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科技書稿的科學性
乍一想來,科技書稿的科學性,似乎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然而,初審、複審、終審的閱曆卻又明白地告訴我:必須密切注意、悉心審視科技書稿的科學性,未可不加詳察就“信以為真”。
記得十多年前,我由某科研單位“轉業”,走上編輯崗位之初,曾接待過一位遠道而來的作者。他一進門就遞給我一摞圖紙,說是他經過十幾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終於設計出一種“一經推動,便不再需要補充能量,而能夠永遠運轉下去的機器”;要求將他所寫的關於這種“機器”的“原理”與“結構”的書稿列入出版計劃,正式出版。可是我卻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他,盡管他的確耗費了不少心血,寫下了洋洋數十萬言的文字,無奈他的“科學研究”從一開始就背離了能量守恒定律,因而注定是錯誤的,沒有意義的。至於反映其“研究成果”的書稿,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出版價值。作者聽罷解釋,很是不以為然,氣衝衝地走了。不過,這位作者及其所寫的那本很不科學的“科技書”,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在此後的審讀工作中,我發現,內容不盡科學或曰存在著不科學之處的書稿,其實時有所見,不一而足。例如,一本談及空氣調節技術的書稿,將節流過程以一條垂直於橫坐標的實線表示在lgp-i圖上,使人誤以為節流過程是等焓過程,流體在過程中處於平衡狀態。經與作者磋商,修改了插圖(將實線改成了虛線),並且補充了一些說明文字,明確指出:節流過程的始末狀態焓值相等,但節流過程並非等焓過程。之所以不能將節流過程以實線而隻能以虛線表示在包括lgp-i圖在內的一切熱力狀態圖上,是因為熱力狀態圖上的任一點都表示一個平衡狀態,而節流過程中的每一狀態都是不平衡的。這樣修改之後。剔除了不科學成分,增強了科學性。
另有一種號稱“生活科普”,冠之以“消閑娛樂”的書稿,公然大談特談生辰八字、麵相、手相與人的性格、命運、婚配的關係,將封建迷信與科學“摻和”在一起。這種書稿,則正如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把科學東拉西扯,羼進鬼話,弄得是非不明,連科學也帶了妖氣。”若是難以將其不科學、反科學之處盡皆刪汰,那麼,除了“槍斃”,也就別無良策了。
還有一些正經、地道的科技書稿,隻因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有失斟酌,以致嚴重地損害了其嚴謹性,繼而損害了其科學性。例如,某經濟數學書稿,稱“一列數”為“數列”,忽略了“一列數”之前“依照某種法則排列”的限製語,極易使人誤解為數列是毫無規律可循的一列數。再如,某介紹微型計算機應用的書稿,時不時地使用“一般地”“特別地”之類的字眼。可究其內容,卻又不知“一般”在哪兒,“特別”在何處。對於諸如此類“信口開河”的文字,倘不審慎對待,認真處理,任憑其“姑妄存之”,印出書來,又何嚐不是“丈二的金剛”,讓讀者“摸不著頭腦”。
此外,結構的失當,也會影響科技書稿的科學性。例如一本名為《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的書稿,統共80萬字,其開端部分竟用了將近20萬字的篇幅,介紹物質結構、物質聚集狀態、理想氣體、真實氣體、化學動力學等《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學》方麵的內容。其實,《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的讀者,那是不會不懂《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的。對於他們說來,這種重複完全沒有必要。重複的結果,不僅顯得煩冗累贅,而且攪亂了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的體係。