,也是媽留下的。保存著吧?”馬先生又問道。
“都扔了!我們又不是名人顯貴——那種東西越舊越賣錢。”
馬先生於是把手裏的東西拋到左邊去。
“這箱子裏還有媽生前用的假牙。”馬先生從箱子裏撿出一副假牙來。
“扔了!”馬太太氣憤地說。
馬先生正想往左邊一丟,但見金光一閃,便咦了一聲道:“是金牙呢。”
“什麼?”馬太太直起身來,從馬先生手裏搶過金牙,在手裏掂了一下。
“扔了麼?”馬先生又問道。
“不知道是全金還是鍍金的。”
馬太太答非所問,接著把它擱在身旁的桌麵上。忙了一陣,馬太太用眼角瞟了馬先生一眼,然後伸了個懶腰,說道:“累死了,還是休息一會兒吧。”說著走進房間,順手將桌麵上的金牙塞進衣袋裏。
代價
〔新加坡〕尤今
他把手插在褲袋裏。
他的褲袋裏有一把刀。六寸長,尖而利。握著刀的手,不但冷,而且抖。
“老天爺啊!求求您幫我一次忙吧!”他誠心誠意地禱告,“隻要您讓我渡過這個難關,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這晚有月,月亮很圓。仰頭看月時,他看到的不是月,而是小康那圓得靈活乖巧的臉,才四歲,卻懂事得叫人心疼。自從兩個月前他娘離家出走、下落不明後,這孩子仿佛便在一夜之間長大成人,莫說無理取鬧,即使有理時也不鬧,成熟得叫他這做爹的感覺陌生。
他原本在一家貨倉當看守員,收入不多,但省吃儉用,日子倒也不難過。半年前,公司倒閉了,他目不識丁,又無一技之長,在全國經濟不景氣而處處裁員的情況下,要再重找一份工作,談何容易!孩子的娘年輕,不懂得體諒,脾氣又暴躁,伸手拿不到錢時吵、鬧、喊、跳,最後,收拾包袱,一走了之。
妻子走了以後,他把自己的尊嚴完全典當了——能借的,能求的,能乞的,全都借了、求了、乞了。借錢給他的,都明白表示是看在孩子分上借的;但是,也正因為這個孩子,使他更難找工作。就在他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時,孩子卻染上了肺炎,連夜送進了醫院。孩子入院四天了,但他不敢去看他,為的是沒有錢繳醫藥費、住院費。
——孩子是命根,自然不能扔下不管。
他握著刀的手已被汗水浸透了。
“我隻幹一次,隻幹這麼一次!老天爺啊,幫幫我!我願付出任何代價!”他再次禱告。
這是一條僻靜的巷子。他已觀察過了,晚上有人取道於此回家去。在這裏搶了,要逃跑很容易,因為巷子當中又分岔出一些支路,隻要靈活地轉幾轉,便能脫身。他甚至已擬好了逃跑的路線。
昨晚,11點過後,由這裏走回家去的人,他算過了,總共有五個。可惜都不是理想的羔羊。男人,他不敢搶;老人,他不要搶;少年,他不願搶;剩下的,就隻有中年婦女了。
今天晚上,運氣好像也不太好。他拿著一份報紙,站在巷口的街燈下,佯裝讀報,一雙眼卻毫不放鬆地覬覦走進巷子去的人。
一個,兩個,三個,都是男的。
十一點四十五分。啊,來了。一個約莫四十餘歲的中年婦女,走下巴士,手上提著一個袋子,沉甸甸地,腋下挾著一個古老的黃皮手袋。他聽到了自己的身體發出了一種原始的鼓聲:噗噗噗,噗噗噗。整個胸膛,幾乎承受不了這猛烈的心跳而要爆裂開來了。
等婦女走進了巷子,他扔下報紙,以貓樣的腳步跟在後麵。
巷子很長,月光很亮,婦女從地上的影子裏猛然驚覺他的存在,警醒地加快了腳步。
良機不可失!他一個箭步飛上前,一隻手搭上了她的肩膀,另一隻手繞過去,大力捂住她的口,壓低嗓子說道:
“別動,別喊!我隻是要錢而已!”
婦女驀然受此侵襲,嚇呆了,腋下的皮包、手上的袋子全掉落在地,發出了很大的聲響。
他慌亂地說:
“你不要反抗,我一定不會傷害你!”
婦女拚命地點頭,他鬆了手,沒想到那婦女卻“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嗚咽地說:
“大叔,你可憐可憐我吧!我皮包裏的錢,是借來還我孩子的醫藥費的!”
孩子?醫藥費?他如遭雷擊,腦子嗡嗡作響,但與此同時,小康圓圓的臉卻浮了上來。他不顧一切地拾起了地上的皮包,朝原先想好的路子逃遁,背後傳來了婦女帶哭的喊聲,聲音無力地撒在闃寂的夜空裏……
回家後,蒙著被子,瑟瑟地發抖,拚命地壓抑自己想哭的衝動,電話鈴響了好多次,他都沒有去接。
淩晨兩點,門鈴聲突然淩厲而尖銳地射進了他的耳膜。他從被窩裏彈跳出來,奔向門邊。從門孔望出去,他驀然張大了口,驚得冷汗涔涔而下。門口站著的,赫然是一名警察。
“怎麼來得那麼快!”
他頭腦混沌,完全不能思想。
這時,門鈴再度響起了。
他好似麵臨山崩似地拉開了門。
警察手上沒有手銬,目光溫和,語氣平靜:
“張平先生在家嗎?”
“我就是。”他木然地答應。
“我來通知你,你的孩子昨晚十一點四十五分在醫院病逝了。”
孩子,病逝?十一點四十五分?
他雙腳一軟,昏厥過去。倒在地上時,他仿佛聽到一個聲音響自遙遠的天邊:
“你說過你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的!”
三愣
〔泰國〕曾心
外麵下著毛毛細雨,一個幹瘦佝僂的病人,頭上遮著一張舊報紙,步履蹣跚地推開一間醫務所的彈簧門。
正坐在案頭看《黃帝內經》的李醫師,抬頭一看,見那新來的病人正扯下那張濕漉漉的舊報紙,一時覺得,他掛在鼻梁上那副黑眼鏡顯得特別大,特別耀眼。
“請坐!”
“嗯。”
“貴姓?”
“張亞牛。”
“多大了?”
“五十九。”
李醫師伸出三個指頭給他診脈。片刻,又叫他亮出舌頭,然後說:“請把眼鏡取下!”
病人似乎沒聽到。
“請把眼鏡取下!”李醫師再重複一遍。
隻見病人那幹癟的右手舉到耳邊,顫顫巍巍地取下黑眼鏡。李醫師不禁一愣,原來他是個“獨眼龍”,右邊凹陷的眼窩裏不見眼珠子。左邊那呆滯的眼睛,隻發出直勾勾無神的目光。
李醫師張開嘴,想再問下去。卻見病人舉著顫抖的手,把黑眼鏡掛回鼻梁上,嘴角搐起一陣酸楚的蠕動。
“哪裏不舒服?”李醫師用習慣性的話問診道。
“沒有一處舒服。”
“吃得下嗎?”
他慨歎說:“做人真工(辛)苦,過去愛(要)吃無好吃(沒得吃),現在有好吃唔(不)敢吃!”
病人答話繞著圈子,李醫師心裏卻完全理解他的話意,問:“有消渴病嗎?”病人點點頭。
李醫師安慰病人幾句後,便伏案開處方。
“服藥三天後,再來看一次。”李醫師把一張處方交給病人。
“多少錢?”
“一百銖!”
“醫生,八十可以嗎?”他居然還起價來。
李醫師不禁又一愣!覺得他當了二三十年醫生,從來是醫生說多少,病人就給多少,甚至有的慷慨的病人還多給,從來沒遇到過討價還價的病人。這還是頭一遭呀!李醫師心裏嘀咕著。
“可以嗎?”
李醫師不大自然地笑著,點頭。
病人拿出一張一百銖。李醫師還他二十銖。病人高興地推開彈簧門走了。
在細雨中,李醫師看著那個佝僂的病人,頭上遮著舊報紙,步履蹣跚地擠上了一輛公共汽車。李醫師站在門口自忖:“也許他是個數米而炊的人!”
三天後,不見張亞牛再來看病,但是李醫師在另一個地方見到了他。
那天李醫師駕著轎車,到他三十年前讀過的某所華文小學。這所學校已被封閉近半個世紀,最近又即將複辦。許多校友和熱愛華文的人士,聞訊都趕來捐款。
坐在捐獻台前,正是那個佝僂且戴著一副黑眼鏡的張亞牛。他正在講述自己一段求學不幸的遭遇:“三十年前,我曾在這個學校讀過兩個月書,不幸學校被封。我們組織了華文學習小組,但讀了不到兩個月便來抓人。老師被抓走了,我越牆逃跑時,天黑不見五指,一個鐵鉤,把我的右眼球鉤壞了。”他講到這裏,聲音低沉沙啞,傷心地從耳邊脫下那副黑眼鏡。在座的人的眼光即刻聚成一束光束,焦點全落在他那隻沒有眼珠的凹眼窩裏。
“讀過書的人,那是無法理解沒讀過書的人的痛苦。我右眼瞎了,是痛苦的事。左眼雖能看見東西,但不識字,也好像瞎了一樣。”也許他講得太激動,血脈有點亢進,臉上不禁漲紅起來。他又脫下眼鏡,用手擦起滾動在左眼裏的淚珠。
“現在學校要複辦,我報名參加學習,當個胡子學生。”
在座的人都瞪大眼睛,啞然失笑。
“最近,我把一塊地皮賣了,想把部分錢捐給學校。”他邊說邊把放在腳邊的皮箱拿上台麵來。他那顫抖而幹癟的雙手慢慢打開皮箱。
嗬!箱子裏全是嶄新的一千銖的紙幣。
李醫師和在座的人都愣住了。
看著捐獻台上成遝的千銖紙幣,李醫師低頭看看自己手上已寫好的支票,臉上有點泛紅,覺得太少了。於是他提起筆來,在數字後麵再添上兩個“零”字,又在旁邊簽了名。
命名記
〔菲律賓〕柯清淡
我整妥行囊,準備夜乘“蘇洛王”號趕赴詩椰嶼的圩日,卻見高堯舜手持紅紙尋上門來:“托你為我男孫重新命名吧!我的孫女全都被號上美國電影女明星的名字,這個男孫由不得他們了,說什麼都要照我的心願起個‘唐山名’,洋名洋字怎上得族譜?昨晚先生那句話正說中我的心事……”
昨晚,高老在其“福建餐館”為男孫設“彌月宴”,親朋畢至。我見兒童們拉拽著慶祝氣球,上麵印著的嬰兒名字是Bush(布什),居然是美國現任總統的名字!
看著對方黃臉孔上的焦慮神色,我有感於“千島之國”的新一代華人一味追求洋名,日漸忌諱漢名,頓覺對高老的要求義不容辭。廚婦露麗絲端上新沏的“鐵觀音”,我們於是一麵品嚐這來自福建安溪的名茶,一麵暢談用故國傳統方式命名的深意和漢字為其增添的特色。眼前此公取名“堯舜”,足見其仰崇效法聖賢之意。周圍一些中老年華人,不乏名曰“華興”“巾幗”“振邦”者,蓋當洋人侵華及抗日戰爭危難之際,借為兒女命名以振奮民族之決然也。有叫“懷桑”“祖德”的,即知其以命名寄托異邦遊子思鄉愛國、景仰先人之情。至若“山川河海,梅蘭菊竹,金玉珍寶,富貴康壽……”無不蘊含命名者之向往和願望。講到或以吉祥物“龍鳳鶴麟”等取名時,堯舜特別有興趣。這位來自閩南農村的客子,談龍起敬,他崇奉龍是神聖、權威、偉大的化身,確信中國人的祖先是金色的飛龍。
蕉風徐來,良茗爽心,談興愈濃。由於話題多涉及神州習俗,我們自然地評說起數千裏外的故國風物和前景,我撫杯闊論海峽兩岸分久必合的大勢,論證二十一世紀因何必然是炎黃子孫的世紀……興高而采烈,不禁擺動手掌,做出巨龍飛騰的態勢。
“正理!風水輪流轉,巨龍要翻身!”高老倍加振奮,卻又輕歎,“可惜我今生難看到了!”
“我們雖難,你男孫就一定看得到!”我突然心有靈犀一點通,抓起神來之筆,在紅紙上將“高觀龍”三個大字一揮而就。
高堯舜雙眼一亮,雀躍而起,一手擎紙,一手隨我作巨龍翻騰的動作,“觀龍,好,觀龍,觀龍……”
這位頗受當地讚譽的中國菜廚師,他擁有的“福建餐館”,是鎮上唯一掛漢字招牌的店鋪。四十五年前為逃避抓丁,他離鄉背井而渡到這海角僻村來投靠堂叔,娶了菲婦,現在有了八個不會講華語的兒孫。他盼望這唯一的男孫有個“唐山名”,有朝一日把他寫上祖家族譜。
不知老高是在慶幸觀龍得名,還是在祝願巨龍騰飛,抑或兼而有之,見他手舞足蹈,我異常欣慰。五百年前鄭和的浩蕩的船隊經過這個海島,但如今已如潮退沙平,不留痕跡,代之以西方文化的浸漬。而今晚,我竟在這裏用宗邦的國粹,借傳統的命名構思和典雅無比的漢字,造就出一個寓意頗深的命名。用“觀龍”取代“Bush”,我畢竟用中華文化完成了一項使命。
“嘟——嘟——”開航的笛鳴震破靜夜,宣布我這靠搶渡趕圩謀生的售貨員已因誤時而蒙受金錢損失。我卻仍很愜意,為自身浸沉於洋文中數十年還能認得聖賢書,而且“學以致用”,總算不負倉頡,堪慰仲尼。令我更加神往的是,黃河連同孕育它的文化永遠被證實“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們關注什麼?我們獲得什麼?
(代後記)
清晨起來喝了一杯水,然後就坐在桌子前思考這篇“代後記”。思考的問題很簡單——我們關注什麼?我們獲得什麼?怎麼體現我們編選這樣一本外國小小說選的目的和宗旨。小小說這一文體,對於今天的中國讀者來說,實在不算陌生。眼下,國內有專業的創作隊伍,有發行量可觀的雜誌、報紙,有數以千萬計的讀者,有優秀的評論家;而且,翻譯家以及他們所翻譯的篇什也有了可堪讚譽的顯著增加。小小說是有生命力的,小小說是有未來的。這一點,不僅能從中國的發展情況中預測出來,隨著翻譯篇什的進一步豐富多彩,我們從世界的角度也可以確切地感知它樂觀的發展前景。
在這本集子裏,涉及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上百篇作品。這中間,既有契訶夫、雨果、都德、海明威、卡夫卡、卡爾維諾、莫泊桑、川端康成這樣的世界級大師的作品,也有一些中小國家的知名作家的上乘佳作。兩個世紀以降,這些偉大的創造者,為小小說的天空裝點了無數顆璀璨的星星,使得小小說這種文體擁有了極為特殊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趣味。
嚴格意義上講,這本外國小小說精選集,主要的讀者對象是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學生。在這群人中,有熱愛閱讀的,有熱愛寫作的,更有希望通過對小小說的認知,提高自己的日常書寫水平的。無論是哪一種,我們相信,都會從這樣的一個選本中獲得教益。當然,我們更歡迎超越這個讀者層麵的更廣大的讀者接受、閱讀這個選本,那麼,我們在起始所設置的問題也會得到更寬泛、更直接、更準確的回答。
我們關注什麼?我們關注的是小小說這一文體在現代生活節奏中所能實現的賞心悅目、釋解壓力、督導向上的現實力量;我們獲得什麼?我們獲得的是心靈的淨化、精神的濾純、靈魂的升華。
我們依然相信,在眾多的閱讀方式中,小小說,尤其是繽紛各異的外國小小說可以讓我們多角度地找尋坐標,進而使我們的生命永遠保持高貴而善良的方向和尺度。
袁炳發
二〇一四年春
鄭重聲明
《外國最好的小小說》是一本麵向喜愛微閱讀的青年人而選編的作品集。旨在以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文字,陶冶青少年的高尚人格和文學修養。
鑒於本書內容涉及麵廣,寫作時間跨度大,我社無法聯係到所有作者。未收到稿酬的作者請持相關證明直接與我社聯係。電話:028-87734019,87734039,我社將按相關標準支付稿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三洞橋路12號;郵政編碼: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